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364

  看到这种情况,大唐勇敢的贵族女性们终于站了出来,用自己的纤纤玉手写出一篇篇文章,纷纷向报纸投稿。虽然她们身体娇弱,但是语言却极为犀利,不但指责那些反对者食古不化,而且冷血无情,只顾着对文体发难,却丝毫没有看到文中张刘氏一家的孤苦无依,如此舍本逐末之举,简直是让她们这些小女子感到齿冷云云。
  大唐是个开放的年代,虽然初唐的女子还没有盛唐时的彪悍与奔放,但在作风与行事上,却已经有了几分雏形,一个平时在家中娇怯怯的豪门小姐,很可能就是在报纸上将老夫子骂得狗血淋头的彪悍作者。而正因为这批娘子军的加入,立刻让支持李愔两人的力量大增,很快就与反对者斗了个旗鼓相当。
  不过就在双方论战之时,讨论的焦点从一开始的白话文之争,慢慢的开始向其他方面波及,比如就有人将战火烧到工商业与农业的人口争夺上来。因为李愔文中除了讲述了张刘氏一家的经历外,还重点介绍了张刘氏进工厂前后的生活对比,极大的赞扬了工商业发展对社会做出的积极一面。
  对于这一点,许多世家子弟出身的士子自然是极为不满,因为这已经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借着这次机会,许多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极力夸大工商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大唐各个新兴的工商业主们也终于坐不住了。
  工商业是个来源很复杂的新兴阶级,除了原来就以行商、做工、开矿等职业为生的工商业主外,另外还新加入了其他阶层的人,比如少数抓住机会或通过自身努力,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人。不过现在占据着工商业主最主要地位的,正是被李愔拉下水的大唐新兴贵族,新兴贵族们把持着朝堂上的核心权力,读书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都需要这些新兴贵族们的推荐,这也就造成了,在每个新兴贵族门下,都汇聚着大量的读书人。
  当这些新兴贵族看到自己所依赖的工商业受到攻击后,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纷纷发动身边的文人开始反击,虽然这些文人也有自己原本的立场,但是面对关系到他们仕途的大唐贵族,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了迎合,因此一时间支持李愔者声势大涨。
  另外舍得一提的是,报纸本来就是李愔为了打击五姓七望所搞来的工具,他自然不会让这个工具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刊登文章时,李愔和燕北做了一些操作,将反对自己的文章尽量减少刊登量,而支持自己一方的文章却占用了大量篇幅,如此不公平的做法,虽然招来很多人的私下谩骂,但效果却极其明显,很快,受报纸影响的大唐舆论界,也慢慢的转为对李愔有利的方向。
  “六郎,你的一篇文章可把咱们报社害苦了!”报社所在宅院的一个凉亭里,燕北正在向李愔大倒苦水,这段时间不但李愔受到攻击,连带着大唐日报也没好过,而做为报社的主编,燕北身上更是扛着巨大的压力,若不是背后和李愔和李恪两人顶着,他还真有点撑不下去。幸好现在风向总算变了,他才感觉身上轻松了不少,同时也终于有时间报怨李愔了。
  “燕兄,你那算什么,我才是真正冤枉的人呢,本想借着六哥的名头沾点光,可没想到无缘无故的陪着六哥被那么多人骂,甚至连我那位舅舅也狠狠的训了我一顿!”相比燕北只是单纯的顶着压力,倒霉的李治才是最无辜的一个,采访的时候他只是打打下手,而且还因为那个伪劣的鲸鱼肉,恶心的几天没怎么吃饭,本想让六哥补偿一下,在文章加上自己的名字,满足一下自己发表文章的虚荣心,没想到竟然遭受到无妄之灾。
