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1/2763

  “你过奖了安迪亚先生。”
  “我这只是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着冯一平,此时的安迪亚,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这个世界上,他佩服的人不多,除了他必须要佩服的老爸之外,冯一平是那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
  “我想问问,你这本专著,会什么时候出版?”
  “《前沿》杂志上,会有一些节选,出版事宜,正在洽谈之中,相信很快就能面世。”
  这么难得的机会,他自然要再帮《前沿》杂志吸一波粉。
  “非常期待见到您完整的大作,不打扰了,晚上见。”安迪亚客客气气的跟冯一平道别,旁边的安巴尼家两姐弟,也恋恋不舍的告别。
  “你看,连他们都这么佩服,其它的印度人,那还是问题吗?”迈克高兴的说。
  ……
  《觉悟日报》的采访车上,此时有些沉默,但不管是塞勒斯还是迪克西特,现在都没把中午出门时的那点争执放在心上。
  塞勒斯紧张的在心里为自己的报道打着草稿,他知道,此时此刻,有很多同行也一定在做这样的事,他知道,要想让自己的报道脱颖而出,自然一定要比别人花更多的心思。
  迪克西特也很沉默,有感于冯一平描述的前景,他认为。
  到了可以细化如何实现自己梦想的步骤的时候。
  车刚一停稳,他们俩就逃也似的跳下车。
  ……
  冯一平也就刚到酒店,班加罗尔的那几家就拿到了他这次演讲的全文,然后,印孚瑟斯的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威普罗的创始人,阿齐姆·普雷姆吉、萨蒂扬的创始人拉马林加·拉贾,不约而同的沉默下来。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
  真是惭愧!
  亏自己不是被号称为亚洲硅谷之父,就是印度的比尔盖茨,亏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时间,比那个年轻人的年纪还大,但他提出的这一点,大家竟然都没有意识到。
  居然要那个专业技术接近为零的年轻人提出来。
  奋斗到如今,他们自然都算是心志坚毅之辈,即便如此,还是感觉遭受了打击——话说,被冯一平这样一个业余人士碾压的专家,并不只有他们几位。
  “冯一平,”穆尔蒂站到窗前,看着眼前这个一直让自己引以为豪,但今天看来哟偶写黯然失色的现代化园区,念叨着那个之前就让自己印象深刻,现在更是深刻的年轻人的名字,“不愧是冯一平啊!”
  “密切留意,他的这本书如果出版了,第一时间通知我。”他吩咐秘书。
  其它的几位,这时候也在做类似的事。
  他们自然看得出来,冯一平的这篇演讲,为了迎合孟买大学学生的水平,主要侧重在应用方面。
  这对孟买大学的学生合适,对他们而言,反倒是理论最重要,知晓了理论,他们自然能推导出如何应用来。
  他们此时也都有个疑惑,第一次向外界提出这个新概念,冯一平为什么不选择在班加罗尔的大学?看起来,大数据,明显和我们这里更配些嘛!
  他难道是担心班加罗尔了解了他的这个理论后,会成为他的竞争对手?不,这个推断完全站不住脚。
  如果是这样,他压根就不会向外界披露自己的理论。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是真的有些想不通。
  ……
  在他们不约而同的沉默的时候,印度国内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报纸,也在不约而同的做一件事,那些主编们,一直在催促今天到孟买大学采访的那些记者,尽快拿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报道来。
  今天的这个演讲,在商业界,在学术界,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可不要让其它国家和地区,给抢在前面给报道出去。
  这种担忧始终在,因为这篇新闻,只能在明天早上五点以后,和读者见面,这中间,可还有十多个小时的时间。
  十多个小时,地球上哪个角落不会知道这事?甚至因为时差的关系,隔壁的那个国家,无论如何都比自己这边早两个半小时,这是又一个先天的劣势。
  他们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迈克一回到酒店,就在第一时间给在硅谷的郑佳怡发了一封有很多附件的邮件,印度,或许潜力很大,但美国,始终是公司最重要的一块市场。
  很快,那些事先空出了版面的几家美国报纸,那些正在熬夜等着的记者和编辑们,就接到了郑佳怡的邮件。
  当孟买华灯初上的时候,硅谷,恰好是清晨时分,屋外草坪上,洒水喷头开始洒水,一些送报赚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一扬手,就把一份份报纸,丢在一户户人家门口,听到动静,很快有穿着睡衣的男主人打着哈欠把报纸拿进去。
  于是在这个早上的早餐时间,冯一平,又一次成功的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第七百四十四章
旋风
  或者也可以说,是冯一平,引起了大家对大数据的关注。
  和孟买大学那些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学生一样,硅谷的不少人在看到报纸上的“Big
data”时,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东西?
