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7/2763

  那么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掌舵者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目前的他还没想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这多简单,找职业经理人不就好?
  事情真不是这么简单。
  现在的冯一平,倒并不一定就希望自己的事业,将来就一定要由自己的孩子继承,他相信,将来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比如自己退休后,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运营,也一定会得到广泛的支持。
  只是,我们都知道,家族文化,是东方文化在经济领域里表现的显著特征之一,印度如此,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我们国家留存至今的那些不多的老字号,较为可考的,比如王老吉,一直靠的就是家族传承。
  其它的如张小泉、同仁堂、六必居……同样也是如此。
  世界上可能老字号最多的国家,要数日本,传承千年以上的企业,就有好几家,像塔塔这样,传承了近150年的企业,更是多达上万家。
  这上万家经营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企业,同样也一直是家族式运营。
  欧洲的卡地亚,欧尚,美国的杜邦、福特……同样也是如此。
  也即是纵观世界,从亚洲到欧洲,包括美国,那些长寿的企业,多半都是家族企业。
  我们不讨论如果长寿企业太多,可能会导致的创新乏力,阶层固化等不利的影响,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家族传承,由创始人的后人担任负责人,这样落后的方式,在延长企业寿命方面,真不一定没优势。
  可能是因为,由创始人的直系后人担任负责人的家族企业,在遭遇逆境时,血缘的纽带、亲情的联系,会把他们整个家族的所有人,紧紧的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祸福同当,共同维系前人创下来的基业。
  大家对这种做法,最大的担忧,就是老子是英雄,儿子不一定是好汉,把公司交给后人打理,出现一个坑爹加败家的二世祖,你辛辛苦苦建的楼,他可能几年就拆个干净。
  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客观的说,职业经理人里,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金翎和他这样的搭档,可想而知,没有重复的可能性,金翎是把冯一平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但是其它的职业经理人,经理人前面的那个定语,“职业”,自然有专业的意思,但应该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就是对很多专业人士来说,“经理人”,不过是他们的一个职业。
  既然是一份职业,他们在有些问题上倾向于自己的利益,也是必然的事,这家干得不好,他还可以去下一家,你不能期望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
  这样的还算好,那雀占鸠巢,把你的事业,演化成他的产业这样极端的人,也不是没有。
  如这会已经声名鹊起的国美那般,后来遇到的那位里外勾结,算计大股东的陈先生,或者牺牲大股东的利益,让自己的腰包丰厚一点的,更是普遍。
  还有,比如说苹果,请了那么多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为此把乔布斯都毫不客气的驱逐出去,又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越来越差。
  那还是在美国,苹果可以想到请可口可乐的负责人来担任CEO。
  但是在国内,即便不是创始人的后代接班,一般也是在企业内部找继任者,这个范围,其实也就是只比一个家族的范围大了一些而已。
  选出来的,也有很大可能是庸才。
  由此可见,不管是由自己的后人接班,还是让职业经理人经营,都不是最完美的方案,这也是冯一平想取经的问题。
  “我也只能说我们的经验,”拉丹说,“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继任者,不一定要是自己的嫡系后人,可以是家族里的其它能力出众的成员。”
  “你就是IRD塔塔先生的侄子。”冯一平笑着说。
  “你说的对,这样可以选择的范围,就一下子大了很多。”拉丹说。
  谁知道冯一平听了他这话,面露苦笑,“在我们国家,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他可没有侄子。
  哦,远房的还是有,像冯文华他们。
  还有那几个堂哥他们的孩子,只是从他们目前的表现来看,这事怕是指望不上,以自己的条件,自己的孩子,综合能力按理应该更强一些。
  “哦,那么只能考虑职业经理人,当然,前提是牢牢的把握住企业的决策权,除了我们的方式,美国福特的方式,你也许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你其实也熟悉,那就是双重股权结构,福特家族,不论持股多少,始终拥有对福特40%的投票权。”
  他也轻轻的摇了摇头,“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你担心的这个问题,我不想一直工作到坐上轮椅,70岁之后,肯定要退休,但是目前,家族里能接班的人,还真是没有,我的继任者,看来只能是外来的职业经理人。”
  “谢谢你。”冯一平并没有轻松多少,在这个问题上,塔塔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借鉴。
