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2763

  “放心吧冯,我理解,”布坎南说,“谁都希望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如果能有效控制和引导,会成功的激起大家的干劲。”
  他至少想得挺明白,那就好。
  从冯一平的角度来说,他还是希望能有人觊觎布坎南的位子,这样一来,他们双方的工作,都会很用心努力。
  但如果布坎南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比如冯一平回硅谷后,他打压今天蓄意在冯一平面前表现的布鲁斯,那就会造成内耗。
  内耗,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冯先生,”穿着高跟鞋的前台,迈着小碎步跑过来,“有一家中文报纸,想对你进行一个专访,我该怎么答复?”
  “中文报纸?”这个冯一平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两年前为了自己的那本书,他在美国好几个地方做过演讲,那一次,他同样接受了纽约几家中文报纸的访问,不过,不是专访。
  “让他们留下联系方式,最迟明天给他们答复。”想必这些报纸,也是看到了自己跟布隆伯格午餐的新闻,才跟过来采访。
  “干脆带我去华人街转转吧。”冯一平说。
  “好的,那我们还是去法拉盛。”
  “这边曼哈顿南端下城,现在已经高度商业化,生活成本很高,911后,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曼哈顿不够安全,因此,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好多华人,都把家搬到了法拉盛,现在得法拉盛,才是纽约最好的唐人街。”
  “那好,就去那看看。”冯一平从善如流。
  ……
  通过电影和电视,不少人都了解了曼哈顿上东区的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
  那么与此相对的便是皇后区。
  穿过收费站的大桥,马上就看见许多建筑工地,以及好多没有阳台,由砖块砌成的陈旧的居民楼。
  举目望去,除了满世界的这种四四方方的老楼,就只有各种五颜六色但是艺术感十足的墙壁涂鸦,确实非常热闹。
  而且,和一般对美国社区不同,在这,就是那些老楼下面,也被辟成了商店,和国内一样,生活非常的方便。
  “人真多。”还没真正走下去,布坎南就感慨了一句。
  华人聚居的地方,总是如此。
  冯一平想起了以前听说过的一个笑话,“那次在曼哈顿中国城,我听一个餐厅老板说,有一天,他店里来了个客人,专门挑了靠门口,能看到外面大街的位子,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且好像看不厌的样子。”
  “餐厅老板好奇的问他看什么?那人说,我来自德克萨斯,来这就是看这些人的。”
  “哈哈,”布坎南大笑,“德克萨斯州,真称得上是第地广人稀,他没见过街上一直这么多人,也正常。”
  他们已经踏入热闹的“缅街”,这是法拉盛这个华人聚居区,最主要,也是最热闹的商业街。
  当然,这个缅街,不要自作聪明的认为它跟缅甸有什么关系,真没有,那完全就是音译过来的,mainStreet。
  走在热闹的缅街上,冯一平还是觉察出了这边与曼哈顿那边的唐人街不一样的地方,那边,听到的大多数是粤语交谈,而这一边,来自中国东南西北的口音都有。
  忽略掉路边那些热闹的繁体字招牌,以及人群中为数不少的老外,冯一平恍惚有自己目前在国内火车站附近转悠的感觉。
  所有的一切,真的都非常像,天南地北的货,南来北往的人,路边店里热情的电喇叭吆喝声,和国内火车站周边真没什么区别,热闹、嘈杂,看上去不太卫生,整体感觉,就一个字,“乱”。
  “我这是在美国吗?”布坎南笑。
  “当然,你肯定是,”冯一平说,“如假包换。”
  跟着他也问了一个问题,“我只是想问,这不是华尔街吗?”
  一路走来,他留意到,就这么一小块地方,他目前已经看到了富国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十多家银行,未免太夸张了些。
  不过,再想想以华人为主的亚裔,存款率高,他也就释然了。
  “新闻上报道说,因为华人集中在法拉盛这一代居住创业,这甚至带动了皇后区的就业和经济,最新的数据显示,法拉盛的就业人口增长了近5%,是全纽约市的8倍。”
  冯一平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商店的门头上,这些名头都非常大气,前缀一般都是亚洲、东亚、南亚、新亚、新世界……等等。
  而且这些招牌挺有意思,比如眼前这家店,招牌上第一行,是为手机和座机充值,第二项,是全美和全中国的快递,第三项的那玩意,绝大多数人都猜不到,“特效蟑螂药。”
  这个国内都很少看到卖的好不好!而且一个店里怎么同时做这几样生意,压根没有关联的好吗?