  “过”,好多人自然毫不犹豫的略过,准备去找那些自己喜欢的新闻,吃早餐的时候,谁还耐烦看那些需要动脑的文章?
  但是,等等,新闻配图里的那个人,怎么那么熟悉?哦,原来是那位冯先生。
  那么,好像是应该关注一下?
  接下来,新闻里的第一句话就成功的吊起了他们的胃口,“在印度的孟买大学,面对上千位热情的听众,冯一平刚刚为大家讲述了他即将出版的第二部学术专著里的内容,反响热烈……”
  冯一平的第二部学术专著?
  就冲这几个字,好多人放下叉子或者杯子,认真的看起来,盖因冯一平的第一部专著,目前还是很多人案头的读物,并且直接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灵感。
  沉淀几年,并且在取得了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的情况下,他这第二本专著,至少也会有相当水准,大数据,这方面有什么机会吗?
  首先,是所有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他们只看了一条就再也停不下来……
  乔布斯家的早餐时间比较沉默,劳伦娜和孩子们,就怕会吵到那边拿着一份报纸的乔布斯,自从他的病确诊以后,他就变得比以前更忙碌,连早餐时间也利用起来。
  “你看看这个。”乔布斯把手里的报纸递给劳伦娜,他不但主动说话了,还笑得很轻松的样子。
  上次让他收获很大的中国之行,也让他对冯一平有了更多的了解,结果自然对冯一平更有好感。
  “怎么了?”劳伦娜接过报纸一看,“大数据,哦,原来是冯写的吗?”她看到了旁边图上的冯一平。
  “对,他写的,他这次提出的新理论,又指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未来,我觉得至少会是千亿级别的规模,同样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对于冯一平所提的大数据,他其实并不是太敏感,他擅长的方面,是设计出满足自己需求,也就是能激起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能看到这个领域里所蕴含的机会。
  由此,他想到了自己以前曾经考虑过的那个问题,苹果电脑公司,是不是改成苹果公司更合适呢?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改名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改名,这肯定重大的调整,他希望把自己的公司,由生产电脑的公司,转变成一家消费电子品公司。
  而后者,能产生更多的有益数据。
  “看起来真不错,不是吗?”因为篇幅有限,劳伦娜很快读完了这篇报道。
  和乔布斯自然而然的就想到大数据在工作上的运用一样,劳伦娜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乔布斯的健康问题上。
  冯在这里举了大数据对疾病防治的作用,那如果利用大数据,会不会让他的治疗更及时,也更有效呢?
  相信之前就有很多他这样的病例,如果把这些建立一个数据库,应该会有很大帮助。
  她决定早餐后就去跟医生讨论这个问题。
  乔布斯依然在为冯一平高兴,“是的,真不错,理论不错,人也不错。”
  这话都让他的孩子有些嫉妒。
  ……
  乔布斯家对面,那个风评不太好,但偏偏和乔布斯私人关系不错的家伙,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此时看着报纸,大笑了起来,“这好像是IBM近来在努力的方向,原来有这么高的价值,呵呵,我们怎么能落后?”
  他认真的思考了一会,觉得很有必要让派人去翻翻IBM的垃圾桶——为了项目的研发,这家伙之前就派职员去翻过微软的垃圾桶。
  蓝色巨人IBM的总裁帕米桑诺,也正在餐桌上看着这边报道,他是稍稍有些不太高兴,他明白,冯一平大张旗鼓的提出这个理论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公司进入这一领域。
  好的一面是,这个蛋糕可以很快做大,不利的影响是,想进一步夯实公司在这方面优势的努力,看来已经走到尽头。
  当然,看到冯一平系统的提出的这个理论,他未尝没有一些高兴。
  和同样来自中国的联想,关于PC业务并购的谈判,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但此时,IBM内部,对这起并购的看法,并不总是和他保持一致。
  这个出了名的眼光好的冯一平,他的这个新理论,有利的证明了自己的方向是对的,未来公司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轻硬件,重软件,因为软件利润高。
  他把那张报纸收了起来,或许只出售PC业务还不够,那么,下一步,就是服务器项目。
  ……
  佩奇和布林,昨晚又呆在公司里,这会正在餐厅一边吃着燕麦粥一边讨论着报纸上的报道,“冯就是有这个本事,我们还模模糊糊的觉得会有价值的领域,他不声不响的就思考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佩奇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1/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