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763

  这个潭深不见底,不管什么时候,看起来,里面的水都呈蓝绿色。具体有多深,还真没人知道,到现在为止,还没人有这个闲情逸致去测一测。
  下面这一段的河道很凌乱,里面有大石头,也有泥巴地。所以平常的时候,过河的人都是从上面走,水浅的时候,踩着露出水面的石板走,水深一点也没关系,在中间丢几块石头,踩着石头走。反正一年中绝大多数时候,过这条河,都不用脱鞋。
  平常上面这一段的水,清凉透亮,最多是没过脚背。好些像他们这样的孩子,不冷的时候,都喜欢赤脚踩在光滑的石板上,在上面这一段到处乱跑。
  现在可不一样,离河边还远,河水的轰鸣声夹着水汽就扑面而来。已经看不到中间的那个落差,上下两截已经成为一体,原来熟悉的河堤也看不到,河水蔓延着,把这边靠着河的田都给淹没了两丘。
  水面并不平静,因为河道窄,所以颇有些汹涌的感觉。特别是上面拐弯的那个地方,上游的水汹涌而下,拍打在那个弯道的石壁上,水花溅起老高来。
  看到是这种情形,冯一平有些却步,河水这么深这么急,就他这个旱鸭子,下去就是给河神送菜。
  同伴们并没有他这样的顾虑,有几个还挥舞着书包,“哇哇”的叫着朝河边跑,很兴奋的样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也正常,这个时候,这些孩子,除了对父母老师,多少有些敬畏,至于其它方面,应该还没有“怕”这个概念,要是现在真有一头老虎在面前,不要说摸它屁股这样的小事,估计有不少人还会按着老虎的头,狠狠的揉搓一番。
  所以面对这样的场面,冯一平这个心里年龄三十多的人,有些没底,有些害怕。其它的人不一样,这样的事也不是年年都有,遇上一次还都挺高兴的,至于怕啦,可能会被河水冲走啦,这些念头,他们压根就没有。
  男人,估计是在少年的时候,最胆大,最本真,最喜欢挑战,最喜欢迎难而上,根本就没有畏难的念头。至于挑战的后果,更是压根想都不会想,遇事就本能的,一往无前的往上冲。
  慢慢长大以后,懂的越多,权衡的也越多,遇事思前想后的,这股劲就再也找不回来。有时候,还真说不清这究竟是成熟了,进步了,还是长回去了。
  大家虽然兴奋,但并不莽撞。现在的情形,当然不能从上面一截走,一不小心,踩滑了,或者说被水冲走,掉进那个潭里,水性再好的也出不来。
  七个人里面,就只有冯一平和另外一个不识水性,其它的都可以,不知道是不是和名字有关系,水性最好的是冯海涛。
  在众人注目下,他三下两下的脱的只剩一条内裤,必须得说,他还真瘦,排骨,哦不,肋骨一根根的都看的清清楚楚。
  凭着记忆,大家在下面选了一段相对平坦的地方,冯海涛笑着就准备下水。
  冯一平马上紧急叫停,大家都一愣,不解的看着他。
  冯文也正在脱衣服,闻言说,“怎么了一平,你想打头阵?”
  冯宏兵说,“那可别,他的密度太大,入水就沉。”大家听了都笑起来。
  冯海涛双手沾着河水,在胸前拍了拍,“不用急,我先去试试水,回头再把你带过去。”
  冯一平过去拉住他,“等一下,还是做点保险措施吧!”
  大家都在脱衣服,冯宏兵和冯文穿着内裤,拿着衣服和书包来到河边,冯宏兵说,“要什么保险措施,我们又不是第一次这样过河。”
  冯文说,“再说我们现在能有什么保险措施?”
  虽然其他六个人年龄都比他大,但冯一平始终把自己当这里唯一的大人,既然如此,当然要对大家的安全负责。他苦口婆心的劝大家,“稳妥点没坏处吧,去那边割几根葛藤,下水的时候拉着,这样万一有个大浪什么的,人也不会被冲走。”
  冯文听了嘲笑他,“一平,你是电视看多了还是小说看多了?”
  年龄大的冯宏兵和冯海涛也觉得没这个必要,但冯一平坚持,因为他的各种表现,他的意见现在还是有点份量,最后还是冯海涛打圆场,“一平说的也对,这样做也没坏处。”
  经历过理发店的事之后,冯宏兵对冯一平也转变了看法,所以,最后,还是冯宏兵,冯海涛穿好衣服,和冯一平去割葛藤。
第六十三章
过河
  呵呵,又改名字了,都说这个名字最好,请大家一定要一如既往的支持哦!
