资本大唐(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364

  看到要等的人终于来了,李愔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旁边的孙老头眯着老花眼看了看路上的人,当他看清竟然是本地的县太爷时,立刻吓了一跳,再看看眼前这四位贵人都是一副端坐如泰山的样子,丝毫没有起来接见的意思,更把他吓得不轻,看来这四位贵人的身份绝对不简单!
  骑着马赶来的正是华亭县的县令,此人姓谢名琼,也是出身于江南世家,刚来华亭这里两年,他本来是知道李愔等四位皇子南下的消息,但是打死他也没有想到,李愔他们这四个皇子竟然跑到自己的华亭县境内。
  只见这位谢县令打马跑到小店门口,立刻飞身下马,虽然是个文官,但这骑术却也不低,让店里的李恪和李愔都是点头赞赏。将马交给门口的护卫后,谢县令整了整官服,然后大踏步走进店中,对着李愔他们躬身行礼道:“下官周琼,参见吴王、齐王、将王、越王四位殿下!”
  “谢县令不必多礼,我与几个弟弟到此游玩,倒是打扰谢县令的公务了!”四人中李恪年纪最大,而且他又是苏州的刺史,因此自然由他开口说话。
  旁边的李愔正饶有兴趣的打量着面前的谢县令,却忽然听到身边有一阵异响,扭头一看,却发现刚才和自己说话的孙老头全身发颤,嘴里不多的几颗牙齿也在上下打架,发出一阵‘咔咔’的响声,同时哆哆嗦嗦的想说些什么,可是怎么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看到孙老头被吓成这样,李愔在好笑之余也有些担心,怕这老头万一来个心脏病什么的就麻烦了,而孙老头的孙女在知道店里的四个人客人竟然是王爷时,也吓的缩到柜台后面,只偷偷地伸出一双乌黑的眼睛向外看。
  看到这种情况,李愔向柜台后躲着的少女招招手,示意她把孙老头扶走,别吓出个好歹来,少女虽然害怕,但毕竟爷孙情深,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站起来,畏畏缩缩的走过来把孙老头搀到后面休息的地方,从始至终这爷孙两人都没再说一句话。
  直到这时,李愔才放下心来,转过头继续打量正在和李恪谈话的谢县令。只见这位华亭县的父母官才不过三十多岁,身量中等,一张长方脸,五官端正,颌下留着三缕长须,看上去十分的儒雅。
  只见谢县令和李恪客气了几句后,立刻切入正题,开口问道:“不知几位殿下让下官赶来,却是所为何事?”
  对于李愔他们的到来,谢县令其实还是有些怨言的,因为现在刚好赶在春荒,华亭县又是个穷县,因此不少百姓家里都揭不开锅,他为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正在与县中的一些富户商量,由官府做保,让那些实在吃不起饭的百姓向富户借粮,熬过这一段再说,当然了,借的粮食是要收利息的。可惜刚把富户召集起来,就接到四位皇子来的消息,吓的他把那些富户全都扔下,自己跑到海边来见李愔他们。
  一听谢县令问起这个,李恪三人立刻看向李愔,人是他叫的,这个问题自然要由他来回答,而且他们也想知道李愔到底在搞什么鬼?
  看到谢县令也看向自己,李愔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说道:“谢县令,今天本王找你来,其实是想了解一下华亭及附近几个州县的情况!”
  谢县令听后却是皱起眉头,他也听说过这位齐王殿下的大名,但他放下公务跑到这里,竟然只是让自己讲解了一下附近的情况,这实在是有些小提大作。
  不过谢县令虽然心中不满,但既然是齐王有令,他也只得遵命开始讲解,从华亭县的人口和土地开始讲起,然后又延伸到粮食、工商等方面,同时对周边的几个县,甚至是苏州的情况也做了一下简单的介绍。
  对于这些枯燥的内容,李贞和李恽听的是昏昏欲睡,甚至连李恪也露出一副兴致缺缺的表情,唯有李愔却是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不时插嘴问上几句。而谢县令将几个皇子的表现看在眼里,心中也不由得暗暗赞叹,难怪别人都说齐王殿下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只从他对政务上表现的兴趣就能看出一二。
  好不容易等谢县令介绍完当地的情况后,李愔将得到的信息在脑子里消化了一会,然后忽然开口问道:“谢县令,最近一段时间,华亭及附近,甚至是苏州的税收是不是都在大幅度下滑?”
