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07

  但接下来,赵哲没有让他们走开。而是交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就是各自用新符号计算而列出一张表格。一张包涵人口,农户,田地,粮食年产量等等的表格。
  念在他们是第一次,赵哲还是稍有体恤的,直让他们列出一个简略的总表。
  穿越而来的赵哲,如今最头疼的不是看那些文章锦绣,辞藻华丽的奏折了。而是那些关于那些数据类的东西,例如账册,例如一些数量上的描述,最让他有砍人脑袋的冲动。
  现代数学的表格多好啊?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不但有利于书写统计,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还容易计算出各种数据模型。让官员也好,赵哲这个皇帝也罢,只要脑袋里记住了数据,就能对这个国家的运营状况清清楚楚。
  对于赵哲这种上过学,上过班的穿越人士来说。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国家也罢。都必须建立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数据模型。很多东西,只要凭着前后数据变化,就能立即知道是好是坏了。而很多东西,也只有凭数据说话。
  就单单说税收,如果税收上有一张详细列表。那么只要对比下去年和今年的表格,就能看出这个国家是否在上升,又或者说哪块出了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这样的话,处理起国家大事来就简单了许多,不但简单,在概念上也会十分的清晰。
  再例如针对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只要出动一下特务机构,暗中进行各行业百姓对其父母官支持率的采样,出得一个地方官下辖百姓对其支持率的数据表。赵哲就能简单的判断出那位官员合格不合格了。
  再例如针对某地建立完善了一个基础数据表,每年进行统计更新一次,只要看看各项数据之间的变化。就能确认其政绩与能力了。
  长久以往,这会对整个国家极有好处。但推广数据模式,决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赵哲也没指望在短期内,见到很明显的效果。
  费了整个下午不说,还将沈逸君和翰林院那帮人的前半夜给搭了进去。直至子时过后,他们方才各自整理编制出了一份粗糙的数据表。
  又待得他们将各自的表格进行核对,挑错,甚至是重新计算。整来整去,直至天蒙蒙亮时。才算是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简单表格。
  赵哲只是花费了数分钟,看完那张表格后,就对大赵帝国的一些表面和农业有了些印象。总人口:一亿三千一百万。总粮田数:…二亿亩。农户总人口:一亿。年总产粮:五点七六亿担。国家粮食税收:一点七三亿担,折合铜钱八千六百五十万贯。
  赵哲沉吟着,拿笔自己计算了一下,便对那些已经困得不行,昏昏欲睡的官员们问道:“如此看来,一亿人口的农户,人均年收益可以达四担粮食左右。之前沈爱卿告诉朕,包括老人小孩妇女壮年在内,人均年消耗若是有一点五担,就基本能吃饱肚皮了。看来,我朝农民的日子,也不像朕想象的那么差嘛。”
  沈逸君狠狠地灌了一口茶,提了提精神,正色回答道:“皇上您有所不知。如今的粮田,大多数是集中在地主手中。而地主抽粮租子,可比官府还要狠些。承蒙皇上传授新数学,刚才微臣也已经大略计算过一下的。纯以农户人口而言,一年平均只能产生一点七担粮食。”
  “一点七担,一点七担。”
  赵哲的脸色,似乎渐渐有些难看了起来。表面看起来,一点七担,似乎能让每个人都喂饱肚子。但这,只是平均数而已。他多少也知道,一些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总要比贫瘠之地的产量来得多。而平均数,也只是恰恰勉强能让人吃饱。意思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农民,辛苦了一年,恐怕不见得每天都能吃饱。
  沈逸君这个户部尚书没有白当,见得皇上似乎有意深入了解一下农业基础。遂又侃侃而谈的解释道:“皇上,贫苦百姓也有贫苦百姓自己的生活之道。省吃俭用自不必说。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也能打点东西,砍些柴火,网些鱼儿,又或是养些家禽之类。多多少少,也能贴补些家用。绝大多数人,只是日子过得苦些,挨着些饿罢了。”
  顿了一下,他脸色似乎也有些羞愧,叹了一口气道:“但这日子,只是正常年份的日子。一旦发生各种天灾人祸,就会有许多穷苦百姓家中断粮,过不下日子了。”
  
  第069章
论政
  
  “沈爱卿,今天还有力气陪朕上一次早朝吗?”
