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乡(校对)第6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9/1095

  云琅叹口气道:“霍光是真的聪明,曹信想要聪明,这就是区别。一个小小的孩子该做与年龄相匹配的事情,想要做与年龄不相匹配的事情的时候,就该有相应的智慧作为依托。曹信处处想要做大人,但是,他的智慧还不足,因此,我就要通过惩罚让这个孩子做回自己。”
  “为什么要这么干,少年老成不好么?”
  云琅瞄了曹襄一眼道:“我不想这孩子跟你一样成为变态,无论如何,也要让这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然后我们再说才华的事情。”
  “我哪里变态了?”
  “睡着之后缩成一团,不抱着某一个东西就一夜不得安宁,睡着了流泪,哭泣,一个人的时候就阴郁的如同背尸人……”
  “我哪有……”
  曹襄觉得云琅在胡说八道,就把求助的目光转向霍去病跟李敢。
  霍去病悠悠的道:“你难道没有发现,只要我们兄弟在一起,总是你提出要跟我们抵足而眠的?也就是自家兄弟,你抱着我的腿不撒手我就忍了,换一个人早就被我掐死了。”
  “李禹呢,我儿子呢?”
  李敢没兴趣去看霍去病跟曹襄斗嘴,此时,他只想知道他的儿子是否有成为才子的可能。
  “这孩子本性敦厚,就是敦厚的太过了一些,谁的要求他都会答应,一张笑脸永远都不消褪,哪怕是被我刚刚惩罚完毕,眼泪都没有下去,笑脸先浮上来了。等他年纪再大一些,我会让他去跟张安世一段时间,先把心智给提上来。”
  听云琅这样说,李敢的一张脸顿时就变得有些扭曲,他觉得自己的儿子缺心眼。
  “几岁的孩子你们还要求什么呢?现在啊,我只希望孩子们可以玩的开心,通过玩闹,吃饭把身体底子打好。通过游戏识字,会念书就成。至于学问,只是要他们稍微接触一下,等他们对学问有兴趣了再教。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跟霍光比,这一点,你们一定要清楚明白。”
  每过两个月,云琅就会跟这三个家伙说说孩子们的事情,这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毕竟,在大汉时代还没有亲子这一说,父亲永远都是扳着一张死人脸对待自己的孩子,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足以显示父亲的威严。
  这是一个恶习!
  在大汉时代生儿子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生劳动力,而且是最廉价的一种劳动力,他们以为父子之情就该是天生的,与后天无关,如果有不孝子,定然是儿子的过错,与父亲无关。
  骄傲如霍光这样的孩子,在面对自己父亲作恶的时候,也是束手无策的。
  只能通过烧毁霍家,给父亲一个警告,然后再给父亲建构豪宅以成全自己的孝道。
  云琅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从小就被送来云氏,与他们的父亲之间的联系会很少。
  时间长了,父子之情真的会慢慢变淡,尤其是这三位根本就不缺少女人,也不缺少孩子,这对自己的几位弟子非常的不公平。
  曹襄不满的道:“如此说来,我儿现在什么都没有学到?还不如家里的夫子教的多。”
  云琅冷哼一声道:“无知至极,时间长了,你就会知晓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孩子跟那些凭借自己的悟性苦苦求学的孩子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别了。”
  曹襄撇撇嘴,他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好像也不错。
  云琅宠溺的看着在外边玩耍的孩子们,再看看眼前的这三个人,忍不住有些自豪,这三位如今都是在靠天赋或者祖上的传下来的本钱过日子呢。
  而院子里玩耍的五个孩子,他们将凭借自己学到的学问,来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阿琅,你似乎对这几个孩子很满意?”李敢小声问道。
  “都是很好的孩子。”
  “可你刚才把他们说的如此不堪。”
  “那是因为你们像他这个年纪的时候跟他们比相去甚远!”
  “去病小时候只知道跟人打架,阿敢小时候就是一个傻子,我小时候有聪明伶俐之称,是我舅舅给的评价。”曹襄傲然道。
  “既然如此,你会背《百家姓》,还是会背《千字文》?”
  “这是什么?”
  云琅仰天大笑道:“这是西北理工蒙学的不传之秘,会背这两本书,这些孩子已经算是认字了。认识了字,孩子们就要学‘句’了。”
  “这是又是什么学问?”多嘴的曹襄接着问道。
  云琅白了曹襄一眼冷笑道:“你对西北理工的学问一无所知!”