第二百三十五章
蚕桑业与新城
  听到李愔忽然问出这么一个莫名其妙地问题,旁边的李恪则有些茫然地看向李愔,他虽然对谢县令介绍的事不感兴趣,但却也从头听到尾,可是他却想不明白,李愔是从哪里得出苏州及几个县城税收下滑的判断?
  不过谢县令听到李愔的问话后,却是被震的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这才醒悟过来,站起身对李愔躬身一礼道:“齐王殿下真乃神人也,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本地及附近的税收就出了一些问题,前段时间,苏州的郑别驾还召我们去议事,主要就是这个税收减少的问题。”
  听到这里,不但李恽和李贞都醒来了,李恪更是露出一脸的关切,再怎么说,这里也是他的封地,税收减少他也要担上一定的责任,因此自然十分关切,而且李恪也十分奇怪,李愔为什么对苏州比自己知道的还清楚?
  听到谢县令的夸奖,李愔脸上却没有露出丝毫的得意,而是接着说道:“谢县令,税收减少这件事的缘由想必你比我们都清楚,所以还请你仔细讲一遍吧!”
  谢县令虽然还是搞不清眼前的齐王要做什么,不过从对方的表现上,他却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将当地税收减少的原因讲了一遍。
  其实这件事说起来,还和李愔有着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苏州这边税收的减少,就是李愔一手造成的。这件事说起来话长,还要从苏州本地的经济状况说起。
  自春秋时期的吴国建立苏州古城开始,这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但盛产稻米和茶叶,另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物产,那就是精美的丝绸,苏州号称丝绸之府,境内百姓几乎家家都种桑养蚕,然后将收获的蚕茧漂白抽丝,再经由南方女子细嫩的双手,制作成一匹匹精美无比的丝绸,然后通过商人贩卖到四方,甚至连极西之地的东罗马帝国,上层贵族之间也以穿丝绸为荣。
  毫不夸张地说,丝绸的几乎占据着苏州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本来丝绸这种货物,无论哪里都是紧俏的东西,苏州也从来没有为丝绸的销路操过心。但是这种情况却在去年发生了改变,随着李愔在纺织行业上的巨大投入,再加上棉花的来源日益充足,越来越多的棉布流向市场,开始挤压其他布料的生存空间。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棉布纺织技术比较原始,纺出来的棉布十分粗糙,也只比麻布有优势,所以抢占的也只是麻布的市场,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纺织产业,再加上李愔在背后的推动,纺织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短短的时间内,棉布的质量已经上升了数个台阶,现在的棉布质地也越来越细密光滑,已经开始和丝绸抢夺高端的布料市场。
  其实相比较而言,丝绸的质地与光滑度都不是棉布能比的,所以富贵人家的主要衣料还是以丝绸为首,甚至连一些中等人家,也都是以穿丝绸为荣,所以无论棉布再怎么精美,都无法撼动丝绸这种顶级布料的地位。
  但上面所说的仅仅是指大唐国内,大唐生产出来的丝绸只有一少部分是用来在国内销售的,大部分丝绸其实是通过海运或陆路向外销售,比如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虽然这条路上的商品并不仅仅是丝绸,但丝绸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可是随着棉布的崛起,北方的商人忽然发现,他们根本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南方,然后求爷爷告奶奶的想多订购一些丝绸,在自己的身边,就有大批价格更低,而且比丝绸更加耐磨耐穿的棉布,这些棉布被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运出去,虽然卖出的价格比丝绸低一些,但因为本来成本就低,相比较之下,还是棉布带来的利润更高。
  也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北方丝绸之路上,棉布慢慢的取代了丝绸,成为大唐对外的主打产品之一。北方销路受阻,对丝绸生产的打击可谓是十分巨大,虽然南方的海运也能解决一部分的销路问题,但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还是有一部分丝绸积压下来。
  丝绸销路的不畅,自然引起一连串的恶果,首先是采购丝绸的商人减少,导致丝绸降价,丝绸价格一降,对蚕茧的收购价格自然也会随之降低,蚕茧卖不上价,使得以养蚕为生的蚕农濒临破产,越来越多的人吃不上饭。比如谢县令来之前要解决的春荒问题,吃上不饭的大部分都是蚕农,倒是海边的这些渔民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养蚕业受到打击,苏州做为丝绸的主要产地之一,自然深受影响,蚕农是一方面,另外税收自然也困难了许多。说起来大唐的税收比较复杂,比如有租庸调、地税、户税等等,不过在初唐时期,主要还是租庸调的税收,这个税其实可以算是人头税,就是每人每年交的税都是固定的,按说这种税收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现在蚕农连饭都吃不上,自然无力交税,因此这个主要税种收不上来,苏州的税收自然大受影响。
  谢县令讲完之后,李恪一脸郁闷的看向李愔道:“六弟,原来我封地的税收减少,都是因为你的原因!”
