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心理学(校对)第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9


依据派恩斯博士及其他人的研究,具有反害羞倾向性特征的以色列人,是通过文化来强有力地推动其发展。犹太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一个世纪以来,他们鄙视其他民族,把自己看做一个外来者而生存着。但是,当人们抛弃他们时,他们始终用坚定的信念自我安慰:那就是上帝让他们成为被选择的人。这种想法造就了他们骄傲的个性,他们不会因为不被接纳或缺乏迷人的外表而感到沮丧。
犹太人因为被抛弃,使他们退到自己的生活领域中,能够使他们的家庭团结并以孩子为中心。因此,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便个体是单薄的。不管父母是多么贫穷和不被接纳,他们的孩子都是宝贵的财富。派恩斯说道:
“孩子们是生活的希望,是一个经常在灭亡边缘徘徊的民族未来的希望和保证。因此,以色列是典型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民族,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和宽容的。孩子们被看做是民族十分重要的宝贵资源,因此在大街上经常见到陌生人靠近小孩,跟他们说话,照顾他们,并告诉他们的母亲该怎样更好地抚养他们长大成人。除了民族特征之外,每个以色列的小孩必须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从前他们中很多人是移民,这些移民从来没有机会去享受作为父母的义务,他们把孩子看做是自己未来的梦。因此,他们为了孩子的兴趣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结果是大部分以色列小孩长大后感觉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
犹太人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显现:通常孩子们会加入到大人的谈话中去,为他们的亲戚朋友展示自己的才华,虽然有时孩子的表演并不出色,但仍然会使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孩子希望从爱自己的人中得到支持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关注家人的消极反应,因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批评或是个人偏见。以色列的每个人都关心小孩,即使他们不认识这个孩子,但孩子仍然会被当做客人而不是陌生人对待,因此孩子更能体会信任。以色列的小孩大多都是在集体农场长大的,通过鼓励自立和展示领导才能来减少和防止害羞的出现。以色列集体农庄的小孩经济上并不依赖父母,父母的责任就是给予孩子们关心、赞扬、无条件的爱、信任和安全感。
最终,以色列人懂得承诺的力量并对行为负责,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以色列人把抚养自己成长的城市留给记忆,移居世界各地,他们要一次又一次地面对陌生。事实证明,成为正直、开放和不受限制的人会得到帮助和受到尊敬。另一方面,在以色列人看来,害羞就意味着柔弱和失败。“在以色列人们的词典中,害羞是与弱者、无力迎接挑战、投降以及俘虏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就像那些没有为自己的生存进行斗争,接受命运的安排,像小绵羊一样被纳粹党人屠杀的犹太人一样。”派恩斯博士这样认为。
这些以色列思想文化积淀成为一种坚定的文化信念,使以色列的孩子们远离社会焦虑和文化不安感,我们美国的小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锡南浓村:一个没有害羞的社会
我们不需要到以色列的农场或者中国去寻找不存在害羞的世外桃源。在我们自家后院就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孩子们不用经历害羞。他们都是喜欢外出、友好且善于交际的孩子们,他们能够直接的、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是锡南浓村(Synanon)的孩子们。锡南浓村是一个改变了生活方式的群体社会,创建于1985年,当时是类似于一个戒毒所,但是现在它成了美国城市、农村数千孩子和大人可以永久居住的家园。许多“陌生人”来到社区中并不是为了治疗自己的“人格障碍”,而是为了逃离没有秩序的社会。
我们访问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马林县的锡南浓村,它向我们证实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被这里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工作去做,而且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来获得宽敞的房子和丰盛的食物。井然有序的群体社会结构和强有力的分配机制有效地控制了暴力、犯罪和一些能够令人上瘾的行为。在这个高度民主的社区,没有特权,人们没有自卑感。自信是值得赞扬的美德,孩子甚至大人经常因为自信而受到奖励。这里限制流动,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孩子们也因此而拥有长久的友谊。
