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1806


但是,这个看法带来许多解释上的困难。可以说,在对20世纪到目前为止用中文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南明简史——谢国桢的《南明史略》的批评和对史可法评价的长期争论中,[31]各种“矛盾”最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在“文化大革命”和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所谓“四人帮”时期,争论变得特别激烈。由于在对南明的看法上遇到这么多解释上的难题,到1980年,大陆中国的学者转向计划和准备出版新的原文和文献证据,以供对17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更为渐进的、在概念上是尝试性的探讨。
*
*
*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115](镇江,1981年)。
[2]山根幸夫编:《明代史研究文献目录》[602](东京,1960年)。
[3]见K.M.梅特拉译《一个出使中国的使团的记录摘要》[367](1934年;纽约,1970年重印)。
[4]见牟复礼《1449年的土木之变》[400],小弗兰克·A.基尔曼、费正清编:《中国的兵法》(坎布里奇,1974年),第243—272页;傅吾康:《于谦:国务活动家和兵部尚书,1398—1457年》[176],载《中国历史》,11(1946年),第87—122页。
[5]见菲利普·德希尔《看守皇帝:从景泰朝的政治史看15世纪中国帝制的各方面》[139](莱顿,1985年)。
[6]例如,见《(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年》[458],载《中国和佛教文集》,14(1967年),和《明代甘肃的蒙古人》[454],载《中国和佛教文集》,10(1955年),第215—346页。
[7]见戴维·M.法夸尔《瓦刺—中国的纳贡关系,1408—1446年》[157],载《阿尔泰研究:尼古拉斯教皇纪念文集》(威斯巴登,1957年),第60—68页。
[8]见黄云眉《明史考证》[261](北京,1980年),第156页。
[9]谢国桢编的《明史资料丛刊》1(江苏,1981年)第1—160页重印了《后鉴录》[228]。
[10]见《禹贡》,5(1935年),第29—41页。
[11]见沈德符编《野获编》[468](1619年;北京,1959年重印),第464—467页;徐学谟:《世庙识余录》[233](1608年;台北,1965年重印),4,第9—14页(第103—113页)。
[12]见苏均炜《大学士严嵩新论》[475],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1982年),第822—862页。
[13]见《明代的军屯》[558](北京,1965年)。
[14]见《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182](上海,1957年)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181](北京,1961年)。
[15]见唐纳德·弗格森《葡萄牙俘虏从广州的来信,写于1534年和1536年[一说1524年]:附16世纪前半期葡萄牙人与中国往来的介绍》[162](孟买,1902年)。
[16]查尔斯·R.博克瑟编:《16世纪中国南部行纪》[11](伦敦,1953年),第20—21页。
[17]对这些作者及其著述的更充分的说明,见博克瑟《16世纪中国南部行纪》[11],第xvii至xci页。有关这些篇名的详尽书目资料在第344—348页。
[18]见黄仁宇《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衰落中的明王朝》[251](纽黑文和伦敦,1981年),第261—265页。(此书中译本名《万历十五年》)
[19]见黄仁宇《16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剑桥,1974年),第367—376页。
[20]见朱东润《张居正大传》[109](武汉,1957年)。
[21]见利夫·利特拉普《中国明代的地方政府:对16世纪时的山东省的研究》[346],比较文化研究所,丛书B:编号LⅩⅣ(奥斯陆,1981年)。
[22]见司律思《关于1570—1571年的中蒙和平的四份文件》[449],《华裔学志》,19(1960年),第1—66页。
[23]关于每辑内容的简述,见李光涛《明清档案与清代开国史料》[328],载《明清史论集》[327](台北,1971年),Ⅱ,第419—424页。
[24]李瑶出版于1829—1830年的《南疆绎史刊本》[335](台北,1969年重印),是温睿临56卷《南疆逸史》[561]的不过20卷手抄本(1711年;上海,1960年,东京,1967年重印)的完全重写。
[25]林恩·A.斯特鲁夫:《历史与〈桃花扇〉》[479],载《中国文学:随笔、论文评论》,2,1(1980年1月),第55—72页。
[26]关于这部作品的一种珍贵手抄本的全面研究,见王宝先《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鲒埼亭集〉评校本》[551],载《图书馆学报》,3(1961年7月),第119—178页。
[27]禁书索引见吴哲夫《清代禁毁书目研究》[570](台北,1969年)。
[28]见杨凤苞《秋室集》[605](乌程,1885年),第2—3卷;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333](晚清[1844—1911年]时期;台北,1961年重印),第3卷;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179](余杭,1909年;《书目三编》8,重印,台北,1969年),第2卷。
[29]谢国祯给他的书写的序,是一篇很好的晚明研究概论。又见他的文章《明清史料研究》[222],载《金陵学报》,3,2(1933年11月),第311—329页。
[30]这套丛书的一个有用的索引已经出版。见李永麟和林瑞美编《台湾文献丛刊目录及作者索引》[336],载《史迹勘考》,6(1978年6月),第118—148页。
[31]这次争论中的主要论点,可以在《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349](香港,1968年)中见到,这是一本论文集,刘辉等选自《文汇报》1966年的争论。
参考书目
[1]Asano
Chuin.“Min
jitsuroku
zakkō.”Kita
Ajia
gakuhō,3(October
1944),pp.254—285.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