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乡(校对)第6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5/1095

  一个被家族牢牢羁绊住的少年人,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这几乎不可能。
  一个早早就已经有了坚定立场的少年人,不是云琅想要培育的对象。
  因此,李广的丧礼结束之后,云琅曹襄二人就立刻离开了阳陵邑,即便彭氏盛情款待也拦不住他们离开的脚步。
  这让彭氏非常的失望……
  八天后,云琅又来到了阳陵邑,因为李敢终于从河西回来了。
  昔日憨厚的青年人已经变成了一个沉稳的,且满脸大胡子的壮汉。
  远途奔波让他看起来有些憔悴,不过,几乎被胡须遮掩的双眼还算清澈。
  他准备在侄儿住过的茅屋里再居住三个月,等他守孝结束,霍去病就会带着浑邪王以及匈奴部众进京。
  曹襄来的时候,云琅跟李敢正在喝茶,在李敢守孝的三个月里,他不进荤腥,不喝酒,不与妻子同寝。
  “有人说我父亲是被卫青逼死的。”李敢沉声道。
  云琅想了一下道:“这个有人是谁?”
  李敢皱眉道:“不清楚,我到现在都记不起来这句话是谁对我说的。”
  曹襄挥挥手道:“你该问问你父亲的亲卫,再问问你父亲的军司马,然后再做决断。”
  李敢若有所思的道:“很奇怪,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家将病死了,我父亲的军司马展通不知所踪。”
  云琅点点头道:“既然如此,这事就与司马大将军无关!”
  曹襄吃吃笑道:“做的太过了。”
  李敢点头道:“是这样的,其实,我父亲在离开右北平之前曾经给我留下了一封书信,回来之后,是我老婆拿给我的,里面把事情说的很仔细。”
  曹襄皱眉道:“他想用命证明自己配得上侯爵之位?”
  李敢道:“我父亲自知此生封侯无望!三十一岁的时候就知道。”
  李敢见云琅跟曹襄都一脸诧异的瞅着他就继续道:“当年梁王一封诏书,我父亲就按兵不动了……
  因此,我父亲这些年之所以勇猛作战,其实并不是为了封侯,而是为了保存李氏满门之性命。
  父亲在信里说:只要李氏一日对陛下还有用处,那么,李氏就会安稳无忧。
  他还说,早年间之所以任由我几位哥哥将我排挤出李氏不闻不问,并非是不爱我,而是想让我自立门户,在李氏宗族倒霉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可以投靠的亲族,不至于饿死!
  我大哥是我们嫡亲三兄弟中最有前途的一个,当年父亲在涿州射杀了匈奴当户,正好,母亲生下了大哥,我大哥遂以当户为名,希望他能够带着李氏登上荣耀的巅峰,至于父亲,此生除了战死沙场向陛下赎罪再无出路。
  只可惜白登山一战,我大哥战死在了钩子山,父亲万念俱灰……直到我们兄弟在白登山一战功成之后,父亲才发现,他的嫡亲三儿子也算是一条好汉……李氏又有了希望,他就更加积极的请战,不惜在右北平苦寒之地屯留六年!
  就在我父亲满怀希望的时候,我二哥李淑战死在了大青山……我父亲……我父亲觉得自己活着已经成了家族的累赘……说不定会再次害死我……还说,只要他还活着,他的子孙就不会善终……”
  李敢的眼睛里喷涌出大片大片的泪水,泪水顺着浓重的胡须滚滚而下。
  最后悲号的如同一个无助的婴儿,张开双臂想要揽住云琅跟曹襄,索求一点安慰。
  云琅,曹襄紧紧抱住李敢,同样潸然泪下。
  前来给李敢送饭的张氏在茅屋外面听见了丈夫在嚎啕大哭,来到门口才发现,丈夫搂抱着他的两位兄弟,三人哭作一团,丢下食盒,跪坐在门外泪流满面。
  李敢的这些话藏在肚子里已经两天了,这世间让他敢倾诉这些话的人目前也只有云琅跟曹襄。
  李氏满腹的心酸一经倾诉,就再也控制不住倾诉的欲望,整整一个晚上,云琅跟曹襄都在听李敢说话。
  云琅一直认为好的朋友就该是一个很好的树洞,一个有回音的树洞,能装得下好朋友不方便,不好对人说的话。
  就这一点来看,他跟曹襄这个朋友做的很是成功。
  如果不让李敢倾诉出来,天知道他会被这些事情给折磨成什么样子。
  史书上这家伙这所以会干出殴打卫青的事情,恐怕就是被这些事情给压抑成变态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明亮的阳光照在三双桃子一般红肿的眼睛上,曹襄很想笑,云琅也很想笑,李敢摇晃着大脑袋道:“这里四下无人,想笑就笑,我父亲不会见怪的。”
  曹襄立刻指着云琅的眼睛大笑起来,云琅也伸手指着李敢曹襄的眼睛大笑。
  最后,一心守孝觉得不适合在父亲坟墓前大笑的李敢,终于也忍不住了,笑的比他们两人更加大声……
  门外的张氏跪在公公的坟墓前,听着丈夫的笑声,用手帕擦拭去了公公墓碑上的浮土轻声道:“您的苦心没有白费,我的夫君确实如同您说的——是一条好汉!”
