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1806

[76]《后汉书》卷六七,第2204页。
[77]《后汉书》卷四八,第1618页。
[78]《后汉书》卷六六,第2159页。
[79]同上书,第2161页。
[80]《后汉书》卷五七,第1855页;关于郑、卫之音,见《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02页。
[81]《后汉书》卷六二,第2055页。
[82]《后汉书》卷三十,第1075页;雷夫·德克雷斯皮尼:《东汉抗议的预兆:襄楷呈给桓帝的奏议》,第21页。
[83]《后汉书》卷六六,第2163、2168页。
[84]《后汉书》卷七,第299、304页;《后汉书》卷六二,第2051页。
[85]《后汉书》卷五三,第1741、1746—1747页。
[86]见本章上文。
[87]《后汉书》卷六,第281页;《后汉书》卷六七,第2186页;《资治通鉴》卷五三,第1705页。
[88]泽克:《佛教征服中国史》(莱顿,1959),第37页。《后汉书》卷七,第313、316页;《后汉书》卷三十,第1081页;《后汉书》卷八八,第2922页;《后汉纪》卷二二,第12页;《资治通鉴》卷五五,第1787页。
[89]《后汉书》卷七,第314页;《资治通鉴》卷五五,第1780页;淫祀,见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伦敦,1982),第109页。
[90]《后汉书》卷七,第302—303页。
[91]《后汉书》卷五七,第1485页。
[92]《后汉书》卷七,第309、315页。
[93]《后汉书》卷七,第300—302页;《后汉书》卷三八,第1286页;《后汉书》卷六二,第2063页;《后汉书》卷六五,第2145页。
[94]《后汉书》卷七,第302、307、309—315页。
第五章 汉代的灭亡
公元168年的危机
汉灵帝的统治(公元168—189年)一开始就遇着危机。宦官们感到因前面一位皇帝的薨逝而丧失了权力,他们拼命地想要夺回它。世家大族和官吏们骄狂自信,反应过于缓慢。
灵帝的选择
公元168年1月25日,桓帝(公元146—168年在位)驾崩,无指定的继承人。次日,他的妻子窦后(死于公元172年)被尊为皇太后,这就表明她有宣布敕令的权力,这时她不过20岁左右。
这也不是第一次帝位出缺乏嗣,因此有一大批前例可仿行,以应付这种局势。皇太后秘密地就询于她娘家最年长的男性成员(在这时就是他的父亲窦武,死于公元168年):她被要求按下列条件选择一位皇位候选人。这位继承人应该是皇家刘氏的男性青年;可从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的血裔中选出一人;因为章帝一系是刘家嫡系宗支。
为了确保候选人获得支持,窦武竟敢冒忤既成定例的大不韪,召集了一个至少有八人的会议:这些人代表了各派系和各利害集团的利益。窦家的代表有窦武本人,有他的儿子和两个侄儿。世家大族的代表是袁逢(大约死于公元180年),即尊贵的袁家的最资深的代表;官僚阶层的代表是周景(死于公元168年),此人为太尉,官居百僚之长。宫廷方面的代表为刘儵(死于公元168年),其官位有不同的记载,或为郎中,或为侍中。最后一人为宦者曹节(死于公元181年),在此以前此人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但无疑他是代表皇太后,也因此代表大行皇帝。
据记载,是刘鯈曾提议以解渎亭第三代侯刘宏继位:他是章帝的玄孙,其时只有十一二岁。解渎亭在首都洛阳东北约500英里处,自公元132年以来解渎亭侯家居此地已36年。刘儵即出身于此地,这大概就是他提此建议的缘故。解渎亭侯不大可能到过京师,也不大可能与窦武有旧。
刘鯈的提议被窦武所接受,后者便据之以上奏皇太后。窦太后同意之后就发布了一道诏旨,其文曰:
追览前代法,王后无适,即择贤。近亲考德叙才,莫若解渎亭侯年十有二,疑然有周成之质……其以宏为大行皇帝嗣。[1]
刘宏即历史上的汉灵帝。曹节——再次代表皇太后——和刘鯈随带千余宦者和先皇禁军被派往解渎奉迎当选嗣君来京师。路上往返约需时半月有余,其间,即在1月30日,窦武已被他的女儿晋封为大将军。这个职位通常授予太后家中的长者,但并无军事实权。
也正是在这个君位出缺期间,发生了一些有关已故皇帝的后宫的事件。[2]皇太后原来并不得桓帝之宠,她是高级官员们强迫桓帝立为皇后的。桓帝有九个宠幸贵人,现在当然要听太后的摆布了。她杀了其中的一人,其余八人因两个太监的强烈说情而免其一死。这八名贵人和后宫其余诸人的命运不得而知,但她们很可能都被遣送回家。有几名妃子或许是到了窦武的家中,不过无论如何,那一年晚些时候的一些流言就是这样说的。
2月16日,当选皇帝的扈从到达洛阳城门,在这里遇上了窦武。[3]窦武和曹节把这个男童新皇帝介绍给了朝臣,第二天便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典礼。典礼中发布了两道国家命令。其一,自桓帝时代起即已成为窦武政治斗争中老盟友的陈蕃(约公元90—168年)被授予太傅之职。其二,陈蕃、窦武和另一有过光辉经历的政治家胡广(公元91—172年)集体地“参录尚书事”,因而他们成了摄政上的三驾马车;这在汉代是屡见不鲜的。
权力的争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