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断九州(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610

  徐础笑道:“建灶生火,等我带粮回来。”
  众头目欢呼,各自散开,叫上自己的部下,抢地扎营。
  徐础只带上不到十人,骑马缓缓向江东军营进发。
  张问璧一直跟在队伍中,这些天越看越不对劲儿,但是两颊的青肿刚刚消下去不久,从来不肯多嘴多舌。
  唐为天从对面跑来,他一个时辰前就已进营,向江东人宣告“吴国公主之子”率兵来会,在他之前,徐础陆续派出三位使者,带来的回话互相矛盾,一会是大喜过望,盼着徐础快些到来,一会是冷淡敷衍,对这支赶来相会的义军充满警惕。
  唐为天跑到徐础马前,抓住缰绳,说:“吴国人说了,只见公子一个人,其他人不能进营。”
  “那我就一个人进去好了。”
  徐础驱马要走,唐为天却拦在马前,抓住缰绳摇头道:“我瞧他们当中有些人不安好心,公子还是别进去了。”
  徐础笑道:“我也算是江东人,有什么可怕的?”
  “哦,对了,他们自称吴国人,不愿听江东两个字。”
  徐础点下头,扭头向随从道:“在此稍等,没我的命令,不准乱动。”
  只用不到五天时间,徐础连收二十几支义军,建立不少威望,随从虽是宁抱关派来的,对这位军师却极尊敬,齐声称是。
  “我跟公子一块进营。”唐为天想要保护主人。
  “不必,就这么几步路。”徐础拍马,独自向营地驰去。
  “公子小心,有事喊我!”唐为天大声叮嘱道。
  前往营地的是一条下坡路,徐础边走边想,营地选址不好,若有大队骑兵顺坡而下,江东人怕是连上船都来不及。
  营地远看是一片,近瞧其实是小营挨大营,差不多有二十座。
  最近的营地里驰出三骑,很快来到徐础面前,当先的王颠拱手笑道:“邺城一别,想不到会在这里与徐公子重逢。”
  “有缘不嫌天地宽,王兄无恙。”
  “我给徐公子引见一下,这位是吴国护国将军、尚书左丞孟僧伦,这位是吴国保国将军、西道大都督宋星裁。”
  徐础早已打听过,吴国原有徐、王、孟、宋、雷、邰、昌七姓大族,于是拱手道:“马上不得多礼,在下徐础,见过两位将军。”
  吴人讲究名位,故国尚未收复,各自的官衔却都不小。
  宋星裁是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笑道:“都是自己瞎起的名头,算什么将军?”
  孟僧伦四十几岁年纪,相貌儒雅,从见到徐础那一刻起,目光就没离开过他,脸上一直带笑,也拱手道:“徐公子少年英雄,你一来,吴人有主了。”
  徐础爱听这种话,但是在弄清底细之前,不敢贸然接受,笑道:“在下江湖漂泊之人,思念母国,特来投奔,万望接纳,别无所求。”
  “咱们进营细聊。”王颠前头带路。
  进营的路上,孟僧伦仍时不时看徐础一眼,目光越发亲切。
  徐础忍不住问道:“孟将军……见过我吗?”
  孟僧伦急忙收回目光,笑道:“徐公子莫怪,我见过令堂,乍见公子,不由得思想故人,多有无礼之处,万望海涵。”
  徐础早已决定要尽量利用“吴国公主之子”的身份,因此做好准备要频繁与他人谈起自己的母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沉默以对,于是道:“家慈早亡,没来得及向我讲述故土旧人的亲疏远近,不知孟将军于辈份上如何称呼?”
  孟僧伦大喜,“不敢当,若论起来,我与公主以兄妹相称。”
  “那我要叫一声‘舅舅’了。”
  孟僧伦更喜,一边的宋星裁笑道:“还是不论的好,真论的话,亲戚多到你头疼。”
  孟僧伦道:“休要理他,他辈份小,要称你一声‘叔叔’。”
  “嘿,徐公子年纪比我还小,怎么能做叔叔?”
  “咱们只序齿,不讲辈份,我与孟将军单论。”徐础感受到善意,于是同时讨好两人,但是终究没喊出舅舅两字。
  营地里很少有马匹,多是步兵,听说吴国公主的儿子到来,全都聚过来观看,徐础下马,拱手与众人相见,孟僧伦抢在王颠前面,不停地从围观者中拽出某人向徐础介绍,好像真是他的“舅舅”。
  好不容易挤到船上,孟僧伦要大摆宴席,徐础道:“营外还有两万将士等待,不敢在此独饮。”
  徐础还是不大放得开,只将六七千人提升三倍而已。
  王颠比较冷静,先将无关人等劝出船舱,然后道:“徐公子说得对,接风洗尘不急于一时,先得解决眼下的事情。”
  三名吴将互相看了一眼,孟僧伦轻叹一声,“我来说吧。徐公子不是外人,我就不隐瞒了,吴军分为十九队,各有将领,我这里是其中一队,大家虽然都打着吴国的旗号,但是互不统属。”
  王颠插口道:“七族子弟率领的九队人还算团结,另外十队人才是麻烦,其头目原非我吴国高门大族,自称是吴军,却不肯接受七族的统领,反而要与我们平起平坐。”
  孟僧伦道:“非常时期,就不讲究这些了。老实说,我们这十九队吴军,是被官兵撵到这里来的……”
  宋星裁拍案而起,“孟将军何以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七族子弟奋臂一呼,吴国士民响应,旬月间聚兵十万,与官兵连接数十场,虽有败绩,也有胜场。江东官兵缩在城内不敢出来,咱们才乘船西进,乃是要攻破东都为吴皇报仇,然后挟余威平定吴国。”
  孟僧伦嘿嘿笑道:“这样说也行,总之吴国将士都在这里,不攻下东都,是没法回去的。”
  徐础一听就明白,估计唐为天所说的“不安好心”就是另外十营将士,他们干脆没有现身,于是笑道:“西进东还,果是妙计,不知是哪位想出来的?”
