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心理学(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9


我曾采取了这样一种预防策略,即成绩只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如果每个人的表现都高于测试的规定标准,那么每个人都能获得A(比如,80%是正确的)。你用不着与同学竞争,只与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比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当他们准备好时,随时可以考试,学生有多次机会而且没有惩罚措施,监考老师给学生安排房间单独考试。这项研究证实:这样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学到了知识,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获得了A。新的学习制度的采用,使得作弊毫无意义,并且促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这个范例或许可以代替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改变导致令人不快的环境减少或消除那些不好的行为。同样,我们可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消除害羞,这或许是最佳选择。
文化观念
吃饭的时候,你是用哪只手拿叉子的呢?你是用左手把食物切成小块,用右手送到嘴里吃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一个美国人,因为欧洲人通常是用左手拿叉。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个朋友,你们会互相拥抱吗?美国人可能不会这么做,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不这么做的话就显得很不礼貌。
你更愿意去帮助一个外国人还是一个同胞呢?文化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归属感。对希腊人而言,同胞包括家庭、朋友和熟悉的观光客,却不包括其他陌生的希腊人;但对于巴黎人和波士顿人来说就不同了,他们更愿意帮助自己的同胞。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拥有文化的真正内涵,却能通过表达想法、感觉以及行为传递我们的文化理念。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即使面对的是简单的疼痛,也能引发出许多不同的反应。意大利人对疼痛很敏感,喜欢夸大疼痛的程度;犹太人对疼痛反应也很强烈,但是他们比意大利人更关心疼痛对他们未来健康的影响;盎格鲁撒克逊的清教徒只有在独处时,对疼痛才表现出强烈地反应;相反,爱尔兰人则喜欢咬紧牙关,默默地承受着疼痛,没有抱怨和哭诉,甚至是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这样。
文化观念和习俗是如何让人们渐渐变得害羞的呢?针对这个问题,你也许会列出这样的清单,清单中你可能会提到以下10种促进害羞产生的因素方法:
◎强烈的个人主义(个性独立,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崇尚自我(自恋、自我中心、自我意识);
◎在激烈竞争的体制内,鼓励个人的成功,视失败为羞耻;
◎确立无止境的成功标准,却没有教人如何面对失败;
◎不鼓励情感表达,分享感受与焦虑;
◎不为两性间亲密关系提供机会,性表达有严格的禁忌;
◎在严格的社会标准下,对个体有条件地接纳和爱;
◎常常用荣耀的过去与未来的目标做对比,忽视当下所经历的;
◎社会处于流动、离婚、经济衰退等不确定因素之中。
◎摧毁普世伦理和集体荣誉感。
试着考虑一下,这种产生害羞的社会情况是否已经在你的周围存在了呢?你看到这些价值观念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校和日常生活中了吗?我相信,在害羞是一种普遍且不受欢迎的社会里,我们将会发现上述价值观念中的一条或多条;在一个害羞不具普遍性的社会里,我们发现上述价值观念不被认同。如果看看害羞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产生害羞的文化观念是有所不同的。首先,让我们来看导致害羞产生的文化观念。
神秘的东方文化
我们的研究显示,与其他文化相比,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中,害羞更为普遍。在日本,害羞者的比例高达57%,而中国台湾地区的比例为53%。3/4的日本人把害羞看成是一种“问题”,超过90%的人认为他们自己曾经或者目前正处于害羞中,这一比例超过了其他国家。事实上,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日本人都会害羞。由于文化需求的冲突也许导致了日本男性的害羞。例如一个人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在外面却必须屈从于其他权威。在日本或中国台湾地区,男性害羞者比率远高于女性;在美国害羞并没有性别差异;而在伊朗、墨西哥以及印度,害羞的女性远高于男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害羞不被认可,然而谦逊和矜持却是美德,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却共存于东方文化中。事实上,日本人相信“害羞”令他们受益,尽管如此,持这种看法的日本人只占到20%。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反对这些强加给他们所谓合乎礼仪的教条,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学生认为:害羞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并且不愿意成为害羞的人。
然而,日本是害羞代代相传的社会典范。采访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合作者和其他日本学者的研究结论,即日本儿童生活在一种不可避免产生害羞的文化观念中。了解文化观念是如何传递给日本儿童的,这是一个艰难且复杂的任务,而且容易引起歧义。但是,大量的数据资料都能得出相似的结论:日本的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孩子的方式,日本父母的教育方式使得自己的孩子变成害羞的儿童。一个针对日本和美国3个月到6岁之间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的调查显示:与日本人相比,美国儿童更加主动,更会运用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更独立,对其面临的社会和自身环境更具掌控力。
训练控制情绪,抑制自我表达,专注于细节、计划、规则和仪式,不仅使人们的自发性行动受到限制,也使他们无法合理地表达焦虑和愤怒。当日本人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一般会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们会从内心恨自己做得不够好。这些文化观念强化了日本人对他人的强烈责任和使命意识,对权力的尊敬和服从,自我谦让,以及未能达到他人期望的自责。
依赖和羞愧是在日语字母中发展而来的词语。“依赖”这个词起初是用来形容孩子对其母亲的被动依赖,想被母亲呵护、安慰和溺爱。但是,“依赖”渐渐地渗透到日本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控制着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日本文化提倡,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如何,都应该对上级绝对服从和无条件的忠诚。一个人必须耐心地等待上司赏识,即使这个上司的能力不如自己。一家日本大公司的总裁曾告诉我,要么自己不断前进,使自己脱颖而出,要么就是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忍耐,这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对领导者而言,用高权威抑制下属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会使那些强烈的个人主义受制于严格的社会评价,可以使下属更加服从、依赖和更加关心来自他人的正面评价。
