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1806

夺取政权的经过
在李渊接受新任命于晋阳的时候,由于隋炀帝的靡费无度,滥征徭役,以及屡兴讨伐高丽之师和防御突厥人卷土重来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天灾人祸交困,引起了广大人民和许多隋朝官吏的强烈不满。群盗蜂起,叛乱很快遍及全国(见地图4)。当不断加剧的叛乱警报频频传到太原府的时候,李渊的朋友和军事顾问们纷纷认为隋朝统治已危如累卵,都劝他趁机起事,创建新王朝。
李渊几乎处于一次领导有成功把握的叛乱的理想地位。他的家世和人望都无可挑剔:他是一个与皇室攀亲的贵族,而且在他51岁之年已侍奉过隋朝两代皇帝而达到他漫长而顺心的宦途的顶峰。他是中国北部产生一个个王朝统治者的那个社会精英集团中的一个成员。作为太原留守,他有强大的军事和战术上的优势地位,因为他所控制的这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实际上是坚不可摧的,可以很方便地从这里对长安(隋大兴城)和洛阳这些传统的政治中心发动进攻。
李渊还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欢心,这是因为约在614年有图谶预言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而且这说法在民间已家喻户晓。至少李密所领导的另一支反隋叛乱便是受了这一预言的影响。李渊也知道有此民谣,因为它已在晋阳人民中间传开。[5]
由于姓李,李渊自然也受到隋帝的猜疑。615年一位术士警告皇帝说,有一李姓者不久当为天子,因此隋炀帝在全国大杀姓李的人;这样的清洗包括他的最高级将领在内,例如有权势而门族强盛的李浑及其一族的32人便都被清洗;其他远亲被放到边地。李渊也一定知道他在隋朝的位势已岌岌可危,也知道隋王朝既然明显地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他很有可能自建王朝,代之而兴。
李渊那一代人对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儒家是禁止人们背叛前朝而改事新朝的。李渊和李渊的同时代人在思想上忠于社会秩序远甚于忠于一家一姓的某一王朝。因此,在617年阴历五月他动员了他太原府的军队,并开始向京师进发。
令人有点感到惊异的是,李渊在太原起事中的作用的程度和性质,只是到最近时期才有新发现。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的,他的次子李世民(617年时年17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有进取心,英明天纵。因此,后来成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在这些记载中就成了创建唐王朝的大功臣。
按照正史的传统说法,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李世民就已开始与刘文静共谋反叛大计(刘文静时为晋阳令,但因涉及与反叛者李密联姻而被隋炀帝下令囚系狱中)。李世民会刘文静于狱中,想发起一个运动以统一有不满情绪的人民,进而一举扫荡已处于垂死状态的隋王朝。当李渊第一次听到这种想法时未十分在意;他毕竟与隋的帝室有姻亲关系,何况又是王朝的主要捍卫者。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把炀帝的晋阳宫女弄来陪侍李渊,而没有告知她们的身份,以此迫使他父亲表态。当李渊得知他卷入了这一罪当处死的行为时不得不同意了他儿子的计划,勉强地起兵发动叛乱。传统的叙述还强调指出,在后来夺取隋朝都城的战斗中,李世民在导致唐朝胜利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方面,功劳都高人一等。
