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6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3/2763

  “奖励?还真有,”肖建平笑着说,“我们商量过,等你们工作都稳定下来,就给你们买辆车。”
  “真的?”这下,肖志杰和王昌宁都非常高兴,他们俩,初中的时候就坐冯一平开的面包车,可以说很早就接触到了汽车,现在终于能有一辆,那感觉,和终于有了女朋友,是一样一样的。
  “是真的,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至少要等你们工作稳定了再说,不然难道家里给你们买了车,还要出钱帮你忙养车?”
  等工作稳定下来呀,那不是至少得等在南方闯一阵子以后的事。
  “爸,我突然不想去南方了,想就在省里找个工作。”肖志杰马上变卦。
  先在省里让冯一平安排个工作,把车骗到手以后,再去南方,那该多爽?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算盘,”肖建平说,“等秋玲恢复了,你还是要去南方,秋玲呢,到时也回镇里住一阵,还有于连,跟一平说说,也安排回去培训一下,顺道都把驾照考到手。”
  “是,我们都是这个意见,去南方,是你们自己提出来的,”王昌宁爸爸说,“这也好,你们两个,从高中以后,就走得比较顺,不晓得赚钱的苦楚,去南方闯一闯,吃些苦头也好。”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也不指望你们能像一平那样有出息,但也不能忘本,读了几年书,就不记得当初我们种地过日子的辛苦。”肖建平说。
  “你们去南方,我们也不指望你们马上能闯出一些名堂出来,现在家里也不指着你们赚钱过日子,就一条,家里不指望你们,你们也别指望家里,就是没钱吃饭,也别跟我们张口,最多,要是手机欠费,家里帮你忙充一充。”
  这是王昌宁爸爸说的。
  王昌宁点头,肖志杰却有些不满,“叔,爸,你们也太小看我们俩了吧,村里原来那么多初中还没毕业的到那边都能混口饭吃,过年还能带些钱回家,我们好歹也是大学生?会连饭也吃不上?”
  “他们做的事,你两愿意干?他们能把工资省下来,你们能省下来?”肖建平说儿子。
  “我和昌宁一定能,”肖志杰讨好的给两位家长续茶,“那将来给我们买什么车?”
  这问题,不但他俩关心,沙发上的张秋玲和于连,也伸长脖子听着。
  “就知道你要问这个,面包车。”
  听到这两个字,肖志杰顿时脸色一跨,想着开面包车去写字楼上班?肖志杰想想就觉得不好。
  肖建平又慢悠悠的接上一句,“面包车呢,知道你们看不上,所以我和你王叔商量过,要么是捷达,要么是富康,到时你们自己选。”
  “喔,谢谢老爸!”肖志杰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张秋玲和于连也很高兴,这年月,有辆捷达或者富康,那就非常不错。
  “还有,志杰还要在省城照顾秋玲几个月,昌宁,你是等着他一起出去,还是等非典过后,自己先出去。”
  “看样子,再过个把月,这非典应该就没事,我们商量过,还是我先出去。”王昌宁说。
  想着冯一平初中时就已经去南方闯荡,他们现在都已经是大学毕业,如果一个人还不敢去南方找工作,那也差得太远。
  “那也好,估计等毕业典礼以后,一平也应该回来一趟,你们和他好好聊聊,虚心点,多请教请教。”
  “冯大哥和秋萍他们俩也真是,这几个月首都那么紧张,他们还让一平一个人呆在那。”这是他们两位的妈妈少有的插了一句嘴。
  “这些事你们又不懂,”肖建平说,“别说一平在首都那么多事,那么多公司和员工,就我们的这几家小店,要是非典一来,我们就跑回家,店里的那些伙计该怎么看我们?”
  “我们听一平说过,她妈好像几次说要去首都陪他。”王昌宁说。
  “一平比你们俩都有主意,他既然留在首都,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也不会有事,”王昌宁爸爸说,“也好在现在他真没什么事。”
  ……
  清华科技园,冯一平难得的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坐在窗前的沙发边,端着一杯咖啡,看着窗外这会还能看到的蓝天白云发呆。
  肖志杰他们说的没错,他的答辩成绩已经出来,果然是优秀。
  从6岁那年上一年级起,到今年已经23岁,除去中间休学1年,他整整读了16年书,这一朝读到头了,摆脱了学生的身份,自由了,他一时还真有那么点不适应。
  虽然毕业典礼还没举行,自己还没毕业,但从现在起,可以说自己是已经正式走上社会。
  走上社会他自然是不怕的,只是,想着即将告别象牙塔,挥别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他真还有点不舍。
  和其它那些向往走入社会的同学不一样,冯一平上辈子就已经在社会里打滚了十几年,因此,尤为珍惜他在学校的日子,虽然大学的生涯,其实已经不单纯,但相比以后走上社会后的日子,大学的这几年时光,依然值得怀念。
  我们总是这样,往往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拥有的珍贵,想必这两天,那些平常再神经大条的同学,那些早就想着工作赚钱的同学,那些忙着到处面试笔试的同学,走在校园里的时候,多少也会有几分不舍吧。
  哎,不是斯坦福那边其实还没有退学吗?