  一夜下来,赵哲几乎全程陪同。此时的他,依旧是有些神采奕奕。但看沈逸君等人,却是已经疲惫不堪了。
  沈逸君忙不迭抖着一身肥肉,跪拜而下。满脸肃然道:“微臣这条命,早就已经给皇上了。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锅也绝不会皱半下眉头。何况只是区区早朝乎?”
  “好,好。”
  虽然沈逸君说的话夸张了些,但也让赵哲颇感欣慰。
  一个时辰后,泡了个热水澡。又用过早膳后的赵哲出现在了乾清宫龙椅前。而殿下,已经站满了各路文武大臣。小多子上前一步,嘹声喝道:“皇上驾到!”
  “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赵哲挥了挥手,随意的坐在了龙椅上。拿起了提神安脑的参茶,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这人参,可是蔡孤烟非要让他带回来的极品野山参。虽说宫中这些东西自来不缺。但这却是烟儿的一番体贴心意,又说希望赵哲能在喝到这参茶之时,就想到她。果然,这小女人还是有些脑筋的。至少赵哲在喝上一口时,脑海里就忍不住浮现蔡孤烟的音容。
  待得他又慢腾腾的放下茶杯后。沈逸君侧身向前半步,躬身道:“皇上,微臣有些数据,想要告知一下诸位同僚。”
  赵哲点头之后,沈逸君便从袖口中取出了那份整理出来的数据报表。咳嗽了两声,用极为简洁的话,将一项一项的数据精准的报出。
  一开始群臣还有些不太习惯,盖因平常说话也好,写奏折也罢。都会有许多的形容词,修饰词。一份洋洋千字的长篇大论,往往不会牵扯到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哪怕是在奏折之上,也多会出现许多模棱两可的话。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为官之道,进可攻,退可守。不太会将话说得太死。
  但随着他对每一项数据都简单的介绍一遍,又重新报了一遍后。众人的脑海中,基本上有了很清晰的概念。大多数朝臣,国家大抵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田地,都会有些概念。但要细致到,国家多少税收,是从农民身上出来的。而每个农户人口,一年最终平均收获有多少。这在今天以前,哪怕是户部尚书沈逸君,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数据。
  而能站到这个位置上的朝臣,哪怕是武官,也不可能是个头脑简单,简单算术也不会的人。根据沈逸君的数据,略一盘算,各自心中都有了底。若是数据属实的话,恐怕天下绝大多数的农户人家,日子过得不会太舒坦。
  “这些,昨晚一夜沈爱卿与翰林院的人大致已经核对数遍了。应当真实可信,即便是采集的原始数据不一定会十分精确。但大致已经能体现出,如今这种结果,是不太健康的。”
  赵哲闭着眼睛,似乎是在闭目养神中,顿了一下又道:“即便是在平常年份,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过得极为凄苦。一旦发生点儿什么天灾人祸,众爱卿就可想而知了。去岁长江流域的水灾,中原地区的旱灾。就是让平常也只能勉强过日子的农户们,绝了生存之路。才铤而走险的暴乱造反。众爱卿可有异议?”
  “皇上,老臣同意皇上的观点。”
  严彧踏前一步,弯腰恭声道:“天下农户,乃是最安分守己之辈。若非到了生活绝无奔头之时,是绝然不可能冒险造反的。沈大人列出的详尽数据,老臣也是揣摩了一下。动乱的根源,事实上并非在于天灾。而是因为农户的收益太低,无法存下余粮。一旦发生一些意外之事,怕是立即青黄不接。如今出兵平乱,仅有治标只效,无治本之能。老臣以为,当尽快解决农户收益过低问题,才能使我大赵江山日渐稳固。”
  紧接着,又有不少大臣附议。这是明摆着的事情。若是天下百姓能够吃饱饭,不会挨饿受冻的。想暴动造反的人,都煽动不了人。
  “皇上,微臣提议,当减少朝廷对农户征税的比例。如今十抽三的比例,当减少到十抽二。这样百姓多多少少日子能好过些。”
  说这话的,是内阁的一名大学士何鸿庆。
  此人四十余岁,白面有须,卖相挺不错。赵哲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虽然个人认为他的提议不见得有多好。但至少,他是在动脑筋如何增加农户收益了。赵哲自己也认为,如何解决农户收入问题,是拾掇这破烂江山必须走的一步,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一步。
  农户收益过低,迟早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又突然爆炸了。只有农户安居乐业了,大赵江山才会稳固。否则,搞一切东西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毕竟,一亿人口是农户啊,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庞大而可怕的力量。
  果然,何鸿庆此提议一出。立即就有人出言反对道:“何大学士此言差矣,我朝大部分税收来自农户,若仅是十抽二,每年将会少掉将近三千万贯左右的税收。这又如何是好?”
