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6/1806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
edited
by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Fairban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ambridge
London·New
York·New
Rochelle
Melbourne·Sydney
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译出
译者的话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第14卷的中译本。本书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第一篇主要记录了新政权将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篇概括了其后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本卷的每一篇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为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翻译出版《剑桥中国史》是为了供我国学术界参考、借鉴。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具备“为错”、“攻玉”条件的他山之石,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对我们有益的。就本卷而言,我们同意编者在序中所言:“我们的看法很可能是暂时的……由于试验[笔者按:指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远未结束,但又只有在它接近完成(今后一个世纪?)时,对最早的这几个10年才有可能得出完整的看法。”我们认为这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
本卷的翻译仍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请读者自行鉴别。书中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尽力查对原文;少数引文没有查到,从英文回译,则将引号删除,尚祈读者见谅。
本卷译校分工如下:
杨品泉 译第1、2、3章
胡志宏 译第4章
张书生 译第5、6章
谢亮生 译第7、8章,并负责全书校订、统稿工作
马晓光 译第9章
思炜 与谢亮生合作翻译第10章,翻译、整理书目索引及附录
黄沫 译第11章、书目介绍、各章书目介绍
《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的中译本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其第1卷、第3卷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在印制中,分别定名为《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隋唐史》;其第7卷《剑桥中国明代史》年内也可发稿。《剑桥中国晚清史》久已售罄,亦将于最近重印。其他各卷在国外出版后,我们也将尽快翻译出版。
《剑桥中国史》以上各卷的翻译出版,正值学术著作印数逐渐下降,终至出现“大滑坡”的几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的领导同志张定、吴家珣、李凌、白莲蓉、余顺尧、郑文林、吴元梁、任晖等始终贯彻建设学术出版社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给予大力支持;历史编辑室和负责出版发行、图书资料的同志也多方协助。马晓光同志担任《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的责任编辑,补苴罅漏,润饰文字;更将书目索引所列各书加上顺序号,在正文及脚注中的书名后用[]号一一标出相应的顺序号,为读者查对书目提供了方便。我们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我们水平有限,译文错误及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谢亮生
1990年1月
目 录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4卷序
第一篇 模仿苏联模式,1949—1957年
第一章 中国的再统一
历史地了解中国的几个阶段
中国统一的成就
现代化的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