在这个社区生活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公共生活和他们特有的游戏。从幼年开始,孩子们就离开父母生活在特别设计的简陋居所里。按照年龄划分,组织孩子们和同龄人一起在社区餐厅用餐。这样有利于大人的监督管理,能够把大部分的注意力聚集于孩子们的成长上,并把尊重、诚信和爱展示给他们。孩子们实际上等于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这里有很多的父母亲,因此他们既不会被忽视,也不会有谁是最受偏爱的。孩子们被快乐所围绕,他们受到积极、有趣和感情成熟的年轻人照料,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得到同等的关怀。正在对这些儿童进行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社会能力和适应环境方面都呈现出优势。
锡南浓村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社区六岁以上的所有人,有规律地参加游戏,这些游戏会持续1~48个小时。在这里每天都有活动,包括正式安排的和随时随地非正式安排的活动。这里不允许任何的身体暴力行为,即便是口头上的偏激语言也不被允许。
在活动中,成员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挫折以及对其他人行为的不满,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假设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消极后果时,他就必须做出改变,并且在必要时进行自我批评。通过进行自我批评和他人无恶意无伤害的批评,他的行为发生改变,并得到大家的强烈支持。这些游戏把团体精神作为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直接教给社会成员正确的行为。
锡南浓村十分强调团队精神,这就使害羞没有多少存在的空间。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在教室中、在他们的简陋居室中或者在成年人身边他们都用不着害羞。当成年人把害羞情绪带到锡南浓村中的时候,他们也会被告知用不着害羞。当来到这个文化中,他们将会摒弃以前害羞给他们带来的所有影响。
保持个性还是享受生活
从这些不同文化对待害羞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当害羞出现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优秀得到大人的爱和接纳。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是一个认可成功并给予奖赏,将失败放大为羞耻的世界,这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害羞的世界。在这个社会,公开表达想法和感受不被鼓励,缺少与成人接触的机会,不能与同伴自由地玩耍,孩子们过早地学到了生活在自我世界当中并且缺乏行动力。
相反,在那些害羞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如在以色列以及包含在美国内部的锡南浓村的亚文化,他们的文化重心都放在共同的目标上,这就超越了只关注自我的个人利己主义。孩子们被认为是应该特别对待并奖励的一代,他们是未来的象征。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但不会被打上永久的烙印。这就为人们彼此交流提供了机遇,大家可以共同实践社会技能,共享文化。这种文化看重集体的行动力,并不会把任何一个人放在人际的孤岛上,或许这也是纠正害羞的另一种方法。
通常,当我论述如何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消除害羞时,我听到一个声音:“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害羞,也不愿让他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个性只会服从。”毕竟,害羞者是有着自我个性的人,他们宁愿服从权威,也不愿意让自己孤独地活着,他们愿意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
我不赞成在社会中泯灭个性而寻找解决害羞之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害羞是现存文化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克服害羞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可以尽可能改善引起害羞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既可以保持个性,又能接纳多样性。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优越感,从借鉴别的文化入手,改良我们的文化,防止害羞再出现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
我强烈支持用各种方式表达人类潜能。我愿意随着佐巴歌曲起舞,我更热爱生活,我愿意自由地爱与跳舞。因为我属于社会,我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社会交流体现了我活着的意义。克服害羞,我们赞美生活,我们有爱的能力和力量,只是以前我们不敢承认罢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同伴以及我们的朋友,值得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深刻了解他们!就从此时此地开始吧,让我们自己成为克服害羞的领头人!