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歪曲之处做出订正。[6]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的李建成。温大雅的《起居注》告诉我们,甚至在617年年中太原起事之前,李渊已开始图谋不轨。另外,激起李渊雄心的事件也是一清二楚的。最早发生在616年的一件事是当时李渊受命剿捕太原地区的盗匪。太原这个地方在传统上又与传说中的圣君唐尧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尧曾在一个名之为唐的地方住过。唐还是李渊作为国公的封地,虽然像诸如此类的爵位那样,国公的爵位也无统治领土的实权。当唐公李渊接受新任命时,他认为他的爵衔与职务的巧合简直是天降吉祥。[7]第二年他当了太原府留守时,李渊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8]《起居注》还提到民谣《桃李章》及该民谣关于下一个中国统治者将姓李的预言对李渊的影响,因为《起居注》引用李渊的话说:“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9]
617年阴历五月初,李渊传谕给在山西南部供职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叫他们就地再招募军队,同时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也在太原招兵买马。他们在十天之内招募了几乎一万人,屯驻在晋阳的兴国寺。
李渊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清洗他班子中的不稳定分子。当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隋炀帝给他指派了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来协助他,这无疑是为了监视他。李渊曾经利用他们暂时离开太原的时机而为自己征募了兵马,但他认为他们会马上对他的招兵买马起疑而向隋帝报告。因此,他把建成和元吉召到太原来以后,在5
月15日借口两个副手潜引突厥人入寇太原地区而逮捕和杀害了他们。[10]
可是,在李渊能够放心地发动战斗以前,他必须对付东突厥人——这是在戈壁南北居住的一个极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横行于中亚并控制着从辽宁到蒙古的长城以北的地区。在隋朝末年,东突厥是亚洲北部睥睨一切的势力,自从613年以来,中国西北部出现的许多叛乱者都向突厥称臣,以取得突厥人的支持。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则分别给这些叛乱者封以皇帝或可汗的称号。他也给叛乱者供应士卒、武器和马匹,希望从隋朝的覆亡中谋取利益。[11]
615年后期,当隋炀帝定期巡狩长城的时候,东突厥人在山西的边疆城市雁门围困炀帝达一个月之久,[12]而且不久前还几次入侵山西和太原地区。617年,他们又加强了压力,这次是与刘武周勾结在一起;刘武周在617年初已在山西北部自己称帝,并已被突厥领袖封为可汗。当李渊逮捕他的两位副将时,突厥在撤退之前曾进抵晋阳城下。
很明显,李渊在能率领叛军前进以前,他必须先解除东突厥人及其盟友进攻他的后顾之忧。他因此写信给始毕可汗,伪称他之起兵意在恢复帝国的秩序,使能重建中国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这样做会对各方面都有利。他与可汗达成了协议,即如果他赞助唐兵义举,始毕可汗可取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这个协定是由刘文静出面谈判的。[13]
李渊力排众顾问的意见,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辞气甚恭;这表示,他和其余某些叛乱一样,可能已决定在名义上成为突厥人的藩属。但是,当始毕可汗要求李渊拒绝效忠炀帝而应自己称帝时,李渊却予以谢绝。相反的,他告知可汗,他准备拥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杨侑当时已在隋都)。不管李渊之向东突厥人称臣是真是假,双方确是建立了某种友好关系,因为在他离开太原的前夕,始毕可汗赠送了1000匹马,后来又给了他几百名士卒和另外数千匹马。
一处理完东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就建立了他的军事战斗组织——大将军府。他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太原附近隋朝的文武官员。李渊的大部分军将在开始时都是因为这些官员的支持才得以征集并得到供应,因为他们原来都是隋朝鹰扬府的军官,现在只不过把他们的士卒转手交给李渊指挥。[14]晋阳宫监裴寂也以隋宫仓储中的大量粮秣、武器和甲冑供应唐军。