  “六弟,这件事你做的确欠考虑,当初我就说你那篇文章不妥,可是你非要发表,怎么样,惹了众怒了吧?”李恪也少有的对李愔提出批评。
  “是是!这件事都是我不对,没有事先想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给各位都带来不少的麻烦,李愔在这里向各位兄弟赔礼道歉了!”李愔不停地向三人道歉,只是看他笑嘻嘻的样子,实在没什么诚意。
  一篇白话文报道竟然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其实李愔也有些意外,甚至后面的事态还出现了失控,幸好报纸是他的一亩三分地,再加上争论的焦点慢慢转变为工商业与农业的人口之争,对于这点他可是准备充足,明暗两种手段齐下,很快将局面扳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六郎,你看看最近的稿子,受你那篇报道的影响,再加上你那本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尝试着用白话写文章了,咱们报纸若是刊登吧,可能会丢失掉很大一部分读者,若是不刊登吧,可有你那篇文章在前,这让报社里的人是左右为难啊!”李恪抖了抖手中的稿子,这些全都是报社收到白话文投稿。
  “不错不错,咦,竟然还有人用白话写文章来攻击工商业?”李愔一听很感兴趣,拿过来随手翻了翻,发现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而且还有人在提倡白话文的同时,对工商业提出批评,可谓是十分新奇。其实这些应该还不算是真正的白话文,倒是和三国演义那种半白话有些相似,只是文章里文言的气氛更加浓重一些。
  “六郎,别光顾着看啊,你快想个办法,这些白话文章该怎么处理啊?”燕北也是一脸着急地问道,为了这个事,他和李恪已经愁了好几天了,所以这才把李愔叫来,一是问罪,二来就是让他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好办,不就是白话文吗,那干脆再办份白话文的报纸吧!”李愔满不在乎地说道。
  “再办报纸?”不但燕北和李恪感到惊讶,连正在喝茶的李治听后,都差点被呛了一下。他们三个都知道,大唐日报虽然是李愔一手创办的,但是背后却有李世民的支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有人都认为大唐日报是朝廷对外宣传的喉舌,甚至将其看成一种特殊的邸报,根本没想到大唐还能有第二份报纸。
  “不就是再办份报纸吗,至于你们如此惊讶吗?”李愔这个后世人在思想上,显然与李恪他们之间有代沟,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只办一份报纸,甚至大唐日报也只是他树立起来的一个样板,目的就是让所有人看到报纸的作用,然后争相办立起各种各样的报纸,从而加快整个社会信息的流通。
  “六郎,一份报纸就已经够赔钱的了,若是再多一份的话,会不会……”燕北有点忐忑的问道,他现在可是大唐唯一报纸的主编,但若是再多一份报纸的话,那自己的身价可就要下降了。
  报纸虽然赔钱,但那点钱对李愔来说,却根本不值一提,因此燕北的话一出口,他立刻就明白了对方的心中所想,于是笑呵呵地说道:“燕兄,报纸最大的作用是传播信息,若是只靠你我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所以报纸这个行业迟早都要开放给私人的。”
  听到李愔的话,李恪立刻皱起眉头,经过这段时间,他可是深切体会到报纸所带来的影响力,所以有些担忧地说道:“六郎,你想再办份报纸我不反对,不过报纸可是一件利器,若是不掌握在咱们手中,恐怕以后会反受其害啊!”