  曹襄讪讪的坐直了身子道:“等我儿子回来之后,让他背给我听就是。”
  云琅冷笑道:“白日做梦,这两本书中,有我西北理工的一些不传之秘,你以为身为西北理工二弟子的信儿会透漏给你听?”
  霍去病,李敢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百家姓》更不知道什么是《千字文》,不过听名字似乎都是很厉害的学问。
  他们对知晓西北理工的秘密没有兴趣,只要自家儿子学会了,这些学问就会变成自家的,很满足!
第一五六章
悄声潜入夜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绝对没有可能独自开辟出一门完美的学科。
  都是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而后才能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
  大汉时代的学问,正是存疑,研究,进步的时代,任何学说在这个时代其实都只是萌芽。
  儒家真正大兴要等到武则天科举大兴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主流。
  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里,谁掌握了蒙学,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学说的话语权。
  历史上最早的蒙学读物叫做《史籀篇》相传乃是周宣王太史所作,不过,这东西全篇乃是大篆所书。
  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深感官吏不足,天下读书识字之人太少,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命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略加修改,形成小篆字书。
  到了大汉太祖高皇帝取得天下之后,隶书大兴,于是,官府取《仓颉》、《爱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凡3300字,以隶书写就。
  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启蒙读物。
  中国自古以来最好的启蒙读物乃是大名鼎鼎的三、百、千。
  有这样的经典可用,云琅会去用连他看着都有些吃力了的《仓颉篇》?
  《三字经》是不能用的,里面的无数典故都是后世之学,用了之后不好跟人解释。
  而汉武皇帝之前的典故又太少,不合用。
  于是,云琅就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司马迁跟东方朔,一人作《百家姓》一人按照云琅写的开篇作《千字文》。
  为了独家买断这两本作品,云琅被东方朔跟司马迁勒索不少钱财。
  儒家的作品很是重要,至于其余诸子百家他们对蒙学不看重,至今没有一篇像样的蒙学作品流传于世,于是,抄无可抄的云琅只好放弃。
  听说是独家学问,就连曹襄这样厚颜无耻之辈也不问了,不得不说,这时候的人对学问还是非常尊敬的。
  瞅着霍去病像母鸭子一般领着三只小鸭子在院子里漫步谈话,云琅就非常的欣慰。
  再看看曹襄,父子二人一人占据一个锦榻,面对面懒洋洋的谈话,云琅就有些不满。
  只有李敢最正常,将傻儿子抗在脖子上,父子俩在花园里风一样的跑来跑去,最有天伦之乐。
  云哲缩在父亲怀里,不断地伸手去抓父亲的头发,云音依偎在父亲身边不断地帮他抵挡弟弟伸出来的魔爪。
  云氏内宅的大门紧闭,现在是亲子时间,不容外人搅扰。
  也不知道他们父子都谈论了些什么,等云琅送走霍去病,曹襄,李敢之后,他发现,曹信非常的忐忑不安,霍家的一二三各个捂着屁股一言不发,只有李禹依旧没心没肺的傻笑。
  云琅装着没看见,开过家长会之后的孩子的正常反应,这一幕对他来说太熟悉了。
  当年别人都有家长会好开,只有他从来没有请过家长,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唯一能够让孩子们减少愧疚或者恐怖情绪的办法只有立即进入学习状态。
  一般来说,开过家长会之后的几天里,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
  云氏内宅外边,已经堪称车水马龙了,儒家的大家们不在长安,就在河间,要不就在山东,其余地方,不客气的说,几乎没有多少出彩的人物。
  出面招待的人自然是董仲舒一脉的太学博士,云氏只有一位谒者一位管家出面。
  等一群文人相互问好之后,就由云氏家仆请去客舍安歇。
  一般情况下,这些新来的大儒,都会安静的在客舍里休憩三天,在这三天里,他们都会对云氏的豪奢咂舌不已,并且会对云氏钱庄有一个新的认知。
  然而,最让这些大儒们惊奇的不是云氏美食,不是云氏方便的生活条件,更不是云氏一步一景的庄园设计。
  而是云氏那些极为聪慧的童仆。
  没人能想到云氏的童仆居然全部都识字,有很多孩子的学识并不算差,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童仆之口,一个没有白丁的云氏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伺候夏侯静的童仆梁赞极为忙碌,他这几天正在积极地为夏侯静穿针引线,好让这个老家伙的书可以免费的刊印出来。
  当然,让陈铜免费出书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寻找赞助就成了梁赞的全部生活内容。
  梁赞是梁翁的义子,这样的义子他有六个,都是家中仆妇的儿子,因为不知道父亲是谁,仆妇们就用了梁翁的姓冠在这些孩子的头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9/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