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1806

[180][653]《元史》,卷27,第603页;卷136,第3301页;卷175,第4075页。
[181][653]《元史》,卷205,第4580页。
[182][653]《元史》,卷28,第626、630—631页;卷124,第3046页;卷136,第3304页;卷205,第4581页。
[183][653]《元史》,卷175,第4074页。
[184][653]《元史》,卷28,第626—627页;卷183,第4220页。
[185]关于硕德八剌的改革,见[850]萧功秦:《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186][653]《元史》,卷28,第625页;卷175,第4079页。
[187][653]《元史》,卷28,第628—629页;[636]《南台备要》,卷1,14a—15b。
[188][653]《元史》,卷28,第628—629页;亦见孛术鲁翀:《大元通制序》,《国朝文类》,卷36,6a—9a。
[189][653]《元史》,卷28,第630页,详见[791]陈高华:《元代役法简论》。
[190][616]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7,9b—10a;卷10,11b—12a。
[191][616]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4,5a。
[192]大昭孝寺即今天有名的西山卧佛寺,见[619]许有壬:《至正集》,卷47,70a;[794]陈高华:《元大都》,第74页。
[193]关于硕德八剌的反伊斯兰教政策,见[753]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3—264页。
[194]关于回回国子监,见[199]黄时鉴:《元代中国的波斯语》。
[195]关于南坡之变,见[653]《元史》,卷28,第632—633页;卷29,第637—638页;卷136,第3305页;卷207,第4600页;[850]萧功秦:《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第43—46页。
[196]铁失的传记,见[653]《元史》,卷207,第4599—4600页;[689]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22,4b—5a。
[197][653]《元史》,卷114,第2876页。
[198][653]《元史》,卷29,第642页。
[199][653]《元史》,卷27,第606页;卷28,第621页。
[200]硕德八剌在位的三年半时间中,封王的只有7名宗室成员,而在铁穆耳朝有15人封王,海山朝28人封王,爱育黎拔力八达朝有30人封王,见[351]野口周一:《元朝后半期的王号授予》。
[201]见[653]《元史》,卷28,第632页的例证。
[202][850]萧功秦:《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第41—43页。
[203][653]《元史》,卷29,第637—638页。也孙铁木儿的卒年和生年还都无法确定,因为在《元史》本纪中的有关记载相互矛盾。他的生年被记为“至元十三年”(1276年),但是他在1328年去世时所记岁数为36岁(《元史》,卷29,第637页;卷30,第687页)。高文德近年在一篇札记中认为1276年的生年是对的,应将他去世时的岁数改为53岁。见[842]《元泰定帝寿年证误》。我没有采纳高文德的意见,而是采用了慕阿德和李则芬的意见,他们认为《元史》所记“至元十三年”应为“至元三十年”(1293年)之误。见[327]慕阿德:《中国的统治者》,第103页;[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3卷,第481页。我的理由有三点:第一,也孙铁木儿的父亲甘麻剌生于1263年(《元史》,卷115,第2893页),从生理上说他不可能在13岁时就有了一个儿子。第二,也孙铁木儿据说出生在“晋邸”(《元史》,卷29,第637页),而甘麻剌在1292年才被封为晋王。第三,也孙铁木儿在即位诏书中将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称为“哥哥”(《元史》,卷29,第638页),在海山之子图帖睦尔的一份即位诏书中,则称也孙铁木儿为“叔父”(《元史》,卷32,第709页)。海山生于128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1285年,也孙铁木儿作为他们的族弟,不可能生于1276年。他应该生于1293年。死于1328年,享年35岁。
[204][653]《元史》,卷29,第637—638页;卷136,第3305页;卷207,第4600页。
[205][653]《元史》,卷32,第709页。
[206][653]《元史》,卷29,第638—639页。在元代所有皇帝的即位诏书中,只有泰定帝的诏书是用汉文白话体写的,它显然是从蒙古文原文翻译过来的。这表明在也孙铁木儿即位时,身边没有汉人文士。武英殿版《元史》所载该诏书的文言体全文,是后来翻译的,见[795]张元济:《校史随笔》,112a—113b。
[207]《元史》,卷29,第639—641页。也孙铁木儿可能与仍然忠于硕德八剌朝的大都官员有一个秘密协定。以张珪为首的大臣曾向也孙铁木儿发出一封密书,请求他继承帝位并且处罚谋叛者。见虞集撰《张珪墓志铭》,载[623]《国朝文类》,卷53,17b—18a。相关段落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18,12a中漏载;亦见12b—13a所记大都官员对刺杀事件的最初反映。
[208][653]《元史》,卷29,第641、646、648页;卷175,第4075页;[619]许有壬:《至正集》,卷76,20b—21b。
[209]此后,甚至谋叛者被籍没的家财亦被给还其家,见[653]《元史》,卷29,第649—650页。
[210][653]《元史》,卷29,第639页;[689]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57,26a—28a。
[211][753]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4—266页。
[212][653]《元史》,卷175,第4074—4083页。
[213][653]《元史》,卷112,第2826—2828页。
[214][653]《元史》,卷29,第640页。
[215][653]《元史》,卷29,第643页。
[216][653]《元史》,卷29,第643页;卷30,第680页。
[217][435]佐口透:《十四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第173—178页。
[218]见[850]萧功秦:《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219][653]《元史》,卷29,第646、647、649、651页;卷30,第669、670、672、677、678、679页;卷117,第2910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