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1806

[18]戴何都:《安禄山史》,第241—255页;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北京,1959年)卷1,第217—218页(他与其他历史学家不同,不去谴责杨国忠,而把攻击的决定全部归咎于玄宗军事上的无知)。
[19]关于长期围攻宋州的情况,见章群《唐史》(香港,1971年),第103—104页;《旧唐书》卷187下,第4899—4900页;《新唐书》卷192,第5534—5541页。
[20]见戴何都《安禄山史》,第290—295页及其参考材料。
[21]关于这一政策的坚持和重申,见《册府元龟》卷87,第13—14、17页。
[22]戴何都:《安禄山史》,第307—321页。
[23]吴章铨:《唐代农民问题研究》(台北,1963年),第94—101页;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剑桥,1970年),第34—35页。
[24]《新唐书》卷144,第4720页;《资治通鉴》卷222,第7101—7104页。
[25]见戴何都《安禄山史》,第335—345页以及他的参考材料。
[26]《册府元龟》卷88,第1页;《唐大诏令集》卷8,第9页。
[27]关于回纥插手叛乱的情况,见C.麦克勒斯《唐史记载中的回纥帝国》(堪培拉,1972年),第17—25、55—77页。
[28]C.A.彼得森:《仆固怀恩和唐朝廷:忠诚的局限性》,载《华裔学志》(1970—1971年),第29—33页。
[29]最完整的单独论述叛乱后地方结构的论著(虽然有的观点已经过时)是日野开三郎的《中国中世的军阀》。王寿南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1969年)十分有用,特别是它的表列数字,但它绝不能使吴廷燮的旧编《唐方镇年表》(载《二十五史补编》卷6)过时。
[30]岑仲勉的《隋唐史》(第272—273页)论述了道的数字和变动情况。
[31]《旧唐书》卷17下第567页、《新唐书》卷164第5057页和《册府元龟》卷486第21页估计的数字可能偏低,现向上稍作修正。
[32]见《资治通鉴》卷223,第7166—7167页;卷224,第7214页;卷225,第7225、7229页的记载。
[33]《资治通鉴》卷223,第7165、7173页;《全唐文》卷384,第20—22页。
[34]彼得森:《仆固怀恩和唐朝廷》,第423—455页。
[35]这些结论根据吴廷燮的表作出。见彼得森的《763至875年期间官员任命的控制与唐代各道世袭官职的发生率》,这是为1962年芝加哥召开的“唐宋时代传统和变化”会议准备的未发表论文。
[36]关于这一事件,见彼得森的《帝国的分离部分》第2章。
[37]《资治通鉴》卷222(应为卷223——译者),第7175页。
[3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20页。
[39]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41、52—53页。
[40]《唐会要》卷84,第1551页;《册府元龟》卷486,第19页。
[41]见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264—271页;又见本书第九章。
[42]见《唐会要》卷68—69和卷78的有关文献;《新唐书》卷142,第4664—4665页。
[43]关于这一改革的主要特征,见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39页以后及它所列的参考材料。
[44]特别见日野开三郎的《两税法的基本四原则》,载《法制史研究》,11(1961年),第40—77页。
[45]叛乱本身及逐步导致叛乱的原因,见崔瑞德的论述《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754—805年)》,载芮沃寿、崔瑞德合编《儒家人物》(斯坦福,1962年),第91—103页;彼得森的《帝国的分离部分》第3章有很详细的论述。
[46]《旧唐书》卷141,第3843页。
[47]见浦立本《公元755—805年唐代文化界生活中的新儒家与新法家》,载芮沃寿编《儒家信仰》(斯坦福,1970年),第102—104页。
[48]见崔瑞德《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第96—101页。
[49]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第206—207页。
[50]见《册府元龟》卷486,第19页;《唐会要》卷84,第1553—1554页;本书地图16。
[51]参见此处所列的参考材料。
[52]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北京,1957年),第94—95页;关于全面的论述,见小畑龙雄《神策军的发展》,载《田村博士颂寿东洋史论丛》(京都,1968年),第105—220页。
[53]崔瑞德:《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
》,第116—118页;奏议全部译文见S.巴拉兹《唐代经济文集》,载《柏林东方语言学通报》,36(1933年),第168—206页。
[54]主要见矢野主税《唐代监军使制之确立》,载《西日本史学》,14(1953年),第16—32页;《唐末监军使制》,载《社会科学论丛》,7(1957年),第17—25页。
[55]它们通常(但不是普遍地)以旧的名称“道”相称。
[56]关于军事结构最精辟的分析,见堀敏一《藩镇亲卫军的权力构造》,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20(1960年),第75—149页。
[57]关于这方面最充分的论述,见日野开三郎《唐代藩镇的跋扈与镇将》,载《东洋学报》,26(1939年),第503—539页;27(1939—1940年),第1—62、153—212、311—350诸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