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8/1806

[69]“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第25页。
[70]《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32页。
[71]《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89页;《毛泽东文集》,第61页。这一资料只是表明这次,会议是在1957年1月召开的。在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中的日期是1月27日(第5卷,第359—383页),但其中没有这段内容。
[72]《学习文选》,第193—195页。关于这段话在1957年2月初稿中的另一个文本,见《毛主席文献三十篇》(北京:特钢厂1967年版),第94—95页。
[73]《学习文选》,第209页。
[74]同上书,第211页。
[75]同上书,第212—213页。
[76]参阅前引书,尤其是第201页。也可见苏绍智在《试论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一文中的评论(《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选》第6期,第35页)。(中文版载于《学术月刊》1979年10月号,第1页。)
[77]《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3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2—373页。——译者)
[78]廖盖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246—253页。苏绍智:《试论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第22—26页。
[79]《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53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3页。——译者)
[80]《学习文选》,第207页。
[81]《学习文选》,第225—226页。
[82]“为什么要整风”,《人民日报》1957年5月2日。关于上面的引文涉及的毛对社论的肯定,见廖盖隆:“关于学习《决议》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解答”,《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3月第2期,第104—105页(1981年10月8日在云南党政干部会议上的发言)。
[83]“事情正在起变化”(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44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3页。——译者)
[84]《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5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8页。——译者)
[85]“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479—48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462—463页。——译者)
[86]“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1957年7月9日),《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469—47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453页。——译者)
[87]同上书,英文版,第444页。
[88]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19—120页。
[89]“致陆定一”,1958年12月22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54—555页(出于某种考虑,这里略去了该大学的名称)。毛的信和有关文件的原文都收录在《万岁》(1969年)一书中第267—269页。
[90]《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7—258页。英文原注为《社会主义高潮》,第46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3—274页。
[91]《1981年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英文原注为《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323—324页。这里所说的毛在成都会议上突然支持大社,在中国之外可以看到的有关他在会上三次演讲的原文中都没有出现。(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96—124页。)
[92]戴维·S.G.古德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与省:四川和贵州(1955—1965)》,第144—145页。
[93]参见李锐《论三峡工程》,第8—10、94—99、171、245页和其他各处。
[94]《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版,第249页。英文原注为《红旗》第1期(1958年6月1日)第3—4页;《北京周报》第15期(1958年6月10日)第6页。
[95]《剑桥中国史》(英文版)第13卷,第868—869页。
[96]1958年8月21日上午和1958年8月30日上午的讲话。《学习文选》,第304、306—307页。
[97]1958年8月30日的讲话。出处同上,第318页(也参见8月21日的演讲第306页)。
[98]1958年8月17日、8月21日(上午)和8月30日(上午)的演讲,出处同上,第302、305—307页各处,第318页。
[99]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第353页。
[100]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44—146页。
[101]廖盖隆:“历史的经验和我们的发展道路”,《中共研究》1981年9月号,第123页。这份报告最早是提交给1980年10月25日由中央党校主持召开的中共党史学术讨论会的,后来在中国正式出版的只是修改后的文本。完全有理由相信台北复制的原件是真实的。它被翻译在《问题和研究》1981年10月号、11月号和12月号上。这里所引的部分出自10月号第84页。至于新的文本,参见廖盖隆《党史探索》,第308—365页。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有关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全貌作了极大的压缩,并且没有包括周在劝说毛放弃“供给制”中所起的作用的有关细节。
[102]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22页,其中特别是1958年3月22日的谈话部分。
[103]《万岁》(1969年),第247页;《万岁》(1967年),第12、17、49页等。
[104]《万岁》(附录),第32—33页;译自S.施拉姆《毛泽东和他1958—1969年的永远革命理论》,载《中国季刊》第46期(1971年4—6月),第226—227页。
[105]《万岁》(1969年),第245页;《万岁》(1967年),第15页。
[106]《万岁》(1969年),第204页。
[107]S.施拉姆:《毛泽东和永远革命理论》,其中特别是第232—236页。
[108]见吴江在《哲学研究》1958年第8期第25—28页上的文章。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第99、135—136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8/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