  孟僧伦道:“主要是宋将军的主意,大家一商量,全都同意。”
  宋星裁冷笑道:“在吴国的时候全都同意,到了这里,却全都埋怨我一个人。兵贵神速,大军困于此处,不敢再进一步,日日消耗粮草,反而说我的主意不好,真是……哼哼。”
  王颠道:“少说几句吧,据说降世军、晋阳军已经与官兵交战,咱们再观望几日,择机参战。”
  宋星裁越说越怒,“等消息传到这里,要么是北人大胜,要么是官兵平乱,哪还轮得到吴军参战?寒冬已至,再这样下去,吴国将士一仗未打,先要冻死一半。”
  孟僧伦与王颠软言相慰,宋星裁总算消气,向徐础道:“让徐公子见笑了,吴军不复当年之勇。”
  徐础道:“我观吴军营地,井井有条,十九营相连,总得有人分派位置吧?”
  徐础已在心里做出判断,这三人都不是吴军“首领”。
  三人又互相看看,还是孟僧伦开口,“大家的确推举了一位‘吴皇’。”
  宋星裁又露怒容,“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徐姓人,自称是吴皇之孙,七姓子弟没人认得,十营小姓却愿意奉他为主,称为吴皇。我们暂且接受,可没当他真是吴皇,等到以后收复吴国,必须找到真正的皇子皇孙。”
  徐姓原是七族之首,吴国破灭时,遭到大批杀戮,几乎被连根拔除,吴人虽然仍将七族挂在嘴上,其实当中很少徐姓人。
  徐础起身,“承蒙三位当我是吴国人,徐某不才,愿献一计,或可化解僵局。”
  “徐公子请说,我们正需要有人指点。”孟僧伦道。
  “离此不远就是汝南城,三位可召集七族九营攻城,夺城而居,先声夺人,然后再召另外十营,来则折之,不来则驱之,此后吴军可成一体。群雄围攻东都时,汝南之战也算是吴军起始之役。”
  三人面面相觑,宋星裁道:“徐公子以为我们不想夺取汝南城吗?早就派兵试过了,折损几百人,连块墙砖都没带回来。老实说,我们吴军不太擅长攻城。”
  王颠也道:“小姓十营兵力更多,七族九营要差一些。”
  “请给我一个实数,九营究竟有多少人?”
  “实数只有九千多人,其中还有将近三成老弱。”孟僧伦回道。
  宋星裁瞪大眼睛,想不到孟僧伦真给实数。
  徐础笑道:“实不相瞒,我带来的荆州义军也只有七千人,但是够了,两军合一,明日可拿下汝南城!”
  徐础一路上说过不少大话,数这一次取得的效果最好。
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守
  汝南城不大不小,依河而建,自从乱兵四起,立刻闭城自守,派人向朝廷求救,等候上头的命令。
  命令来过不少,全是要兵要粮,对于汝南城只以空言相慰,声称援兵很快会到,可这些天里,城中官民看到的全是叛军来来去去的身影,靠着城墙坚厚以及上下一心,才保住城池不失。
  这天上午,天亮没有多久,一小队人马踩着路上的薄雪疾驰而至,城楼上的官兵立刻发出警报,待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人群,发出第二次警报。
  前面的一小队人先到,一辆马车,十五六名骑士,节杖、旗帜俱全,身上穿的也都是官服,当先一人向城头大声道:“开门迎接钦差!快些,叛军就要追来了!”
  追兵不远,守门的军官稍一犹豫,自做决定,下令打开城门,放进钦差。
  就这样,徐础带人进入汝南城,喊话者是江东的宋星裁,其他随从全是徐础精挑细选出来的强壮兵卒,至于节杖、旗帜、官服全是现成之物。
  军官从城楼上跑下来,拦住“钦差”,“请上差稍待,我去请鲍三爷过来,马上就到。”
  守城之人不是郡守、县令,就该是总管、县尉,何以被称为“三爷”,而不是“大人”?徐础心中疑惑,脸上却不显露,冷淡地说:“快去快回,城门关好了?”
  “关好了,上差放心,叛军攻不进来。”军官匆匆跑去。
  徐础乘坐的是一辆华盖车,前方没有遮挡,可以左右观望。
  街上空空荡荡,只在城门附近排列着近百名士兵,严陈以待,戒备的目标不是钦差,而是城外的叛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6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