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1/1806

日本从1895年以后统治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台湾1945年以来的历史当然受日本统治时期的影响很深。《剑桥中国史》没有涉及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台湾,这可以理解,但也令人遗憾。《剑桥中国史》没有一卷追溯20世纪初叶中国人在日本帝国范围内的生活经历。虽然近数十年来日本对其帝国的研究已拓宽了,使用了许多材料,问题也讨论了,但比较而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中国历史学家应该从中找到更多的机会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位研究1895—1945年时期台湾的主要学者是拉蒙·迈尔斯,他写了不少关于台湾作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地,以及台湾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农业经济的文章。此后又由他和马克·R.皮蒂编了一本专题论文集《日本殖民帝国(1895—1945)》,还有14位撰稿人参加编写,皆来源于1979年的一次研讨会。这本论文集主要讨论如何集中探讨日本的动机、管理、经济动力以及关于朝鲜和台湾的历史编纂工作,但是若干章节提供了不少资料,并引用了已发表的关于台湾历史几个特殊方面的材料。请参见陈青直(音)写的第五章(“帝国的警察和社会控制系统”);陈以德写的第六章(“统一帝国的尝试”);塞缪尔·何保山(音)写的第九章(“殖民主义与发展:韩国、台湾和广东”);敏行沟口和有三山本写的第十章(“台湾和朝鲜资本的形成”);以及拉蒙·H.迈尔斯和山田三郎写的第十一章(“帝国的农业发展”)。一部开拓性的专著是帕特里夏·楚鲁米写的《日本在台湾的殖民教育(1895—1945)》。
收录了636条1945—1979年间出版的有关台湾内容的文献目录,请参见1980年第3期《台湾近代史研究》杂志。英文出版物请参见J.布鲁斯·雅各布斯、琼·哈格和安妮·塞奇利合编的《台湾:一本包罗万象的英文出版物文献目录》,布鲁斯·雅各布斯为其写了引言。
对1949年以来台湾发展的研究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研究相比较,成果要少得多,虽然台湾大部分课题的研究资料更丰富,更容易得到。欧洲和日本学者很少有人对台湾产生兴趣,这个领域全由美国学者垄断了。而且,美国学者的成果高度集中在美国对华政策因美国与台湾的关系而造成的难题上。
研究台湾的作品题目,除美一台关系外,就是台湾的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建设上的成功,台湾被视为一个样板,为了可能将其经济政策应用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对其进行研究。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约瑟夫·A.亚格尔写的一份见识广博的研究报告《台湾的农业改造:农村建设联合委员会的经验》。1950—1979年间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不准进入中国大陆,他们只得去台湾作实地考察,并发表了许多著作。70年代台湾的诗歌、小说引起了比较文学学者越来越多的注意。比较而言,对台湾军事部门及政治演变的基础性研究,就几乎等于零了。另外一个被忽视的方面是自中华民国失去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并与大多数国家断交后台湾对外关系的情况。
研究台湾的重要原始资料来源,是台湾当局和省政府各机构发表的数量众多的出版物。最有用的刊物包括:《中国年鉴》(政府新闻署);《统计年鉴》(预算、会计、统计总署);以及《台湾统计资料册》(经济计划与发展委员会)。台北国民党总部也发表有关国民党的资料。报纸很多,特别是《中央日报》(国民党党报)、《中国时报》(私营)以及《联合报》。《中国时报》与《联合报》在美国有中文版。政治刊物如《时报周刊》、《八十年代》、《深耕》以及《黄河》等,刊载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当前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看法。由于作者不得不回避敏感的问题,如蒋经国的接班人问题、对北京的政策问题,政治分析发表以后还必须采访台湾消息灵通人士加以补充。无以数计的经济、文学及其他专题的期刊,皆唾手可得。