  ……
  就在冯一平和拉丹热聊的时候,在孟买,在印度,也有很多大人物在谈论他。
  这其中,包括经常会取代塔塔集团,成为印度私企一把手的信实集团,也就是印度上个世纪70年代的企业英雄,老安巴尼创办的集团。
  不过,在老安巴尼离世之后,大儿子穆克什——亦即后来的那个全球最土豪豪宅的拥有者,和小儿子安尼尔,马上分了家。
  但即便是分了家,一直也是纷争不断,并在最近呈明朗化的态势。
  他们的争斗,甚至都引来了印度政府的关注,安巴尼家,被称为印度的洛克菲勒家族,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印度的股民中,平均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持有他们家的股票。
  此时,意见很大的两兄弟,难得一致的都在谈论冯一平。
  同样,印度的那个隔代就出一个天才,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和金融家族,贝拉家族,现在掌权的天才,库玛·贝拉,也在听下属关于冯一平的汇报。
  他现在比安巴尼兄弟还闹心。
  在7月,家族下属的M.P.贝拉集团主席,普丽娅瓦娜·贝拉,也就是他堂兄M.P.贝拉的遗孀去世,她留下了一份引起轩然大波的遗嘱:宣布公司将由她的得力助手、会计师洛德哈继承,集团所有财产都将不再属于贝拉家族。
  哪怕他们夫妻并没有子女,但这样的遗嘱,不但令人匪夷所思,也让一直受人尊敬的贝拉家族,一时成为了全印度的笑柄。
  这个遗嘱背后的故事,成了印度各界茶余饭后闲谈的主要内容。
  为此他们还不得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定该遗嘱无效,将M.P.贝拉集团重新置于家族旗下……
  可以说,冯一平担心的那些问题,现在正在他们身上发生着。
  米塔尔家族的掌门人,有钢铁之王之称的拉克希米·米塔尔,也在关注冯一平。
  他比较轻松,子承父业的他,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接班人,那就是他的大儿子,安迪亚·米塔尔。
  此时,这些印度的大人物,对冯一平的态度都非常一致,先观望,让他先跟塔塔家谈,看看这个近几年声名鹊起的中国年轻人,今天下午在孟买大学讲些什么再说。
第七百四十章
踊跃
  来自阿拉伯海的风,吹进印度门,吹过海滨大道,之后就无奈的在城市的高楼间消失无踪。
  《觉悟日报》的记者塞勒斯,这个迄今为止,唯一算采访过冯一平的印度记者,对这个旱季的午后,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热。
  他坐在开着空调的采访车上,把车门拉开一半,催促那些拿着器材的助手们,“快点,快点。”
  今天报社派来和他合作的摄影记者,也是社里水平最好的迪克西特,他背着包跳进车里,看了看表,才刚过一点,而冯一平的演讲,两点半才进行。
  “还早吧,这么急?”
  塞勒斯“嘭”的一声关上车门,在驾驶座的头枕上拍了一下,“开车。”
  “你要是昨天去了机场,就会清楚,这个时候出发,绝算不上早。”
  “真的吗?我不觉得他的演讲会有多么大的吸引力。”迪克西特说。
  “就是听了,又有什么用?听他们美化自己成为富豪的过程,对听众会有什么帮助?对不对?”
  “我们也现场亲历过那么多成功人士的演讲,你现在想一想,有让你印象深刻,有让你有收获的吗?”
  塞勒斯想了想,还真是如此,听那些成功人士的演讲,听他们怎么战胜一次次的失败,怎么克服一个个的难题,最后终于成功的历程,在当时,确实能让你激动,让你振奋。
  但是过后很快,就会像你昨晚在电影院,看的一部打斗精彩,看的时候觉得还是不错的大片一样,可一走到电影院门口,就不太记得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一样,把他们演讲的内容,也忘个一干二净。
  印象深刻的,还是有的,那是宝莱坞漂亮女明星的演讲。
  当然,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她的演讲,而是她本身。
  但是,作为目前全印度所有的记者中,唯一向冯一平提过问的记者,塞勒斯本能的替冯一平辩解——因为这样关系的缘故,一定程度上,抬高冯一平,也是抬高他自己。
  “但他可是冯一平。”他说道。
  “他是冯一平又怎么样?难道还能把这些演讲变出新意来吗?”迪克西特说。
  “不排除这种可能,他可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冯一平,说不定,就会有出乎大家意料的表现。”塞勒斯说。
  “奇迹?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面前,在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灿烂文化面前,他能创造出什么奇迹?难道是当着那么多大学生的面强调,我比你们最知名的富豪身家还多多少亿美金?”
  心里也没什么底的塞勒斯干脆不说话,只望着母校那已经成为孟买地标的钟楼,那是仿伦敦大本钟的造物,高达80米。
  车一路向繁华的南孟买驶去,他们经过了学校前面的广场,虽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里依然聚集不少精力旺盛的家伙,他们正在打板球。
  塞勒斯笑了笑,想当年,自己也是这样,精力充沛得无处发泄。
  孟买大学,创办于1857年,它和马得拉斯大学、加尔各答大学,是印度三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历史悠久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校园里到处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其中有些棕榈树,甚至能跟学校知名的钟楼比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7/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