  当然,此时有些感怀的冯同学,并不知道,自己的那篇论文已经流传开来,而且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
  “冯总,”吴倩敲门走进来,“央行那边,刚通知我们会面的时间。”
第三百五十六章
审慎的乐观
  位于西长安街西侧的央行大楼,冯一平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因为在各种新闻里,这栋大楼他经常见到,但凡是降息或者是提准的时候,总会以这种大楼作为背景。
  说是陌生,因为他从来没来过这。
  从84年工行成立起,央行就剥离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行使一国央行的职能,是一正部级的职能单位,主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国内金融稳定,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它不是不管钱,不过,它管的是国家的钱,就是俗称的“国库”,以前的冯一平一平头百姓,根本不可能和这地方有交集。
  大楼外观也让不少人津津乐道,说这像是一侧放的金元宝,冯一平认真的看了看,真觉得并不是太像,倒是后来沿海一带各级政府修建的“官帽子”办公楼,倒有点像从这栋楼汲取了不少灵感,不过把弧形改成了矩形。
  办公厅的一位闻姓副主任,专门在大堂迎接冯一平,因为在电视新闻里见过,所以他是认识冯一平的,看到冯一平从车上下来,居然好像是冒着大太阳打量大楼的外观,有些纳闷,难不成还要拍照一张,以纪念到此一游咩?
  好在冯一平晓得轻重,专程来见领导的,不好做出这样的事来。
  见他终于朝里走,闻主任迎出来几步,“冯总你好,我是办公厅的,请跟我走。”
  “劳烦闻主任。”
  这一路上,不但闻主任,行里的那些路过的年轻俊彦们,也都在打量冯一平,首富的名头,还是很有一些吸引力。
  看穿着打扮,衬衫西裤公文包的,真和他们这些职员没什么两样,就是更年轻些,要是不知道的,肯定会以为这是那个部门的一个小办事员。
  或者,就他这身打扮,到外面客串一下那些业务员,同样可以无缝过渡。
  闻主任的感受就一点,年轻,真是年轻!听说和亲眼看到,这感受就是不一样,自家那小子,今年已经大三,连工作单位都要自己操心,可眼前这位呢?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
  行长自然很忙,冯一平在会客室里等了十多分钟,看那边办公室进进出出的都是人,他这个首富坐在这里,真没几个人多看几眼。
  要说,这个单位,真是牛,如果单论实力,目前已经隐隐坐上了世界各国央行的头把交椅。
  但以前更牛,就说一点你就能有个直观的体会,除了工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三个正部级的部门,可都是从这里分出去的。
  十三分钟后,约定的三点整,行长的秘书过来请他,“你好冯总,请跟我来。”
  这还是冯一平第一次进部级大员的办公室,虽然没他最大的那间办公室大,但视野自是极好的,整体装修风格很庄重,办公家具自然很有档次,大办公桌后的那面国旗很引人注意。
  行长带着眼镜在批复文件,“一平同学你好,快请坐。”
  这些大人物,你如果有机会跟他接触,会发现他们真没有什么架子,因为已经没必要摆什么架子——前提是你要能有和他们接触的机会。
  “行长好。”
  行长把文件交给秘书,“一平,喝什么?”
  “茶,或者水都行,谢谢。”
  “那就龙井。”行长是南方人。
  “一平,今天叫你过来,就是想谈谈你这篇论文里的一些观点。”行长拿出冯一平的那篇论文。
  “你认为将来房市会产生巨大的泡沫,依据何在?按你的观点,国内的房地产泡沫,和日本房地产的泡沫有何异同?”
  他开门见山的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这并不是问道于盲,也不单单是因为冯一平的论文谈到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冯一平现在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享誉国际的青年学者。
  而行长为什么特别关心泡沫这事呢?房地产这样的泡沫,一旦出问题,必然会殃及银行,因为不管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要从银行贷款。
  “原因论文里都有说明。”切身经历过房地产的野蛮疯狂发展之后,冯一平现在回头找原因,还是比较容易。
  “但是,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房地产泡沫,区域分化较大,一线城市,将来主要是存在价格泡沫,三四线城市,主要是存在库存泡沫。”
  “因为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未来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同时,国民经济同样也在快速增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的适龄购房人口同样是每年递增,再加上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倒不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大崩溃的悲观结果。”
  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带来的好处,虽然后来不止一个地方房地产泡沫破灭,但没有一个一线城市,所以对整个国家来说,那些地方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对全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这其中,金融方面的努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对房地产市场的将来,还是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要说我们国家起步晚,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日本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国家肯定会吸取,比如,导致日元大幅升值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资产吸引力增强;又比如,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后的经济下滑和通胀压力,日本央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进一步大幅助长了资产泡沫……
  关于这些经验,行长自然比冯一平清楚,倒是冯一平说的将来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和那几条意见,对他有些参考作用。
  “如果连你这个现在就对房地产发展持很大意见的人,都对未来不是那么悲观,那这是一个好消息。”行长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3/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