  云琅曹襄的眼睛肿的见不了人,只好陪着李敢住在茅屋里吃了两天的粗茶淡饭。
  第三天的时候,不论李敢如何哀求,他们俩也决定回阳陵邑了,李敢已经走出了心理阴影,继续留着只能陪这家伙吃苦而已,毫无作用。
  与其让三人一起吃苦,不如让一个吃苦,这就是云琅跟曹襄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
  反正,李广是李敢的爸爸,不是他跟曹襄的爸爸!
第七十二章
逐渐成型的长门宫
  李敢守孝中,霍去病正带着大军陪伴浑邪王内迁,曹襄在组织大汉勋贵们商议如何从浑邪王手中敲诈奴隶,云琅正在摊开的长安地图上四处寻找可以安置匈奴奴隶,又能预防匈奴人造反的好地方。
  其实云琅已经有了腹案,他觉得卧虎地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这片地方不但够大,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让匈奴人学着种地,最重要的是这片地方三面环山,只有两条峡谷通到外边。
  只要卡死峡谷,匈奴人插翅难飞。
  当初刘彻选择卧虎地跟藩王对赌的原因,也是如此。
  刘彻是不同意将所有匈奴人立刻变成奴隶的……这已经成为了一项国策,写进了皇帝与浑邪王之间达成的协议里。
  勋贵们非常理解皇帝的苦衷,毕竟,这些匈奴人野性难驯,也不会种地。
  在他们成为奴隶之前,无论如何也要消磨掉野性,教会他们种粮食,如此,对于勋贵们来说,才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不能立刻变成奴隶这句话非常的好理解,既然不能立刻,那就缓缓再说。
  云琅不觉得匈奴人可以在大汉苛刻的税赋制度下成为一个自由民。
  在大汉,一个自由人变成被人家的奴仆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负债,比如破产,比如犯罪,比如……不守礼!
  当无数的有钱人都迫切的希望这些一无所有的匈奴人破产,那么,这些人没有任何可能会达成自给自足的愿望,破产之后成为别人家的奴隶将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知道这些情况的当然都是既得利益者,每一个想要大量奴隶的人都知道这些人的命运,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长安百姓却早就愤怒的不可抑止。
  他们发誓要保护自家的利益不会因为匈奴人的到来而受损,好多亲族已经开始组织族中的青壮开始巡查自家周围,一旦发现口音不像长安的外来人,就问东问西的非常警惕。
  浑邪王对大汉皇帝的慷慨仁慈非常的感激,当他们听说皇帝不但给他们寻找了一块肥美的土地,还专门给他们下拨了牛羊,种子,农具,甚至开始派人给他们修建屋舍,就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
  霍去病在匈奴人中按照云琅以前在受降城施行的十户联保政策。
  一个匈奴人逃跑了,其余九个匈奴人就要受罚……这样就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河西匈奴全部南迁。
  不仅仅如此,霍去病按照云琅信中的要求,还在匈奴人中传扬一个道理。
  那就是将匈奴人此次南迁当做一次胜利来描述,他们用马蹄跟战刀都不能获得的大汉国土地,被浑邪王轻易地做到了。
  云琅的这个策略,深受刘彻赞同,虽然这样的描述让他有些丢脸,却能有效的降低匈奴人的抵触心理,更能对其余的匈奴人形成一个明了的宣传效应,如果每一个匈奴人都这样认为,刘彻将兵不血刃的击败匈奴。
  当然,这样的描述让更多的汉人惶惶不安,长安周边的人口已经越来越多,空闲的土地也日渐减少,人一多,土地的价值自然就会显露,此时,人性的丑恶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先来者鄙视后来者,后来者鄙视匈奴人!
  一个完整的鄙视链已经成型。
  不论是刘彻还是云琅,亦或是大汉国的勋贵们,都没有打算将匈奴人完全融入大汉国的打算。
  此时此刻,大汉国还是一个完全由大汉本土种族建构的一个国家,周围的异族人不论是——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全都是生死仇敌,刘彻统统欲除之而后快!
  自从云琅来到大汉,听说过可以对前朝余孽施行仁政的说法,对皇帝时不时地大赦天下的行为保留赞许态度。
  唯独没有听说对异族人可以放任自流。
  云琅在卧虎地看到了大汉皇帝是如何使用胡骑校尉的就知道了,这些人永远都是消耗品……
  曹襄不要匈奴奴隶,所以他在分配奴隶方面是最公正的一个,他被一干勋贵推举为中人,负责调停一干勋贵们对奴隶的各种要求。
  公正不公正的云琅不知道,他只知道曹襄已经预定了六千个匈奴奴隶准备分给曹氏宗族。
  这些奴隶会被极度分散,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去曹氏家族准备重点建设的广陵。
  云琅不知道北方的匈奴人能不能在烟瘴之地的南方生活,反正,曹襄的计划都已经拟定好了,如今就等匈奴人来长安,进驻卧虎地培训,然后等着被运走。
  等云琅安排好这一切之后,秋收就开始了,秋收的时候云氏依旧是全家上阵,眼看着第二茬糜子,谷子,荞麦,高粱,豆子全部晒干入库,他的心中就格外的满足。
  云氏的仓库里满满当当,自从长门宫开始出货之后,云氏就把自家的库房全部用封条封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5/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