  何鸿庆白脸一红,当即恼怒的反驳道:“席大学士当真是无知无畏。如今圣上政治开明,当会减少无数贪污腐败以及浪费。哪怕是减少三千万,一亿也足以朝廷运作了。更何况,与其每年花很多钱去镇压暴民。还不如把那笔钱省下还给农户。也好安他们之心。君难道不知,苛政猛于虎也。”
  席永泰,席大学士已经五十余岁。双眸炯炯,有些不屑道:“何大学士真是思维狭隘,席某依旧认为,减少税收比例并非长久良策。更何况,那三千万若是分摊到每一位农户头上,不过区区三百文钱。这连治标都谈不上,又何来治本?”
  顿了一下,转而又对赵哲躬身道:“皇上,微臣有些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席爱卿若有好的提议,自然当讲。”
  赵哲神色淡然的看着他。
  席永泰诺了一声,遂清了清嗓音道:“微臣认为,农户收益过低,并不仅仅是征税之故。在我大赵帝国建朝以来,农户税收基本维持在十抽三左右。但为何,之前农户的日子过得安安稳稳?而如今,农户却是日子愈发凄苦?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建朝之初,太祖重新分配了土地。几乎每户农家,都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只需纳税,无需交租。而随着数百年的时间推衍,有钱有权者又开始悄无声息的逐渐收购或强行兼并土地。而此风在最近百年越演越烈,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农户,只能依附于地主,成为佃户。所获收成,倒有一半落入了地主手中。而剩余一半,只够勉强糊口而已。微臣以为,权贵阶层兼并土地,才是罪魁祸首。”
  
  第070章
利益
  
  席永泰的矛头直指地主阶层,不由得整个朝堂之上倒吸冷气声一片。为何会形成地主阶层,殿下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大赵帝国初立之时,百废待兴,又的确是重新按照户籍划分了田地。但随着时代一点点过去,那些好不容易熬出头的权贵家族,又岂会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朝廷之上?发达了,自然钱财也多,钱财多了又干嘛?自然是多买些田地,雇人打理一番,每年也好有个固定收益。十亩八亩的,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收益。但是数千亩,甚至是上万,数万亩地。就会形成一个很夸张的收益了。更何况,不知道哪个缺德鬼先出的主意,那就是不管丰收还是灾害,佃户要交的租子都是固定的。不够的话,来年再扣。
  如此,手中有了田地,基本不用干活就能享受奢侈的生活。还旱涝保收的。这种日子,哪里去找?以至于收购或者利用在位时候的职权兼并土地的人越来越多。有当官的,也有经营生意赚了钱的。一亩上佳良田虽然要数十贯钱,基本二三十年后才会回本。但架不住稳定啊。何况,田地在手中,也是固定资产,而或多或少,还会涨些价格。传给子孙,也是一份丰厚而延绵不绝的家产。
  例如沈逸君之类近乎于位极人臣的朝廷大员,到了告老还乡之时,恐怕早就把多年积攒的钱财换成了大量的良田。若是以他敛财的本事,一辈子积攒个八万十万亩地,也非完全不可能。
  而像他那种家族,再延绵个一两百年什么的,积累下来的钱财,人脉,甚至是培育出来的出色子孙后代,也去靠关系,靠科举成为官员,便形成了一个知名世家。
  自然,当大地主当成知名世家的,也不是太多见。全国加起来,撑死了不过百余家。其中不断有百年世家轰然倒塌,又有新兴世家站起来。世家之外,又有坐拥万亩以上的大地主上千,数千亩的地主数千,以及数百亩上千亩的小地主无数,数十亩上百亩的富农更是不少。
  而读书人士大夫阶层,也多是出自此。盖因普通农民,绝大多数只能勉强吃饱饭而已,又有多少人家出得起读书钱?