  葛藤这玩意每座山上都有,也是现时的农村缺不了的东西,主要是用来捆东西的,比如在山上砍柴,顺手割两根当绳子。春天的时候,也有人掐藤上的嫩叶喂猪,还有人牙疼的厉害,就去挖几块葛藤根,含在嘴里。
  这种现在连猪都不喜欢吃的东西,满山都有的玩意,后来好像开发出很多保健食品来。
  走了不远,山脚下就有好大一蓬葛藤,走在后面的冯一平拉住前面的两个人,“等一等。”
  他们两个回过头,“又怎么了?”冯宏兵很不耐烦。
  冯一平不说话,在地上捡了几块石头,丢到那蓬葛藤上,“先打几下,我怕里面有蛇。”
  这下连冯海涛也笑了,“有最好,我们抓来熬汤。”
  冯宏兵甩了甩手上弹簧刀的弹簧刀——这是大家行李中,唯一的利器,他看着冯一平说,“一平,我怎么发现你现在越来越胆小呢?”
  冯一平也不分辨,但还是跟在他们后面,没办法,他这人天生就怕蛇。每次带儿子去动物园,蛇类的那一块,他总是远远避开,动物世界里,一看到蟒蛇之类的,马上换台。
  还是前面那句话,如果面对一头老虎,他还有可能壮着胆去摸摸老虎屁股,但是如果看到一条蛇,他就只有望风而逃。
  记得后来有一次,儿子五岁的时候,要买假蛇玩具,他死活不同意,那蛇虽然是塑料做的,但很逼真。偏偏儿子很喜欢,所以又哭又闹,知晓内情的张彦在旁边看好戏,最后,他只好和儿子商量,“因为爸爸很怕这种东西,所以我们不买这个,买其它的好不好?”
  儿子当场破涕为笑,大声叫着去找张彦,“妈妈,妈妈,爸爸怕蛇。”引得店门口的包括服务员在内的好多人都笑话他。
  不过,虽然冯宏兵和冯海涛说的轻松,走近葛藤的时候,还是都在上面踢了几脚,看里面没动静,才弯下腰去割。
  扯出来好些,最后割了两根十几米长,不老不嫩的,冯海涛熟练的把这两根接起来,有三十多米长,足够了。
  这样新鲜的葛藤,上面有毛刺,会蜇人,冯海涛把裤子缠在腰上,再把葛藤系在裤子上,从田岸边溜下水,就像屁股后面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在大家的笑声中,朝对岸游去。
  水确实有些急,但冯海涛在中间游刃有余,几分钟的工夫,轻轻松松的就到了对岸,他现在不用不过来,也在岸那边找了快大石头,把葛藤系住,朝这边招手。
  冯宏兵第二个下水,书包和衣服绑在背上,顺着葛藤朝对岸游,不多时,他也轻松游到了对岸。他留在那一边,冯海涛则游到河中间,扯着葛藤停在那,这边冯文下水,他水性略逊,衣服书包都不拿,只一个人向对岸游,到了河中间,冯海涛带了他几把,接下来,另外会水的两个也被冯海涛接应过去。
  然后,冯海涛和冯宏兵轮流着,把大家的衣服、书包、鞋带到对岸。最后,两个人一人拖一只手,把冯一平和另外一个不会水的带过河。
  冯一平是最后一个,这几分钟很短,冯一平仰面朝天,被他们两个夹在中间,手动不了,只剩下脚胡乱的踩着水,正确的说是打着水吧,他可不会踩水。
  河水确实很急,他们时不时就被冲歪,这时冯海涛就伸手拉一把葛藤,至于河水溅起来,弄得冯一平一头一脸的,还不可避免的喝了几小口,那就真顾不上。
  等总算过了河,脚踏实地了,冯一平才放下心来,然后一个个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都笑起来。
  冯文说冯一平,“就说你多次一举,你看,大家一点事都没有。”
  冯海涛说,“还是有用的,比起以前,今天轻松不少。”
  冯宏兵也说,“是,别看是只拉几把,还真省点力,我看以后也可以这样。”
  有他们两个说的,也用不着冯一平再去反驳冯文。他穿好衣服,看到上面不远的田里边,有几个大人穿着蓑衣,带着斗笠,在田里忙活着,他们肯定是看到了河边的这一幕,也没有说过来帮一把。
  冯一平不由得感叹,现在的农村,不但他们这些小孩子心大,什么都不知道怕,大人们心也大,根本就不担心会出事。
  这农村的孩子,还真是散养的啊。
  家里近半年没人住,窗户都关的紧紧的,很闷,又是这样闷热的天气,一进到屋里,不一会就满身的汗。灰尘真是无孔不入,桌子上,灶沿上,明显看到有薄薄的一层。