  “布坎南,纽约有多少华人?”看这眼前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冯一平问。
  “应该接近70万。”
  “这么多?”冯一平有些惊讶,但同时,他感觉有好像抓住了些什么,“对了,多伦多人员分布呢?主要是哪些人,华人多吗,有多少?”
  “英裔和法裔最多,都占据了超过25的份额,其它欧裔占了超过一成的比例,亚裔、非裔和阿拉伯,约占了近一成,剩下的,都是混血。”看起来布坎南对这些数据非常清楚。
  “多伦多华人总数有多少?”
  “接近40万!”
  “我觉得,这是不是可以当一个突破口,”冯一平的那个想法清晰了些,“发挥我的优势,多做一些宣传,让我的这些同胞们,首先支持我们的网站,是不是可以?”
  布坎南站在那想了想,“至少,是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
  “但是,这需要我们制定完整的行动方案,前期的宣传,非常重要。”
  “宣传?刚刚不是有一家中文报纸希望给我做专访?问问,是哪家报纸。”
  “侨报。”很快,布坎南拿着手机说。
  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些不满意的意思,“怎么了,这份报纸是销售不好,还是没有在多伦多发行?”
  “我就知道侨报肯定第一家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家左翼(亲共)的报纸,报道中国内地的新闻最多,你这个内地首富一露面,他们肯定会马上找上门来。”
  “只是,侨报在纽约的发行量排在第三位,但在多伦多,它的发行量,连第三位也不是。”
  “排第一的还是世界日报?”这家报纸,冯一平有影响,是美国华人看得最多的报纸。
  “是,世界日报在多伦多的发行量,同样也排在第一位,纽约和多伦多两地,中文报纸发行量第二的是,星岛日报。”
  “那你联系吧,我会好好配合这两家报纸,来做一个专访。”
  “忘了跟你说,”布坎南摇摇手机,“我们刚出来不久,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也找到了公司,希望给你做专访。”
第一百零七章
高待遇
  在海外,中文报纸其实很多,这是因为,各大中型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中文报纸有生存的土壤。
  其次,是移民中本来就有不少“老报人”,其中不少人,可能原来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或其他专业性大报的知名记者或编辑,有的还具有主任或博士的头衔。
  他们移民国外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只好重操旧业,靠办报为生。
  三,是改革开放这么些年之后,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贸关系,近几年发展较快,不少国家主流社会,意识到华人及其文化的价值,发现华人市场有无穷的潜力,纷纷通过广告和其它方式,向华人推销其业务或产品。
  受众为华人的中文报纸,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当然还有其它的方式,比如去年休斯敦火箭队选中姚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但是,有生存的土壤,也有市场需求,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行就很好做,恰恰相反,海外各地的中文报纸,财政状况都不容乐观。
  比如纽约,从出现第一份中文报纸到现在,先后有多达上百家中文报纸,后来因为经营的原因,有的坚持了几年,有的发行了三四期,因没有读者,就无声无息地停刊了,连一朵浪花都没激起来。
  因为再怎么说,在美国,中文报纸,只是少数族裔报纸,广告客户资源有限。
  总之,在海外的中文报纸,是创办很容易,但维持很难。
  目前纽约的华文报纸也不下10多种,但除了一些华文周报以及不定期出版的华文报纸,实际上每天出版的华文日报主要有4家,分别是《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
  在纽约的发行量,依次为9万份、5万份和4万5千份。
  另一份报纸,是回归后才到纽约发展的《明报》,日发行量在2万份左右。
  当然,这些报纸在北美,自然不止在纽约一地销售,在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芝加哥、温哥华、多伦多等地,都有销售,这也是冯一平看重他们的原因。
  从这些中文报纸的一些改变上,其实也可以直观的得出一些结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包括人民日报的海外版,都是按港台那边的习惯,用繁体字,从右到左的竖排排版。
  6年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率先改版,改用简体字和从左到右的横排版,两年后,一向被认为亲中的侨报跟进,先是改成横排,让很多读者大为光火,之后前年底,它干脆也启用简体字,结果,成绩出来了,发行量大增20%。
  发行量,可以说是一家报纸的命脉,因为发行量大,才能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
  有了侨报的成功示范,星岛日报没怎么犹豫的就改成了更让大陆移民习惯的横排版,当然,它目前还是用繁体字。
  最后,有台资背景的世界日报,不顾一些读者的反对,也在今年春节后,改用横排排版,虽然目前依然用繁体字,但是和星岛一样,“不排除之后改用简体字。”
  经由这些报纸的改版,其实就可以非常直接的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冯一平这个大陆首富的身家,现在跟港台那些成名多年的富豪还有差距,但是在其它方面,大陆的影响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文化习惯的改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自然是综合实力的增强。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