617年阴历七月初,李渊和他的两子世民与建成率军3万从太原出发,而命另一子元吉留守太原。他们的目标是隋大兴城;此地是一个古都,并且是陕西南部关中地区的战略要地。
唐兵遇到隋军的强烈抵抗,并且在通向潼关要塞的汾河流域途中被夏季的大雨所阻,李渊下令他的军队暂停前进。[15]他现在接到了河南洛阳附近一位叛乱领袖李密的书信,[16]要求二李结成同盟。李密出身西北贵族,原是隋朝的一低级官员,现为李渊的强劲对手之一。他早年原为杨素的门生,613年离开隋都后参加了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叛乱。他在杨玄感战败以后逃走,炀帝撤往南都后,从616年起他成了在洛阳周围地区的诸叛乱集团联盟的领袖。当他建议与李渊结盟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和河北的南部。
李渊担心的是,如果李密知道了他的计划,他会阻止他向大兴城进军。他因此写了一封卑辞和违心骗人的书信,说他是隋朝的忠义臣民,他之所以起兵只是为了重新建立秩序,并矢口否认他有比做唐国公更大的野心。与此同时,他还假劝李密自己努力取天下,他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司牧,非子而谁!”李密被这封信吹捧得昏昏然,因此应允李渊向隋都进发而不加阻拦,但这个决定使李密后来为之追悔莫及。[17]
617年约阴历八月中旬大雨已停,唐兵在突厥可汗送来的2000马匹和500军士的援助下,迅速打破了隋军在霍邑的抵抗,并继续向南推进。[18]阴历九月,唐军抵达黄河,他们留了一部分人马围住扼守从山西和汾水通往陕南平原这一要道的隋兵据点蒲州,其余兵马则跨河而进。当他们渡河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大队隋军,即予以击溃。这时潼关以内的重镇华州的州官投奔李渊,他把永丰仓献给了唐军,至此,通往大兴城的道路已被打通。
当李渊进入京畿地区的时候,又有由李渊之女李氏(柴绍之妻,后为平阳公主)和他从父弟李神通在京师周围招募几千名士兵前来投靠。他的女儿已经纠集了一支大军,她用的办法是在大兴城附近散财,以收买从其他更加动乱的地区逃来的民众的心,另一办法是与京畿地区的群盗和叛乱者结盟。阴历十月,联合起来的唐军号称拥众20余万,在大兴城外扎下了营寨。[19]
围困了首都以后,李渊精心部署了最后的攻击。当最后攻击约于五个星期以后发动之时,居民开始有挨饿之虞。617年阴历十一月初九,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的部队攻破城墙,夺取了城市。[20]李渊曾严令保护隋朝皇室的安全。然后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炀帝的年幼的孙子杨侑被立为傀儡皇帝(称隋恭帝),虽然唐兵的将军们都要拥立李渊自己为帝。早已逃往南都——即长江岸上的江都——的隋炀帝则背上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
次年初,李渊又对东都洛阳大举进攻。[21]
618年阴历五月二十日,即他下令逮捕两名副将和太原顺利起兵一周年之际,李渊废黜了隋朝傀儡幼帝,自己登极成了新朝的开创之主。李渊——以后我们即按他的谥号称之为唐高祖——按其世袭封号而改国号为唐。依照历来习惯,他选自己的年号为武德。虽然唐高祖也建都于大兴城,但他易名为长安,此又为汉代及以后南北朝时期许多位于附近的王朝的古都名称。高祖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元吉封齐王。
唐王朝对全国控制的扩展
此时,唐王朝已占据了隋都城、陕西(关中)和山西(河东)的部分地区。但是,它依然是许许多多地方政权中的一个政权而已。它也不是唯一称帝的政权。在隋末唐初有两百多个叛乱组织互相打来打去,不过其中只有十支人马有可能建立稳固的政权和问鼎中原。其余叛乱者不过占据小城镇,俟机投靠可能的胜利者,只想至少捞取一些地方权势。许多地方仍然受制于隋朝的文武官吏,这些人或仍然忠于炀帝,或只是想保持他们的地方势力。在另外一些地方,当地绅士阶层也起兵反对盗匪和内战,他们准备随时支持那些能给该地区带来和平稳定的人。唐高祖的任务是一方面尽量取得这些小叛乱者、隋朝官员和绅士领袖人物的支持,一方面就是摧毁他的主要对手们的力量。他达到第一个目的的办法是,他精明地既搞大赦,又搞封官许愿,又搞特赏;而为了达到后一个目的,他则不断扩充自己的兵力,精心地予以部署。