译者后记
我几乎是带着一份惊喜、悸动,一次又一次面对人性中令人着迷的一面——害羞。怀着拔丝抽茧般的心境,我和研究生共同完成了《害羞心理学》一书的翻译。
本书的结构简洁得浏览一眼就可以记住:“害羞是什么”和“如何克服害羞”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访谈细述害羞是什么,分析害羞的产生原因,揭示害羞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以及害羞者的内心世界。
第二部分旨在帮助害羞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害羞,并指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技能。
津巴多认为,我们必须用心进入害羞者的个人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害羞、理解害羞。作者的调查表明,80%的人曾经害羞或正在经历着害羞,因此害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公众害羞者不能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内心想法,而是将自己锁在自我的集装箱里,失去得到帮助、建议、赏识以及爱的机会。而私下害羞者在生活中可能是成功的人,但他们却为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要克服内心的羞涩面对他人,另一方面也要求获得他人的认可,在心里提心吊胆但很肯定地说:关注我,接受我!
津巴多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详细介绍了人格心理学派、行为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害羞更多来源于社会因素,如社会迁移与流动、第一综合征、归因与标签等。
作者还认为,害羞是现存文化观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克服害羞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共同期待,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既可以保持个性又能接纳多样性,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个性和人生,充分感受当下的美好。
这本书带给我的心灵地震是前所未有的,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其语言如同小说般优美,让我透过他的笔,看到一位卓越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性的解读、理解、思考与宽容。
当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我迫不及待地读着读着,心里被一种轻柔而细致的东西轻轻地触碰着,虽然悄无声息,却有一种轻而尖的疼感,安然漫上心头的是那种难以释怀的感觉。透过作者细腻的文字与翔实的研究,我看到了那些害羞的人,如同我的亲人、朋友、学生、邻居般,一直默默在生活在害羞的世界中,我也看到他们的窘迫、困境及强烈改变害羞的愿望及所做的努力。
本书的全文校译是在美国杨百翰大学完成的。她虽位于犹他州的普沃小市,却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坐在这异国情调的办公室窗下,看着似乎近在眼前却有些遥远的雪山,在透过浅色百叶窗的景色映照中,我开始了自己的校译工作。轻柔的时日飘过,我看着落雪缀在树杈上,看着小树渐渐抽芽泛黄再变绿,看着不知名的树开出一团团粉嫩的花,看着年轻的学子在校园穿梭……校译《害羞心理学》的过程也是我在异国他乡适应学习生活的过程。我不时地问自己:“你是一个害羞的人吗?”初来乍到的日子,因为听不懂老师上课,常常在课堂上沉默着,沉默可能是最好的自我防御。当老师用眼睛扫过我时,我的内心也像撞进一只小鹿般“怦怦”跳,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叫我,不要让我出洋相;当听课时,整个脑袋都是高度紧张而焦虑的。这样的经验也让我从感性上对害羞有了直接的感受,因为缺乏英文的技能,我变得害羞了,但度过最难熬的语言适应期时,我也不再害羞了,又回到原来那种自信与自然的感觉。也正是《害羞心理学》这本书,伴随我走过那段沉默而害羞的日子,因此对本书更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与牵挂。
特别感谢合作翻译此书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她们是刘元元、林妍、曹薇、周文清、孙少威和王静。这其中,林妍、曹薇、周文清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又受到良好的心理学训练,读者可以从阅读本书中发现译者的专业素养与功底;刘元元、孙少威、曹薇和王静都已经参加《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一书的翻译,她们对翻译倾注的才情与精力、执着与专业令我感动!
感谢张新立教授的点拨,我们不止一次坐在徐州某家咖啡馆临窗的位置上对难以把握的字句进行探讨,而张博士对语言的敏锐总能给我拨云见日的点化。如第11章作者选了纪伯伦《先知》里“婚姻”一章的诗歌,张教授用心找到冰心1931年的译稿,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些字句在30年代是能让当时的人理解,而现在有了歧义”,并附上了他的翻译:
一起欢乐地唱歌跳舞,但要让彼此有单独的时空,
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单独的,虽然它们以相同的音调颤动。
奉献出你们的心,但彼此不要占有对方的心,
因为只有生命之手,才能把持你们的心。
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