  李愔听后却是露出一个自得的笑容说道:“嘿嘿,六哥放心,在刚开始办报纸的时候,我就已经和父皇商谈过这件事,而且也有相应的制衡之道,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报纸反被它人利用。”
  听到李愔如此说,李恪和燕北都放下心来,李治则对六哥说的那个制衡之道很感兴趣,一直追着李愔问,不过李愔的嘴巴一向很严,任他问了半天也没问出其中关键,只是得知李愔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很快就会开放私人报纸的开办。
  长安城南的一片青翠竹林里,一阵风吹过,伴随着沙沙做响的竹叶摩擦声,另外还有丝竹与游人的欢笑喧闹之声。在竹林中的一片空地上,正在举行一场聚会,聚会的人大都身着士子长衫,三五成群或吟诗或谈琴,看上去好不风雅。
  来这里参加聚会的人,都是大唐国子监中的学生,国子监就是大唐设立的官学,也是全国教育系统的最高学府,科举中能够进士及第者,大都出自国子监中,甚至若是中进士者不是国子监中出身,以后为官恐怕也会困难重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子监几乎是所有读书人都为之向往的求学圣地。
  不过国子监却不是那么好进的,除非是祖辈或父辈身有官爵,否则根本没有资格进到里面。而且按照官爵的高低,进去求学的士子也会被分到不同的学院中,学习相对应的课程,比如最高的国子学只招收三品及以上的贵族子弟,而太学则招收五品及以上的贵族子弟等等,可以说从入学上就体现出大唐的阶级森严。
第一百三十七章
国子监学子
  今天是旬日,不但官员休息,他们这些国子学生也会放假一天,刚好又有人请客,所以这些喜欢热闹的国子学生一下子来了上百人,几乎占据了大半个竹林的面积。
  这么多的读书人聚在一起,除了吟诗作对外,自然更少不了讨论时政,而对于这些时政的内容与观点,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报纸上获取的,甚至还有些人干脆手持报纸,与身边的好友讨论上面某篇文章的见解是否正确。若是仔细倾听他们的讨论,就可听出他们讨论的焦点无非也就是白话文,以及工商业与农业这两个最为热闹的话题。
  做为年轻人,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以报纸为例,他们这些国子学生就是大唐日报最初也是最忠实的读者之一。不过就算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再强,他们毕竟还是受过十几年最正规的儒家教育,所以对于白话文,大部分人还都无法接受,只有少数性格比较叛逆的学生,才会对白话文持肯定态度,不过这往往会引起大部分人的群起攻之。
  白话文的话题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所以讨论起来没什么趣味,不过工商业与农业人口的问题却不同,这里的学生大都是出身官宦之家,不少人还都是长安各个新贵家族的子弟,受家族的影响,他们对于工商业并没有任何的排斥,再加上受大唐日报宣传的影响,一半以上的人虽然都认可农业的重要性,但也同时看到了工商对国家的重大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支持发展工商的学子,与那些出身世家大族,对工商毫无好感的学子们吵成一团。不过吵归吵,这些年青人却没人敢动手,毕竟国子监中学规森严,若是学子之间参与打架斗殴,无论对错一率开除学籍,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你们这帮人简直是食古不化,齐王殿下早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工商不但可以兴业,而且还可以富国强民,你们睁开眼看看现在的登州,那里经过齐王殿下的治理,工商业极其发达,登州的百姓人人安居乐业,家家户户都有存粮,哪怕是遇到灾荒,也可以从容度过,由此可以看出,工商业的发展对于百姓来说,无论哪方面都是一件幸事!”一个长相十分俊美的青年大声说道。现在场中学子分成工商派和农业派,这个青年正是工商派的领头者。
  听到俊美青年的话,农业派立刻有人出来反驳道:“萧林,你说的太片面了,登州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也可以看到,但是你想过没有,登州本地并不是产粮地,当地百姓家中所存储的粮食,还不是从外地运来的?可若是以后连外地农户也开始弃农从工,那我大唐的粮食又要从哪里来?到时就算是你有再多的钱又有何用?”