总的说来,唐朝的绥靖工作实施得相当克制。那些率部带着领土投降的人以及许多在战场上被打败的人,都被给予特赦。甚至有些叛乱领袖已被处决,但其随从一般都给予宽大处理。战败的军队被吸收进唐军,而重要叛乱领袖的军队也往往在原来军官的带领下原建制地参加唐军。[22]这就无疑地使得叛乱领袖们甘愿转而效忠唐王朝。隋朝地方官吏大多除授原官,而某些地方性的盗匪或叛乱领袖的事实上的权力又常常因被任命为唐朝的刺史而被合法化了。[23]由此可见,唐高祖力图获致原来叛乱领袖的忠诚,同时又使地方行政有一定的延续性,使法律和秩序得以维系而不坠。
除了委以地方官职之外,唐朝皇帝还给效忠者以其他刺激。每次战斗结束之后他都很细心地犒赏他的军队。[24]他也对投降的叛乱分子大加赏赐,并且常常封以爵衔。他对某些重要的叛乱领袖甚至赐以李姓,由此给予这些人以很高的荣誉,使他们在朝班中位居前列。[25]尤其重要的是,一旦从前的敌手参加了唐朝的政府,唐高祖就明确地显示了他用人不疑的宽大胸怀。之所以有大量的人向唐王朝投降,其原因不仅在于唐王朝拥有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而且也在于唐高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宽容、大度和值得信赖的统治者的形象:他只想宽恕别人和忘记一切,以求恢复中华帝国的和平。
617年后期紧接着夺取大兴城之后,唐王朝立即开始了征服中国其余部分的军事活动。战斗一直延续了十多年,但主要的抗拒力量已于624年初期被制服。奉命外出讨伐叛乱的唐军称为行军。他们不是常备军,而是视情况需要而特设的军队。建立这种部队的办法是:在地方或地区两级的老百姓中征兵;另外也吸收打败了的敌军部队;后来还动员唐王朝的民兵部队。
唐王朝在长安建立政权的时候,国内的主要敌对势力有如下几股。在京畿西北,位于唐王朝根据地能够随时予以打击的距离以内的是甘肃叛乱者薛举[26](617—618年)的势力。在长安以北,位于鄂尔多斯边境上的是突厥的藩臣梁师都[27](617—628年)。在山西北部的为刘武周[28](617—622年),他被始毕可汗赠以可汗之封号并已自己称帝。高开道[29](617—620年和621—624年)控制今北京地区,自称为燕王。河北的中部和南部在窦建德[30](611—621年)手中,他于617年建国称为夏,自己称帝。魏公李密(617—618年)原追随杨玄感,已如上述,他控制了河北南部和洛阳以东的河南地带。洛阳本身则被隋军将领王世充[31]所占据,他是618年阴历五月后以一个隋朝傀儡皇帝的名义实行统治的。618年初炀帝被弑以后,扬州周围和淮河及长江流域的隋王朝残余部分被弑君者宇文化及[32]所控制,他也是以隋王朝的另一名傀儡皇帝的名义进行统治的。江苏和浙江沿海是李子通[33](615—621年)的地盘,南京地区长江流域则建立了杜伏威[34](613—621年)和辅公祏[35](613—624年)政权。南方政权中最富强的政权是自称梁帝的萧铣[36](617—621年),他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和大部分南部中国。上述每一位领袖都采取了某种措施以稳固地控制一个相当大的地区,并且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
最初对唐王朝的军事挑战来自西北的叛乱者薛举,他从617年年中以来控制着大部分甘肃地区,并且自己称了皇帝。他曾经想自己夺取京师,但受到了这一年被突厥人支持的另一叛乱的牵制。当唐军夺取隋都的时候,他的军队已进抵渭水,并且占领了附近的扶风,此地原为早期爆发两次反隋叛乱的地方。618年初,李世民奉命率军赶走了盘踞扶风的薛举军。他轻而易举地打败了由薛举之子薛仁果统率的军队,把他们往西赶到了甘肃边境,但李世民马上回师首都,没有乘胜追击。薛举于是计划与突厥军及另一叛乱分子梁师都(他的根据地在陕西北部鄂尔多斯沙漠的边境地带)结成联盟,准备向大兴城进发,但是唐高祖用贿赂突厥领袖莫贺咄(他后来以颉利可汗著称)的办法挫败了这个计划。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薛举又单独从西北向长安推进,他重创了派来抵抗他的刘文静的唐军以后,又去夺取首都。对唐军来说很幸运的是,薛举在618年阴历八月计划发动攻势的前夕突然病故。其子薛仁杲继续其事业,但薛仁果同他父亲的那些老臣宿将的关系闹得很紧张,因而叛军内部士气低落。他从长安地区撤退,以巩固他在西部地区的地位。618年的阴历十一月,李世民包围了薛仁杲的位于京师西北甘肃边境的泾州营寨。战败后,薛仁杲的许多军官带着士卒投奔唐军,他也不得不迅即投降李世民。他被解往长安处决。唐王朝在西边的主要威胁已被解除。次年,甘肃的另一叛乱首领李轨[37]也被俘,这就最终巩固了唐王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