  李愔听后却是白了李恪一眼道:“三哥,你这话可说的不对了,算起来你也是纺织产业的主要推动者,现在你名下可也有着不少的纺织厂啊!”
  呃~!李愔的一句话就让李恪哑口无言,的确,他府上的纺织产业都是挂靠由王子豪代为管理,每年也有不少的收益。
  “嘿嘿~,这样说起来我和七哥也有份,每人府上都有纺织厂。”李贞这时也挠着脑袋笑道,纺织产业才刚刚起步,无数长安贵族都参与其中,李恽和李贞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他们还是李愔的兄弟,进入纺织业更加方便。
  而谢县令则有些郁闷的看着眼前这四个皇子,正是他们这帮长安贵族带头,让纺织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南方的丝绸业受到打击,现在不光他们苏州地界,其他蚕桑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谢县令,其实我今天之所以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只不过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可能要花费几年时间。”李愔看到谢县令的样子,笑着将这次来的主要目的讲出来。
  “殿下,您真的能解决丝绸的问题?”听到李愔的话,谢县令立刻激动的站了起来,他是个忧国忧民之人,这些天为了华亭县蚕桑业受打击的事,几乎连头发都快急白了。而且他出身于江东大族,族中也是以蚕桑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所以无论于公还是于私,他都希望尽快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
  “谢县令这话问的可就不对了,天下谁人不知道我六哥的本事,别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销路问题,就是再搞一个比丝绸还要赚钱的产业,也只不过易于反掌的事!”李贞的心情很好,因为他已经从六哥的话里,嗅到一丝金钱的气息,如此这次六哥能办成,那自己肯定也能在丝绸这个行业里插上一脚。
  “对对!这倒是下官的不是了!”谢县令一听,也急忙赔礼笑道。所谓关心则乱,他竟然忘了站在眼前的是大名鼎鼎的齐王殿下。
  “六郎,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李恪毕竟还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现在知道自己治下出了问题,自然想尽快解决。
  “嘿嘿,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丝绸在海外还是十分有市场的,之所以造成现在的情况,其实还是因为运输能力有限,北方的商路被棉布夺去,南方的海运能力有限,所以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强大唐的海运!”李愔笑呵呵地说道。
  李愔的话一出口,不但李恪和李恽、李贞失望,连谢县令都叹了口气。只见李恪开口说道:“六郎,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也知道增强海运,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若是等你的海运发展起来,那估计大唐的蚕农早就被饿死了。”
  李愔听后却是大笑几声,过了一会这才说道:“三哥你们有所不知,其实我大唐的海运业已经十分兴盛了,甚至也足以担负起开拓海运的能力,只可惜咱们大唐的海商胆子太小,再加上海运的风险又太大,所以在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跑太远的路,而我这次来南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六郎,你的意思是?”李恪好像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在这两年内,我会以流求等地为基地,整合大唐的海上运输力量,然后组成大船队向外航行,以此来降低海运的风险,如此一来,我大唐的海运能力将成倍增长,到时丝绸的销路自然迎刃而解!”李愔忽然站了起来,向前走了两步,背对众人满是豪气的说道。
  李恪虽然听明白了李愔的话,但却还是有一点想不通,那就是李愔为什么带他们来华亭?毕竟整合海运力量,好像和这里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啊?