  农业派出来的这人语言犀利,直指工商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核心,因此话音刚落,立刻换来周围学子的一片叫好声。
  “哼,我看你是断章取义,我只是在强调工商业的重要性,又没说要荒废农业,前段时间朝廷也早已经颁布了土地置换法,同时又在全国推广粗种之法,为的就是应对农户减少的问题,虽然粗种之法会使同一面积的田地减产,但有了土地置换之后,可耕种的土地却又增多了,这一少一多之间,刚好可以抵消,甚至可能还会使全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也说不定。”这个叫萧林的青年也毫不示弱的说道。
  萧林是萧瑀的孙子之一,比文心大两岁,算是她的堂兄,也就是李愔的舅哥,不过他年纪虽然比李愔大,但是平时对这位亲王妹夫十分的推崇,再加上他背后家族也与工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于工商业自然也持坚决支持的态度。
  “不错,朝廷不但颁布土地置换和推广粗种之法,而且还在江南、淮南、岭南等道推广一种新稻种,这种稻种不但耕种简单,而且易成熟,一年种两季甚至三季都不成问题,如此一来,南方的粮食产量恐怕会翻一番。”萧林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跳出来支持道。而其他工商派的人也跟着摇旗呐喊,一时间时工商派的声势大涨。
  不过农业派也不是好欺负的,只见他们人群中忽然分开一条路,从中走出几个人来,为首一人是个长身玉立的年青公子哥,长相也十分英俊,只是眼窝有点深,鼻子尖也微微向下弯曲,使得对方在英俊之中又带有几分阴险。这人名叫卢宏,出自范阳卢氏,这次聚会就是为他接风洗尘,因为三年前他父亲去世,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昨天才刚刚赶到长安。
  “萧兄,几年不见,没想到你风采更胜往昔!”卢宏笑呵呵的看了萧林一眼,然后施了一礼说道,两人当年也是旧识,只是没想今天重聚,却又站在对立的立场上。
  “卢兄不必客气,今日能为卢兄接风洗尘,小弟也是倍感荣幸!”萧林知道对方是五姓七望之中的范阳卢氏出身,肯定也是农业派的人,不过表面上的礼数却万不可怠慢。
  “萧兄,交情归交情,但就事论事,小弟却认为工商业非打压不可!”两人见礼过后,卢宏也没有废话,直接进入主题说道。
  “哦?请教卢兄高论?”萧林拱手说道,脸上却带上一丝凝重之色,卢宏在离开国子监前,就是监中的风云人物,本身不但才学惊人,而且思维敏捷、辩才滔滔,想要在辩论上压倒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呵呵,算不得什么高论,只是小弟想要请教萧兄一个问题。”卢宏脸上依然带着淡淡的笑容说道,“无论是朝廷的土地置换、粗放种植,以及在南方推广的新型稻种,这几样都是前人所未有的先例,那么你如何保证这几项新法能起到缓解粮食产量减少的危机呢?”
  “这……”萧林他们这帮工商派听到卢宏的话后,全都沉默下来,的确,朝廷颁布的几个办法都是开创前人所未有的创举,不过也正是因为是创举,所以才没有人能肯定,这几个办法在施行过程中,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效果。
  看着萧林等人哑口无言的样子,卢宏嘴角边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虽然现在他和萧林这些人有说有笑,不过从心里来说,高傲的他向来看不起任何人。
  “萧兄,其实关于工商业与农业的人口之争,你我双方都有自己的看法与理由,只是在这里辩论是没有用的,哪怕某一方能暂时占的了上风,但也无法从根本上说服对方。”卢宏的话刚一出口,立刻引得不少人同意地点了点头。
  “卢兄,这还不简单,若是以前可能还没有解决的办法,但是现在我大唐的报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到时你我都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报纸上,然后让所有人进行评判,想必总有一方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萧林听后很自然地说道,其他工商派的士子也都是纷纷点头。
  “萧兄,你这话就不对了!”卢宏听后脸色一板,十分认真的反驳道,“现在谁不知道,大唐日报就是齐王殿下搞出来的,而殿下又与工商业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看看现在的大唐日报,上面对工商业的正面报道要远比负面报道要多的多,如此情况下,哪怕我们的理由再充分,最后估计也难以对工商业产生任何的作用!”