可是,东北平原——即河北—河南地区——的军事形势却是最后决定唐王朝究竟成为一个地方政权,还是能够统一全国的因素。唐王朝还只控制了甘肃、陕西及大部分山西地方:它拥有隋帝国的政治上和战略上很重要的西北地带,但其人口还不足隋代的四分之一。在隋代,大平原上的河北和河南是中国最富庶之地,它们养活了中国全部人口的半数以上。与此同时,淮河流域和华中的长江流域变成越来越重要的粮食产地,而运河的兴建则把这些地区和京师连接了起来。沿着运河航线,在河南和河北南部建造了几个大粮仓,以贮存粮食和备转口运输之用。它们都是早期几次叛乱攻击的目标。对于一个想重新统一全国的王朝来说,牢牢地控制富庶的东部平原是绝对不可少的。唐高祖的最强大的四大对手——即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和窦建德——占据了这个地区的关键地带。
隋朝将领王世充于617年年中被炀帝派来防守他的东都洛阳。当炀帝于618年初期被他的将军宇文化及刺杀于江都的消息在这一年阴历五月到达洛阳时,王世充拥立炀帝的另一幼孙杨侗继位为隋朝傀儡皇帝,和李渊所立的傀儡皇帝一样,也称为恭帝(已见上述)。虽然叛乱者李密经过长期努力而仍然未能夺取洛阳,但他控制了洛阳周围的许多地方,包括重要基地黎阳在内,而且还继续威胁着洛阳本身。当在南方拥立另一位隋朝王子为傀儡皇帝的宇文化及率军从江都北上向位于河南北部的李密的主要基地黎阳城进发时,王世充用计想使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王世充的洛阳政府宽恕了李密,作为回报,李密应与王世充共同反对刺杀炀帝的人。李密必须保卫他的黎阳基地,同时他还相信,他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缓和的关系,最后除掉王世充并控制整个河南—河北平原。因此,他接受了特赦,经过在洛阳的一段时间的调解以后,他率军对轼君者打了几次胜仗,摧毁了后者的大部分军队,并且强迫他向北撤退到大明府。
地图5 唐之武功
王世充因而越来越关心李密日益增长的势力;可是李密受他的主使而得到从宽处理,在洛阳又获致高官,并且对宇文化及连打了几次胜仗。618年阴历七月,他借口据报有人阴谋反对他,在洛阳发动了一次先发制人的突击,清除了他的政敌,把李密拒之城外。虽然李密曾经击退宇文化及,并迫使他从黎阳地区撤退到河北南部,但正如王世充所希望的那样,他的兵力在战斗中消耗过多。王世充在这时很细心地在洛阳集结了军队,他抓住时机猛烈地向李密已经削弱的军队发动了攻击。根据一项记载,王世充有一个士兵酷似李密;王世充命将这士兵绑起来,在战斗高潮中他把这士兵展示于李密军前,李军便溃不成军。李密既已彻底战败,此时只得逃往长安托庇于唐王朝了。唐高祖在618年阴历十月接受了李密及所率残部的投降。[38]
王世充战胜李密之后,得意洋洋,野心勃勃。他现在已完全控制洛阳,于是便任命了一批高级官员,其中包括隋朝大臣苏威。619年阴历四月,他废除了傀儡隋恭帝,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郑,并且建年号。最初,王世充因在战场获胜而得以实际上主宰河南全境,但后来由于他自己残暴的统治和唐军的压力不断加大而引起的内部纷争,他不断失利。621年初,他被迫退至洛阳城下,李世民围城,并迅速使城中陷于断粮之境。王世充认识到事态的严重,他这时想同他的叛乱伙伴窦建德结成联盟。
窦建德是最早起兵反隋的叛乱者之一,他是在611年拿起武器的。到了这时,他胜利地占有了河北北部和山东的广大地带,并于617年在这里自称夏王,建都于河北南部的洺州。他的政权因秩序良好,他本人又因礼贤下士和生活简朴而被人称道。619年初,他俘获并斩杀了刺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此人曾先逃离李密,后来又从唐军手中逃脱。这一年稍晚些时候,窦建德驱军过河北西南部,打败了唐高祖之从弟李神通所领的唐军,并占领了原属李密的强大据点和位于河南北部的黎阳仓。他曾受到王世充的攻击,因为王世充认为他之占领黎阳是对自己领土的威胁,但是,他们双方又感到有暂时联合起来的必要。窦建德认识到,唐王朝如果攻取了洛阳,会使它在东北平原上获致重大的军事优势,从而会危及他自己的生存。他因此同意带领一支部队去救援这座被围困的城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