  李恪心中的疑问很快就有了回答,只见迎风而立的李愔忽然一转身,郑重的开口说道:“至于华亭这里,我要在这里建一座新城,它将成为大陆与海外的一个纽带港口,负责将组织长江流域,以及淮南道和河南道的商品集散地!”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上海计划
  “建城?殿下,您……您不会是开玩笑吧?”谢县令满脸的不可思议,要知道,建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就算这三者全都有了,可是还必须要有朝廷的批准,否则就算是亲王也没有权力新建一座城池。
  “六郎,长江沿岸港口众多,而且自此向南不远,就是台州和温州,那里可都是有名的海港,有必要再华亭这里再建一个港口吗?”李恪虽然对苏州这里的政事不太关心,但是对周围大概的地理情况还是十分清楚的,在他看来,周围的港口都是现成的,根本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再建一个。
  李愔听后却是笑道:“三哥你有所不知,长江沿岸的港口虽然多,但却只是河港,以前无论海运还是河运,用的都是平底船,所以影响还不太大,但是现在海面上,跑的都是新型的尖底船,而且船只也越造越大,这样一来,很多海船就无法再到河港停泊,另外长江上的那些港口集中的货物想要出海,也必须要换海船,而这也需要一个大型的海港,因此无论从哪方面,都有建一座新港口的必要!”
  李愔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继续又道:“至于为什么要将新城建在华亭,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这里是长江出海口,长江沿岸的船只到了这里,不必再冒险进入大海,直接将货物转移到海船上即可。第二个原因也是地理上的因素,华亭除了东面是大海外,其他三面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更是我大唐的主要丝绸产地,将港口建在这里,也正加方便周围货物的集散,若是再向南运到台州或温州,必然会增加货物的成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在这里建一座港口城市也绝对有必要的!”
  李愔的一番话,让在座的李恪和谢县令都是连连点头,李恽和李贞并不关心建城的原因,他们想的是在这座新城建设完成后,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六郎,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建一座新城,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打算如何做?”李恪这时也被挑起几分雄心,这里是他的封地,若是真的能建一座超大型的港口,其他的不说,他的功绩绝对会随着这座城市被史官大加书写,而不会只挂着一个皇子的名号。
  “呵呵,建城的确是件麻烦的事,不过只要一步步来,却也并不算太难,首先父皇那里不用担心,我回到长安后,会将这件事的原因解释清楚,他肯定会同意。另外谢县令你们这些地方官也要帮忙组织人手,先在这里兴建一个供大船停靠的码头,至于所需要的财力与物力,我已经让登州那里在准备,很快就会送来,所以组织人手的事,谢县令要通知苏州的郑别驾赶紧准备一下,以免耽误了时间!”李愔满脸自信的说道。他在登州之所以停了好几天,大部分都是在安排这件事。
  李愔是苏州刺史,他既然都已经同意,那么谢县令自然也应该照办,不过谢县令听到让他组织人手时,脸上却露出为难之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启禀殿下,组织人手的事能不能向后推迟一段时间?因为现在刚好是春种时节,再加上春荒,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若是再调他们来做民夫的话,恐怕会出问题啊?”
  按照大唐律法,所有百姓都要服徭役,也就是免费为国家劳动,一般来说每年不会超过二十天,这叫做正役,不过这个天数并不是固定的,每当政府事情较多时,朝廷随时可以增加徭役的天数,这叫做派役,不过正役和派役加在一起,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天,而且派役算是额外的劳动,可以抵消税收。李愔要想建设码头,必然要以服徭役的名义,让周边的百姓前来劳动,不过现在是春忙时节,一般政府是不会在这种时候让百姓服徭役的,主要是担心耽误农时。
  没想到李愔听到后,却是大笑道:“谢县令误会了,我让你准备人手,其实主要是想帮你们,蚕桑业在这两年内,都会呈现一种不景气的状态,苏州及附近那么多的蚕农,想要靠养蚕养活一家实在有些困难,所以在建设码头时,我准备进行招工,干活的人可以领取一份报酬,虽然不多,但只要肯干活,养活一家几口还是没问题的。只不过你们却要请一些码头建设的专业人才,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免得日后还得再改建!”