在日本,实现社会控制的另一种方式是公众的羞愧心理。事实上,因为羞愧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比如自杀),日本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预防人们羞愧。对于日本人而言,违背他人期望的任何行为都可能是导致其愧疚的潜在因素。日本人生活在许多类型各异的集体中,如家庭、社区、学校、团队、工作团体等。日本人对这类集体的忠诚度是强烈的,每一个人从感情上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巩固自己所在集体的荣誉。一个人的举动给集体带来了哪怕是很小的损失、嘲弄或是尴尬,都是导致其愧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人一旦做了有愧于集体的事,那么他就会产生愧疚感,要使这种羞愧心理彻底消除,他可能通过一些新的举动来弥补自己对集体的损害,或者是采取自杀的方式主动脱离集体。但是,在外国人看来,这些事根本就谈不到是失败,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并不能构成一个人自杀的理由。在日本,一个高中棒球队员可能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而自杀,大学教授因为学生批评其不够用心备课而去自杀,等等。
日本著名心理学者波多野谊余夫(Giyoo
Hatano)写道,“在日语里,单词‘害羞’同‘羞愧’是相关词汇。日本人倾向于害羞,因为他们怕被嘲笑。”因为对羞愧的畏惧,日本人依赖于集体,整个日本社会也得到控制,因此,害羞被日本人称为一种安全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中也同样如此。
使用依赖和羞愧的策略,可以对反社会行为提供强烈的心理控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亚洲或者美国,东方人的犯罪率都很低这一现象。虽然从社会层面上来讲,这种害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它对日本人和台湾人的个人生活却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能够克服害羞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穿越害羞之墙的中国
就像我们所讨论的其他东方文化一样,中国大陆也以集体生活方式为主。但是,所不同的是,这种集体生活是以积极的关注自我为基础。与其他的东方社会相比,中国的社区生活(伴随着文化变革)与以色列有更多相同之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贴在教室墙上和训练场上的常见标语。判定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举例来说,一些儿童在少年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班,但是此时他们有责任学习所有能学会的才能。然而,知识、才能和成就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服务于社会”。
我在中国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我们相信:在中国,害羞并不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我的助手在很多村庄进行采访,发现那里的小孩们会主动走到他跟前,有礼貌地跟他讲话,问他问题,并积极回答他的提问。尽管他去那里是为了进行研究,然而这令孩子们都很好奇。以前在他的采访中也有过类似情况,但那时的采访对象是年龄稍大的一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中国孩子害羞的比较少,其有力的证据来自于近期另外一名美国学者的报告,他研究了中国儿童早期的发展,这个儿童心理学团队访问了中国的学校、医院、健康门诊部和一些中国的家庭。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儿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自我保护力、独立能力以及生存能力。
在中国文化中,害羞似乎正在被削弱或者被预防。这是通过给予每个人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规定其集体目标的责任,通过完全信任孩子,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每一个人,通过这种观念的传播——害羞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由外部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带给人的消极影响造成的。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些新的文化价值观使得存在数千年之久的害羞荡然无存。
张扬和骄傲的犹太人
在所有参与害羞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美籍犹太人表现得最不害羞。相对于上千人调查中出现超过40%的害羞指数来说,在美籍犹太人这一组的报告中只有24%的人认为自己当前正处于害羞中。此外,他们性格内向的少,外向的多,而且他们的害羞,多数还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害羞。
尽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令推广的结果有所改变,但是在犹太人中存在的如此少量害羞者还是一个很令人新奇的发现。对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两组进行比较,我们便发现了一些差异:犹太人在群体中,在普遍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受别人评价的情况下,甚至成为焦点时,都较少出现焦虑情绪;陌生的异性或者同伴很少引发年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相仿的犹太人害羞。
与犹太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见面以及个人体验,都显示出:犹太文化中鼓励个性张扬。确实,在英语中没有对“张扬”这个词的直接翻译,也许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心中这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张扬可被定义为独一无二骄傲的自信心,尽管它可能会暴露你的一些诸如毫无准备、不够有才或者不够聪明等缺点,但却可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对以色列人来说,张扬意味着勇气,是一种勇于同“不可能”做战斗的意志力。以色列人这种张扬的力量使他们不会只看外在评价而付出行动。从长远看,他们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考虑得失而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种成功的品质。拥有张扬的个性,你可以邀请最漂亮的女孩与你共舞,申请更好的职位,会有更大的升职空间和更快的升职机会,工作也会更加顺手。“不管他们怎么做,但我说‘不’,这从来不会伤害任何人,或者说‘赞成’也是一样,这难道不就是我想要的吗?”
但是,这个完全站在害羞对立面的个性风格从何而来?阿雅拉·派恩斯博士(Ayala
Pines)调查了将近900位以色列人,他们的年龄在13~40岁之间,包括小学生、大学生、军人和农民,并收集了关于害羞天性的若干数据。以色列害羞人数的比例(35%)远远低于我们所调查的其他八个国家。另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害羞的,而且大多数人很少有害羞的经历,即便有,也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
以色列的犹太人不像其他国家的人把害羞看成问题。抽样中仅有46%的犹太人把害羞看做是问题行为,与此相比,把害羞看成问题行为的美国学生占75%,其他美国人占73%,日本和莫斯科分别占到64%、中国台湾地区占58%、印度则高达82%。
最可能让以色列人想法发生改变的是当他们感到脆弱的时候(同样这种可能也发生在美国集体中)。然而,几乎美国人所有的害羞情况在以色列人当中却鲜有发生。同样,拥有能让美国人害羞力量的那类人在以色列就会失去力量。以色列人在新环境中,或者在通常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权威人士或陌生人、对别人的评价、对必须做出的判断以及对成为或大或小集体焦点的最小反应,显示出他们的美德,令他们的美籍血统看起来更加隐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