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1/1806


[100]零售价格的年上涨率为:1938年,49%;1939年,83%;1940年,124%;1941年,173%;1942年,235
%;1943年,245%;1944年,231%;1945年1—8月,251%。关于通货膨胀的主要的第二手资料是: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1937—1945年》;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1937—1949年》。
[101]易劳逸:《矛盾关系面面观》,第275—284页。
[102]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44页;又见杨格:《中国战时的财政与通货膨胀》,第25—26页;关于田赋,见易劳逸:《失败的根源》,第45—70页。
[103]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291、234—235页。关于军队人数,见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267页;《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第258页。
[104]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272—273页;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290页;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115页;《美国对外关系:1944年》第6卷,第906—907页。
[105]易劳逸:《失败的根源》,第66—70页。
[106]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64页。
[107]《大公报》(重庆)1945年3月19日第2版社论;《大公报》(重庆),1945年4月13日第2版社论。
[108]董显光编:《抗战七年以后的中国》,第112—113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323页。关于结核病的发生率,一份共产党的资料报道说:1945年X光检查表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一所最受优待的大学——教职员中足有43%的人染上这种疾病。13%的男学生和5.6%的女学生也染上这种疾病。《新华日报》1945年2月20日。这篇报道无疑需要核实。
[109]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23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第659页;又见张圣轩:《三十二年四川工业之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3月15日),第258页;《中华志,1937年—1943年》,第437页。
[110]张圣轩:《三十二年四川工业之回顾与前瞻》,第266页。例如,进口新纺织设备使内地的锭数从战前仅仅几千枚增长到230000枚。秦国平:《战时通货膨胀下的中国棉纺工业》,《太平洋事务》第16卷第3期(1943年3月),第34、37、39页。
[111]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109页;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94页。
[112]秦国平:《战时通货膨胀下的中国棉纺工业》,第39页。
[113]刘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业》,《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4月1日),第79页;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3期(1945年7月1日),第32页。
[114]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239—240页。
[115]刘敏:《三十三年四川之工业》,《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4月1日),第35页;勇龙桂:《救济战时工业的基本途径》,《中国工业》第25期(1944年3月),第8—9页;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第36页;关梦觉:《陕西省纺织业之危机及其出路》,《中国工业》第19期(1943年9月1日),第12页;阮有秋:《今日后方民营工业的危机》,《中国农民》第3卷第1—2期合刊(1943年6月),第33页;方治平等:《论官僚资本》,第36页;潘祖永:《后方办厂的困难和期望》,《新经济》第6卷第11期(1942年3月1日),第237—239页;陈伯达:《中国四大家族》,第52页。
[116]弗雷恩:《自由中国的新政》,第41页;史国衡:《中国进入机器时代》,第60—61、134页;《战时中华志,1937—1945年》,第385页;陈达:《现代中国的人口》,第55—56、112页,表58;陈达:《中国劳工阶级与当前经济危机》,《社会建设》第1卷第4期(1948年8月1日),第17页;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43页;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国民党中国的劳工问题札记》,第20—28页。
[117]刘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业》,第79页;勇龙桂:《救济战时工业的基本途径》,第8页;陶大镛:《论当前的工业救济》,《中国工业》第25期(1944年3月),第11页;刘敏:《三十三年四川之工业》,《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4月1日),第36—37页。
[118]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344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144页;《财政评论》第5卷第1期(1941年1月),第25—37页。
[119]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35—137、345—349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35—36、146—149页。
[120]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345—346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149页。
[121]关梦觉:《陕西省纺织业之危机及其出路》,第7—9页;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217页;刘敏:《三十三年四川之工业》,第37页;淦克超:《战时四川工业概观》,《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3月15日),第72页。
[122]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335页;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的回顾与前瞻》,第28—29页;刘敏:《三十三年四川之工业》,第28—29页。
[123]《大公报》(重庆)1945年1月1日第3版;《战时中华志,1937—1945年》,第369页;《商务日报》1945年9月9日;张大琛:《三十三年的重庆土布业》,《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4月1日),第202页。
[124]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67页;又见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141、316页;《商务日报》1945年1月18日;《商务时报》1945年8月7日。
[125]小帕克斯·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第315—317页;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第1422页。
[126]《中华志,1937—1943年》,第431、365页;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第836—839、853页。
[127]《中华志,1937—1943年》,第438、376页。
[128]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89—190页;又见《大公报》1941年12月13日社论,引自陈伯达:《中国四大家族》,第52页。
[129]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第1448—1449页;张嘉 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88—190页;钟安民(音):《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1928—1949年》,第227页;淦克超;《战时四川工业概观》,第72页;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的回顾与前瞻》,第34—37页;彦悉达:《经济危机与官僚资本》,《经济学周报》第4卷第6期(1947年2月6日),第9—11页。
[130]《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85—1288页。
[131]彭菲尔德致高思:《受到检查的评国民参政会会议的社论》,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
9—1444,1944年9月14日,附件一,第1页。
[132]佩克致国务院电报,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4339,1939年2月28日,第1—9页;高思致国务院:《川西康东之行的见闻报告》,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4800,1941年9月18日附件,第8页;白修德和贾安娜:《中国雷鸣》,第11、19页,格雷厄姆·佩克:《两种局势》,第56页。
[133]《中国各小党派现况》,《民主政治对一党统治:小党派组织起来》,《亚美杂志》第7卷第3期(1943年4月23日),第97—117页;小梅尔维尔·T.肯尼迪:《中国民主同盟》,《哈佛中国论文集》第7集(1953年),第136—175页;钱端升:《中国的政府与政治》,第351—362页。
[134]莱曼·P.范斯莱克:《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第169、174—175页。
[135]徐乃力:《国民参政会与中国战时问题》,第38—55页。
[136]《中国的精神动员:计划纲领》; 美国国务院对范宣德致国务院电报的意见,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4963,1943年3月13日;《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编。
[137]丁徐丽霞(音):《现代中国的政府对于新闻的控制,1900—1949年》,第132—151页。
[138]休·迪恩:《国民党中国的政治反动》,《亚美杂志》第5卷第5期(1941年1月),第210—213页;丁徐丽霞(音):《现代中国的政府对于新闻的控制》,第139—141页;高思致国务院,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5319(1944年3月14日),附件,格雷厄姆·佩克关于反中央政府的分子联合起来的备忘录,第6页;萨空了:《两年的政治犯生活》,各处;道格拉斯·罗伯逊·雷诺兹:《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和战时中国政治上的两极分化,1938—1945年》,第306—308页及各处。
[139]欧俊臣:《战时中国的教育》,第106—111页;杰西·格雷戈里·芦茨:《中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第386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