  听到李愔的话,谢县令只感觉眼前一亮,果然不愧是齐王殿下的手笔,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码头建设的人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苏州附近蚕农的吃饭问题。只不过这个成本实在有点高,估计也只有财大气粗的李愔能拿的出来。
  不过李愔的钱也不是白拿的,而且建设一个港口城市也不是仅仅一个码头就能建成的,这只不过是初期的基础罢了。接下来李愔提出要在华亭这里开办造船厂和食品加工厂,而且还要招募渔民,依照登州那边开办捕捞队,这些都要眼前这位谢县令在土地、人力方面提供帮助。
  谢县令也不是蠢人,他知道若是这座新城建好,那么华亭这里的肯定会随之繁荣起来,百姓的生活肯定也会更好,至少不用再担心饥荒的问题。另外水涨船高之下,他可就不仅仅是个华亭县令了,甚至若是能成为像温州那样的大港口,说不定华亭还能由县升州,凭着这份政绩,他的仕途绝对是前途无量。
  正是想到上面这些,谢县令不由得感到心头火热,这座新城不但关系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因此于公于私之下,自己都要全力帮助把新城建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李愔提出来的那条件,自然全都一口答应下来。况且旁边还有一个李恪,他才是苏州的刺史,也就是谢县令的顶头上司,现在李恪也赞成建新城,所以就算是有什么问题,也怪罪不到他的头上,他只要按李愔的吩咐办事就成了。
  建城的事商定下来后,谢县令又请李恪和李愔将新城的名字定下来,这在古人看来,可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结果不但李恪兴致勃勃的开始想新城的名字,连李恽和李贞也来凑热闹,毕竟万一新城是用他们想到的名字,那可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对此李愔却表现得十分霸道,大手一挥直接将后世上海的名字照搬过来,按说这个名字要到宋朝才会出现,结果一下被他提前了好几百年。对于上海这个名字,李恪三人一开始并不服气,不过李愔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因为建造码头的资金都是他出的,自然有优先定名权,这下总算将名字定了下来,而且李愔还将开发新城的计划直接命名为“大上海计划”。他希望后世那个繁华无比的大上海,有一天能在自己手中诞生。
  对于建造新城这么重要的事,李恪迸发出无比的热情,和李愔商量自己干脆不去流求了,直接留在苏州这里坐镇,督促工程的进展,若是遇到什么问题,他也好就地解决。对这个提议,谢县令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毕竟有个亲王在背后支持,办什么事都会容易一些。
  不过李愔却不同意,他告诉李恪,建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一个码头就要建造好久,而码头建成后,李愔才能在这里投资建厂,然后慢慢的吸引人气,只有等到人气足够之时,才可以正式开始城市规划。这期间估计没个几年时间的积累是不行的,所以李恪现在留在这里也没用,还不如按原计划去流求看看。
  李恪想了一下感觉也对,于是也不再坚持,亲笔给苏州的郑别驾写了封信,将李愔的大上海计划交待清楚,交给谢县令让他帮助转交,然后这才离开孙老头的小店,登上大船继续南下。
  不过就在李愔他们离开华亭没几天,船队就被登州赶来报信的快船赶上,信使是陆洪派来的,送来的也是一个李愔早有准备的消息,那就是新罗和百济终于打起来了。
  事情发生在李愔他们离开登州没几天,新罗女王提前分娩,在边境早已经做好准备的百济立刻起兵,由王子扶余璋亲自带兵,直指新罗腹地。一开始新罗被打的措手不及,接连被攻陷数十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罗和百济的城在大唐看来,其实就是一座座的小村庄,几十户人家也叫一城,听起来都让人感觉寒酸。
  虽然新罗开始时吃了败仗,但毕竟实力比百济雄厚,因此在以空间换取时间后,由大将金瘐信组织人马开始反攻,要说这个金瘐信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却还能把百济的攻势给挡住,甚至连打了几个胜仗,一时间百济的士气受挫,不敢再轻易进攻,战场上顿时呈一种胶着状态。
  新罗和百济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且现在这种状态,也正是李愔想要看到的,只不过在信使带来的情报中,却有一条让李愔大皱眉头的消息,虽然这个消息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却让他有一种极其不妙的预感。
第二百三十七章
女王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