美国对台政策方面的原始资料有《美国对外关系》丛书的中国卷(现已出到1957年)、《中国白皮书》(1949年,斯坦福大学1968年以上下两卷重新发表),以及每月一期的美国《国务院公报》。国会不时举行对华政策听证会,提供了很珍贵的材料,特别是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和众议院对外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可资使用的回忆录有:哈里·S.杜鲁门的《面临决策的一年》(1955年)、《考验与希望的岁月》(1956年);迪安·艾奇逊的《欣逢肇始》(1969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受命变革(1953—1956)》(1963年)和《缔造和平(1956—1961)》(1965年);小阿瑟·M.施莱辛格的《一千天》(1965年);西奥多·索伦森的《肯尼迪》(1965年);以及罗杰·希尔斯曼的《推动一个国家》(1968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华盛顿特区国会季刊公司出版的《中国与美国的远东政策(1945—1967)》(1967年)和《中国与美国的外交政策》(1973年)包括了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总结,使用非常方便。
香港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和《亚洲华尔街杂志》周刊经常刊登有关台湾的文章。《远东经济评论年鉴》和《亚洲概览》每年1月份和2月份发表的年度调查文章,皆对台湾上一年的发展情况作一总结。《中国季刊》和《亚洲研究杂志》有时也刊载关于台湾的文章。
《人民日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台政策和对美国的台湾政策发表看法的原始资料。最重要的社论和政府的政策声明用英文登在《北京周报》上。华盛顿特区外国广播信息处出版的《中国动态》则是最重要的英文资料,内有中国广播内容的译文。中国杂志如《世界知识》、《国际问题研究》等刊登关于台湾和美国对台政策的文章。北京办的香港报纸,如《大公报》和《文汇报》亦是如此。
全面探讨台湾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关系史的书几乎没有几本。最全面的要属拉尔夫·N.克拉夫的《岛国中国》(1978年)。丘宏达编的《中国与台湾争端》(1973年)以及《中国与台湾问题》(1979年),包括了台湾早期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的章节,并汇集了很有价值的文件。以上这三本书都特别强调了美—台关系。詹姆斯·熊(音)等编的《台湾经验(1950—1980)》(1981年)摘录了许多书和文章里的有关内容,涉及的面很广,包括文化价值、教育、社会状况,法律与正义,以及防务政策等问题。乔云万(音)编的《台湾的未来?》(1974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台湾,而维克托·H.李编的《台湾的本来》(1980年),包容了美国华人的一场辩论,对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的关系的看法五花八门。
关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美—台关系书籍,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福斯特·雷亚·杜勒斯的《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1969)》;罗斯·Y.凯恩的《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威廉·J.巴恩兹编的《中国与美国:寻求新的关系》:鲍大可的《对华政策:外汇决定》和《美国武器出售》;拉尔夫·N.克拉夫、罗伯特·P.奥克斯南和威廉·瓦茨合著的《美国与中国》;杰罗姆·科恩、爱德华·弗里德曼、哈罗德·欣顿和艾伦·S.惠廷合著的《台湾与美国的政策》;理查德·穆尔斯廷和莫顿·阿布拉莫维茨合著的《重新制定对华政策》;前驻中华民国大使卡尔·L.兰金的《在中国任职》;邹谠的《金门纷争:毛、蒋和杜勒斯》;拉蒙·H.迈尔斯主编的《两个中国》;埃德温·K.斯奈德、A.詹姆斯·格雷戈尔及玛丽亚·张霞(音)合著的《与台湾关系法和中华民国的防务》;罗伯特·L.唐恩的《重大的忧虑》;威廉·金特纳与约翰·F.科帕合著的《两个中国问题》。J.H.卡利基的《中美危机的模式》剖析了1954—1955年和1958年在沿海岛屿的对抗。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分析,请参见尼尔·H.雅各比的《美国对台湾的援助》;陈诚的《台湾的土地改革》;沃尔特·盖伦森编的《台湾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约翰·C.H.费、古斯塔夫·兰尼斯和雪莉·W.Y.郭合著的《公平发展》;杨懋春的《台湾土地改革的社会经济效益》;安东尼·Y.C.顾(音)的《土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T.H.沈(音)编的《农业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A.詹姆斯·格雷戈尔与玛丽亚·张霞、安德鲁·B.齐默尔曼合著的《意识形态与发展》;简·S.普赖拜拉的《台湾的财富、发展、稳定与公正的社会目标》;李国鼎的《台湾经济蓬勃发展的经验》;雪莉·W.Y.郭的《过渡中的台湾经济》。同样有兴趣的是劳伦斯·J.劳(音)编的《发展模式》。