  听到卢宏的话,农业派的众人都是一脸的义愤,对于大唐日报明里暗里对工商业界的支持,他们早就感觉十分愤怒,只是报社的后台太硬,他们这些学子们根本奈何不了对方。
  萧林他们这些工商派听后也是一愣,虽然卢宏的话中没有明说,但意思却已经十分明显,就是指责齐王李愔处处偏袒工商业,所以才造成现在舆论受报纸的影响,慢慢的向有利于工商业的一边转变。
  “卢兄,报纸是齐王殿下发明的,至于他如何管理,那是殿下的事,不过无论殿下做什么,我相信他都是为了我大唐的百姓,同时也是为了我大唐的江山社稷!”萧林也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所以干脆承认李愔的确有些偏袒工商业,不过他同时也表示,无论李愔如何做,他们还是会支持工商业,因为他们看到了工商业为大唐百姓带来的巨大改变。
  “萧兄此言差矣!”卢宏不愧是辩才过人,立刻再次反驳道,“从大唐日报第一天发行起,就一直宣称自己是公平公正的,但是现在才过了多长时间,大唐日报就已经成为对方打击敌人的武器,如此毫无诚信的报纸,我们要它何用?”
  卢宏的这一段话,彻底让萧林等人哑口无言,一个个呆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还是萧林沮丧地说道:“那以卢兄的高见,可有何解决办法?”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不知卢兄有何感想?
  看到萧林这些人的思路已经完全被自己所引导,卢宏眼中也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正准备将自己准备多时的计划讲出来,不过这时忽然听到旁边有人一声冷哼,然后一个白净书生打扮的人走进场中。
  看到场中的这人,无论是萧林还是卢宏,两帮人全都露出惊异之色,甚至有几个胆小的还禁不住向后退了一步。进来的这人正是卫公李靖的嫡长孙李业诩,他在国子监中可是一个异类,卫公禁止他习武,同时还将他送到国子监中读书,对此李业诩十分不满,早想找借口离开了,所以整天在国子监中生事,结果不但搞的所有同窗都怕他,连夫子都拿他没有办法。
  “卢宏,把你那套把戏给老子收起来,不就是看到六郎开办报纸掌控舆论,所以你们感到眼红,自己也想开办报纸吗?”李业诩进来冷冷地扫了卢宏这边的人一眼,这才有些不屑地说道。
  听到李业诩一句话点破自己的用心,卢宏脸上出露出一丝羞恼之色。正如李业诩所说,在看到大唐日报偏袒工商业后,他就萌生了自己开办报纸的想法,不过报纸乃国之利器,李愔肯定不会轻易放手,所以他就想到鼓动国子监中的学子,让所有学子共同上书朝廷,要求开放报业,到时再由他背后的家庭推动,那么这件事就有很大可能成功,只是没想到却被一向不合群的李业诩道破。
  不过别人怕李业诩,他卢宏可不怕,正准备要反唇相讥时,却听对方接着又对他说道:“卢宏,不要将所有人都想的像你那般龌龊,六郎可不是小气的人,私人办报的事他已经在准备了,所以千万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李业诩把话一说完,也没理卢宏都快气炸了的目光,转身潇洒的离开了。萧林他们也不笨,经过李业诩这么一点醒,立刻明白了卢宏接下来的用心,当下都是冷哼一声,连告别也没有,一甩袖子转身就离开了,结果场上的人立刻就少了大半,甚至连剩下的农业派中,也有不少人对卢宏工于心计的作法感到有些反感,刻意的与对方保持了几分距离,脸上也露出几分冷意。
  看到本来还十分热闹的场地一下子冷了下来,做为主角的卢宏又是愤怒又是尴尬,幸好他身边倒是有几个朋友,只见其中一个身材高瘦的青年高声说道:“呵呵,大家都是学术之争,万不可伤了和气,今天主要是为了给卢宏接风洗尘,而且再过几个月,就是卢兄与小弟的堂妹成婚的日子,大家到时一定要捧场啊!”