  这满朝文武。哪怕是偶尔有个把出自于穷苦人家。混到如今这位置,也早就跻身于地主阶层了。也由此可见,这席永泰攻击权贵地主家族兼并土地,吸食民脂民膏,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一件事情。便是这席永泰自己,也是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族。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整个大赵帝国统治阶层,从上自下,基本上是由地主阶层组成的。而他们,也正是大赵帝国的拥护阶层。因为任凭哪个地主,都不愿意国家发生太多的动乱,也不愿意国家被人推翻,因为那会触及到他们根本性的利益。
  例如赵哲这次平乱,甚至是准备之后对后金用兵,没有多少人会持反对态度的。哪怕是多多少少让他们出点血,也是愿意的。毕竟,国家要是完蛋了,他们延绵的家族破裂败亡的可能性也是增大。
  本朝太祖当年杀起前朝地主权贵阶层来的手段,哪怕过了几百年,都好似历历在目。要真有个和太祖一般厉害的布衣推翻了大赵,他们,包括他们家族的下场,不一定会比前朝那些地主好上太多。花了家族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土地,也会被重新分割。
  待得众人略回过了些神来,当即开始口吐飞沫的对席永泰口诛笔伐了起来。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有,最严重的竟然开始指控席永泰是敌国派来的奸细,试图毁掉大赵帝国的根基。
  只有少数几个诸如严彧,沈逸君之类位高权重,又是对赵哲有些了解的大臣,才低着头默不作声。
  赵哲又何尝不明白若是把地主阶层的一部分利益挤压给农户,天底下农户的生活水准就会立即高出一大截。但是,天知道那会惹出什么连锁反应。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天底下所有的世界和大地主联合起来反自己,至不济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赶下皇位。
  甚至,就连自己那些亲卫军,士气也绝然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他们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出身很不错。最重要的是,他这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全天下最大的地主。若是动地主利益,这不但和无数大臣们过不去,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和自己过不去。皇帝和地主权贵阶层,本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就连赵哲,也是对那席永泰有些侧目。虽说要提高农户的生存环境,但总不能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的皇位过不去吧?
  但又见他们又吵又骂实在厉害,赵哲也是听得有些头疼。不觉拍了拍桌子怒道:“够了,这是朝堂,还是菜市场?”
  赵哲这么一喝,倒是又开始鸦雀无声了起来。赵哲也是对那席永泰瞪眼道:“席爱卿,你胡乱出什么鬼主意?读书读昏头了吧?给朕一边待着去清醒会儿。”
  席永泰不敢反驳,只是灰溜溜的跑到了一边。
  听得皇上如此说后,满朝文武中许多人才大为松了一口气。刚才激烈的表演没有白做,至少让皇上见到了他们的态度。
  转而,赵哲又对那何鸿庆瞪眼道:“何爱卿,亏你还是大学士呢。就提个减赋这么个馊主意?亏你还自鸣得意的。少了的税收,拿你家产来顶啊?也给朕一边待着去反省下。”
  刚有些对席永泰幸灾乐祸的何鸿庆,不免白脸一红。喏了一声,叩头后闪到了一边。
  赵哲揉了揉被吵得有些头昏的脑袋,一口喝了大半杯参茶。这才对众位朝臣道:“诸位爱卿,为何不换换思路。把想法放到如何提高人均产量上去,又或者是有办法提高下亩产数量。”
  这帮子大臣们,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顿时没了个主意。
  然而赵哲却是心中另有看法,虽然皇帝和地主们,表面上看上去像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若是仔细分析,却还是能发现其中很大不同之处来的。
  
  第071章
寻找发明怪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