关于台湾政治发展的主要著作是:乔治·H.克尔的《被出卖的福摩萨》;彭明敏的《自由的体验》;道格拉斯·门德尔的《台湾民族主义的政治》;马黄(音)的《台湾知识分子的骚动:要求实行政治改革(1971—1973)》;阿瑟·J.勒曼的《台湾的政治》;J.布鲁斯·雅各布斯的《在一个农村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地方政治》。上面提到的丘宏达编的两本书和薛光前的一部著作中也有台湾政治发展的章节。最新的一个研究成果是约翰·F.科帕与乔治·P.陈的《台湾的选举》(1984年)。亦请参见《中国季刊》第99期(1984年9月)的台湾专刊。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包括:埃米莉·马丁·艾亨和希尔·盖茨编的《台湾社会的人类学》;迈伦·L.科恩的《团结的屋子,分裂的屋子:台湾的中国家庭》;伯纳德·加林的《台湾的新星:一个变化中的中国村庄》;沃尔夫冈·L.格里奇丁的《1970年台湾的价值体系》;伯顿·帕斯特纳克的《两个中国村庄的亲戚关系和社会》;理查德·W.威尔逊的《学做中国人》;理查德·W.威尔逊和艾米·
A.威尔逊、西德尼·L.格林布拉特编的《中国社会的价值变化》;诺马·戴蒙德的《昆沈:一个台湾村庄》;以及托马斯·B.戈尔德的最新成果《台湾奇迹中的国家与社会》。
有关蒋介石的传记,请参见董显光的《蒋介石》;布赖恩·克罗泽的《丢掉中国的人》。
关于军事能力,请参见斯图尔特·E.约翰逊、约瑟夫·A.亚格尔的《东北亚的军事平衡》和威廉·H.奥弗霍尔特的“东亚的核扩散”。
戴维·纳尔逊·罗的《非正式外交关系》是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后唯一探讨台湾的国际关系的专著。丘宏达与冷少珅合编的《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七十年》里有一章探讨从1949年到1981年台湾的国际关系。
台湾的主要文学作品是:齐邦媛等编的《当代中国文学选集:台湾(1949—1974)》(第一卷:诗歌和随笔;第二卷:短篇小说);维维安·苏林(音)编的《同根生:现代中国妇女故事》;黄春明(音)(译名为霍华德·戈德布拉特)的《一个堕落的坏女人及其他故事》;约瑟夫·S.M.劳和蒂莫西·A.罗斯编的《台湾的中国小说(1960—1970)》;珍妮特·L.福洛特编的《台湾的中国小说》,包括对台湾主要作家的评价和台湾小说的趋向。也可参见西里尔·伯奇在本书第11章中对台湾新小说和新诗的讨论。
参考书目
[1]Acheson,Dean.Present
at
the
creation: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ew
York:Norton,1987[1969].
迪安·艾奇逊:《欣逢肇始:我在国务院的岁月》
[2]Adie,W.A.C.“Chou
En-lai
on
safari.”CQ,18(April-June
1964),174—194.
W.A.C.艾迪:“周恩来在出访中”
[3]Adie,W.A.C.“China
and
the
war
in
Vietnam.”Mizan,8.6(November-December
1966),233—241.
W.A.C.艾迪:“中国与越南的战争”
[4]Agence
France
Pressc.Press
service.Paris.
法新社
[5]Ahern,Emily
Martin,and
Gates,Hill,eds.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埃米利·马丁·艾亨、希尔·盖茨编:《台湾社会的人类学》
[6]Ahn,Byung-joon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dynamics
of
PolicyProcesses.Seattle:Universl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6.
安炳炯(音):《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大革命:政策进程的动力》
[7]Ahn,Byung-joon,“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hina's
search
for
political
order.”CQ,58(April-June
1974),249—285.
安炳炯:“文化大革命和中国对政治秩序的寻求”
[8]Ahn,Byung-jo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eople's
Commune
in
China
changes
and
continuities,”JAS,34.3(May
1975),631—658.
安炳炯:“中国的人民公社的政治经济:变化与连续性”
[9]Ai
Ch’ing.“Liao-chieh
tso-chia,tsun-chung
tso-ehia”(Undertstand
writers,respect
writers).CFJP,11
March
1942.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10]Albinski,Henry
S.“Chinese
and
Soviet
policies
in
the
Vietnam
crisis.”Australian
Quarterly,40.1(March
1968),65—74.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