  漏雨倒还好,只有伙房和堂屋有两处比较厉害,堂屋的那处漏的时间比较长,地上都滴出一个坑来,里面还积着水。
  冯一平重点去看了建在伙房里的谷仓。谷仓就砌在伙房的角落里,下面留有一个漏斗样的出口,那里插着一块木板,用的时候,拿麻袋接在漏斗下,拿起木板,谷子就流出来。
  还好,谷仓上下四周都没漏雨,也没有老鼠在上面打出洞来。
  一直以来,谷仓就是家里最重要的地方。如果说冯一平对房子有执念的话,那顶着地主的成份,在建国后的那段特殊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经常挨饿的冯振昌,对粮食有着相当重的执念。
  从冯一平三年级那年起,这座房子建起来那年开始,谷仓里就始终放满了粮食。每年秋天收的谷子,最多只加工一担米回来,让家里吃上几顿新鲜大米煮的饭,主要是煮粥。
  新收谷子碾的米,煮出来饭的味道,和陈粮煮的差别不大,但是新鲜米煮的粥,和陈粮煮出来的,绝对是两个味道。也只有谷子刚收的那一个月碾出来的新米,煮粥的时候,本来的风味之外,还带着一股清香!那活着是自然的味道,或者是收获的味道,总之,那味道,是冯一平后来买十几块一斤的东北大米也吃不到的。
  这担新米吃完,晾晒好的谷子加入谷仓,以后再吃的大米,都是谷仓下面去年的陈粮,一年一年的,都是今年吃去年收的谷子,明年吃今年收的谷子。
  二舅很早就跟在师傅后面做石匠,没怎么种地,所以很不解,有一次上来,就问冯振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总是吃陈粮?今年的粮食收上来,把去年剩下的买了不好吗?”
  冯振昌当时抽着烟说,“我们拼死拼活,辛苦了一整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一仓粮食,现在粮价这么低,就这么卖了我不愿意。”
  梅秋萍当时叫弟弟不要再说,她知道原因,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就能衡量的。那满满的一仓粮食,三四千斤,折算成钱,也就不到两千块,不够好多人在外面吃一餐饭。
  但它是农民辛苦一年,最大的成就。看着满满的粮仓,冯振昌不仅能找到成就感,而且更踏实,更有干劲。
  所以冯一平这次回来,最要紧的就是看看谷仓,谷仓没事,那就没什么大事。
第六十四章
收上缴
  回来就短短的一天一夜,加上家里什么菜都没有,冯一平一时也懒得收拾,把东西放下来,正准备去几个叔伯家里混餐饭吃,冯卫东和冯宏兵父子就进来了。
  冯卫东里里外外看了一遍,“还算不错,就两处漏的厉害些,特别是堂屋的这处,一定要修。我家去年也没翻检,没想到今年这么反常,雨这么多,现在也有三四处漏雨,预报说后天雨会停,我明天先想办法到附近搞些瓦回来,后天我们两家一起翻检一下,不过我一个人做不过来,东明他们都在家,下午你去说一下,叫他们后天来帮忙。”
  中午饭在冯宏兵家吃,晚饭在二伯家。从年初开学到现在,这么长时间没回来,二伯家也是把他当客人看待,咸鱼腊肉新鲜豆腐,加上蛋花汤和几个新鲜时蔬,绝对是农家很丰盛的一餐。
  吃饭的时候,冯一平把这事说了,二伯一口答应,后天他和东明两个一起去帮忙,“今年雨这么多,你们要不回来,我也正想去卫东家拿钥匙,去你家看看的。”
  吃完饭,堂哥东明还笑他,“看不出来啊,你看起来这么瘦,吃起饭来比我这个壮劳力还厉害!”
  伯母在一边说他,“莫说别人,你和一平这么大的时候,不也一样能吃!”
  吃完饭从二伯家出来,东明打着手电送他回家,手里还拎着一大包花生,那是二伯母晚上专门为他炒的。
  因为家里什么都没收拾,所以晚上的时候,冯一平和冯宏兵挤在一起,好在也是一张大床,两个人睡两头,很宽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