  说话这人名叫崔璜,是清河崔氏族长崔言的长子,与崔玉是堂兄弟,他口中所说的那个与卢宏成亲的堂妹,正是崔玉最小的妹妹。
  崔璜此人不但出身高贵,而且在国子监中的人缘也很不错,剩下的人中有不少都与他有交情,所以看在他的面子上,大家的脸色都缓和下来。既然萧林他们走了,他们也没了争论的对象,只得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只是气氛却没有之前那么热烈了。
  崔璜接着面色阴沉的卢宏进到旁边一个小竹亭内,周围其他几个好友也一起跟着,他们这几个人都是出自五姓七望的世家子弟,自然都是坚定的农业派。
  “卢兄,和李业诩那种人生什么气,卫国公不让子孙参与到军队中,注定以后是要没落的,等到卫国公一死,那时看李业诩还有什么嚣张的本钱?”几人落坐之后,其中一个儒雅的青年说道,此人名叫崔景,不过他却不是清河崔氏子弟,而是出自世家大族中排名第一的博陵崔氏,而且他父亲是族中的重要人物,因此他也是博陵崔氏的核心子弟之一。
  “崔兄说得不错,没必要和李业诩生气,相反,咱们还要感谢对方,他刚才透露的消息十分重要,齐王李愔竟然要放开私人报纸,如此一来,倒是让咱们省了不少的力气,所以大家还是讨论一下报纸该如何开办吧?”另一个面色微黑,一脸阳光的帅哥说道,这人名叫李冰,出身于赵郡李氏。
  “李兄你不要太过乐观,齐王是什么人,他怎么可能轻易的同意私人开办报纸?而且就算李业诩的话是真的,恐怕其中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限制。”卢宏虽然气恼,不过脑子却十分清醒,冷冷的分析道。
  “李业诩为人虽然高傲无礼,不过却素来与齐王交好,而且以他的品性,想必也不屑于说谎,因此他说的那个消息,十有八九应该是真的。”崔璜也开口分析道,“可是也正如卢兄所说,对方肯定会在私人办报一事上,做出诸多限制,不过这些不是问题,只要齐王能让私人办报,那么以后就要看咱们的了,只要发动各家的影响力,想必以后肯定能盖过大唐日报的风头,成为最能影响大唐舆论的报纸!”
  “崔璜兄,你可不要太过乐观了,报纸这东西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崔璜话音刚落,一脸儒雅的崔景立刻开口反驳道。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虽然同出一源,但也正因为如此,两族之间的竞争才更加激烈,谁都想压过对方一头,以前是清河崔氏强盛,现在却被博陵崔氏反超,因此两族之人见面之后,都互相较着劲。
  “哦?崔景兄有何高见?”崔璜看到是崔景打断的自己,也有些不悦的反问道。
  “高见谈不上,只不过想到一些办报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崔景撇了崔璜一眼,淡淡地说道,“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报纸之所以能大规模流行,是和活字印刷以及新型造纸术分不开的,这两样都是齐王府的专利,若是我们想要办报纸,最后还是绕不过齐王那一关。”
  崔景的话刚一出口,卢宏和李冰他们都陷入沉思之中,不过只见崔璜却是一脸冷笑地说道:“崔景兄,看你平时精明,怎么在这关系时刻犯了糊涂?齐王既然连报纸这种国之利器都敢拿出来与人分享,又哪里会在乎区区印刷术和造纸术?”
  不得不说崔璜不愧是清河崔氏族长之子,一句话就点醒了众人,卢宏和李冰立刻恍然大悟,纷纷高声称赞崔璜。崔景脸上虽然露出几分尴尬,不过却也极有风度的认输,承认自己刚才的确想的不够周全。
  说完报纸的事后,卢宏他们又随意闲聊几句,很快就又聊到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他们在坐的这几个人,都是出身世家大族,从小都受着良好的儒家教育,所以人人都是满腹的才华,作诗写文都是出类拔萃,所以颇得魏王李泰的看重,平时也经常被请去参加李泰举办的宴会,这次若是不李泰刚好有事,说不定也会亲自来为卢宏接风洗尘。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外人的眼中,应该都是支持魏王李泰的。
  “各位,太子性情大变,再加上身有残疾,迟早都会被陛下废掉,而剩下的诸皇子中,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自然就是魏王和齐王,不过从最近的表现来看,齐王却渐渐的占了上风,若是到时陛下立他为太子,那我们这些世家大族可就糟糕了!”崔景首先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