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8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4/1806

[80]《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4,第11、26页;卷5,第1、8、12、36页;卷6,第4—5页。《书札》卷12,第33—34页;卷13,第7—8、11—12页。
[81]《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11,第40—41页;卷7,第42页。
[82]《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7,第41页;参阅吴云《两罍轩尺牍》卷5,第22—25页。
[83]《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11,第43页。
[84]夏鼎:《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的田赋问题》,第456—457页。
[85]《显志堂集》卷4,第10页;殷兆镛:《殷谱经侍郎自叙年谱》,第54页。
[86]《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8,第60—66页。
[87]《江苏减赋全案》卷1,第5—6页;卷2,第29—33页。
[88]《显志堂集》卷4,第12页。
[89]江地:《初期捻军史论丛》,第21—23、26—27页。关于人民共和国档案工作者发现的告示,见附录,第241—243页,此告示最先发表于《进步日报》1951年2月3日。
[90]袁甲三:《端敏公集·奏议》卷5,第31—32页。江地:《初期捻军史论丛》跋,第244—245页,特别是第六条。蒋湘南:《蒋子潇先生遗集》,重印于范文澜等编:《捻军》第1册,第323页。
[91]袁甲三:《端敏公集·奏议》卷2,第40—41页;卷5,第31页。袁保恒:《文诚公集·奏议》卷1,第4页。
[92]邓永康:《1853—1863年山东的地方防卫组织:从忠君到叛乱》。又见李棠阶(1882年)和孟传铸(1910年)著作,转载于范文澜等编《捻军》第6册,第171—172、300—303页。
[93]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卷15,第1页。
[94]袁甲三:《端敏公集·奏议》卷3,第40、51、55—56页;卷4,第12页;卷8,第2、4、14—15、19—20、36、42、51页:《函牍》卷1,第9、12、16、19、27页。
[95]商人之子柳堂对捻军的家庭生活、捻军的道德以及纪律和组织作了详细叙述。此人于1858年在雉河附近被架走;见范文澜编《捻军》第1册,第348—355页。
[96]江地:《初期捻军史论丛》,特别是第130—134页。又见第97、105—107页在军机处档案中发现的张乐行的檄文和“自述”(1863年)收于《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0日)马汝珩和刘守诒的一篇文章中。
[97]张瑞墀:《两戡乱记》,载范文澜编《捻军》第1册,第288、291页。
[98]江地:《初期捻军史论丛》,第99—101页;关于捻军的各次战斗,见第188—238页大事记。尹耕云等编:《豫军纪略》卷2.2,第8页;卷2.4,第1页;卷6.2,第13—14页。
[99]关于这些叛乱事例,见《豫军纪略》卷3.3,第2—4、16页;卷3.4,第2、4页;卷3.5,第6页。又见卷4.9,第1、6、10—11页;卷4.10,第1—3、21页;卷4.11,第4—6页。又见卷2.3,第1—2、3—4、5、7页。又见卷2.5,第1、3—4、5页。
[100]奕等编:《剿平捻匪方略》卷85,第1页。
[101]见景甦与罗崙《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特别是附录1和2。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年》,第337页。《临清县志》卷1,第14—15页。
[102]管晏、赵国华等:《山东军兴纪要》卷19A,第1—2、4、8页。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过邓永康《1853—1863年:山东的地方防卫组织》一文的教益。
[103]《山东军兴纪略》卷19A,第7页;卷11A,第4—5页;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册,第264—265页;《剿平捻匪方略》卷115,第12—14页。
[104]《山东军兴纪略》卷13A,第9页;卷12,第5页;《剿平捻匪方略》卷111,第6—7页。
[105]巴特菲尔德:《宋景诗的传说:共产党历史学中的一个插曲》,载《中国论文集》第18期(1954年12月),第134—139页;《山东军兴纪略》卷13C,第1、7—8页。
[106]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15,第9624页。
[107]《山东军兴纪略》卷22C,第11页。
[108]《山东军兴纪略》卷20A,第1—3页;《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册,第35—36、58、67、71、92—96、117—118页。
[109]江地:《初期捻军史论丛》,第222—223页。
[110]《山东军兴纪略》卷20B,第4页;《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册,第92、122页。
[111]《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册,第201页;《山东军兴纪略》卷19C,第8页;巴特菲尔德:《宋景诗的传说……》,第140—143页;江地:《1865—1866年的捻军战争》,(载《历史教学》,天津,1954年11月,第36页)所引杜松年(举人,1849年)关于宋景诗和捻军的评述。
[112]《豫军纪略》卷1.3,第8—9页。江地:《捻军史初探》,第38、40、46页;罗尔纲:《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特别是它的序言。
[113]张珊:《关于捻军的组织问题》,载《安徽史学通讯》第14期(1959年12月),第34—38页;关于捻军的运动战,见同上书,第39—50页。张珊的证据与一名芝罘的中国人的叙述是一致的,此人在1867年与赖文光的部队一起度过了两周;美国芝罘领事馆快信第33号,1867年8月24日。
[114]《豫军纪略》卷9.13,第8—10页;卷10.14,第1页。《剿平捻匪方略》卷195,第22页。《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7,第29页。
[115]《剿平捻匪方略》卷195,第22页;卷205,第12、13页;卷211,第15、16页;卷214,第33—34页;卷232,第20页。《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1,第5页。
[116]见李鸿章《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22—24页;周盛传:《周武壮公遗书》序言卷《自述》,第18—19页。
[117]蒋湘泽:《捻军叛乱》,第101页。
[118]《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2,第26—30页;《奏稿》卷30,第51—52页;《批牍》卷3,第40—43、45—46、48—50、51—53、55—56、68—69页;卷4,第1、2、5页;《书札》,卷13,第33页。
[119]赵烈文为周世澄的《淮军平捻记》写的序言。罗尔纲:《捻军的运动战》,第51—5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