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806

本卷的附注打算在适当的地方引导读者去注意主要的史料;如果可能,还附有这个史料西方译文的参考材料。此外,脚注引了所讨论题目的主要的辅助研究著作。脚注还请读者参看本卷其他章节的与所讨论的问题有关的部分。
在引用主要史料时,编者们按照以下的指导原则处理。虽然他们没有为所提到的每个事实或每个事件引证出处,但他们力图对重要事态发展不厌其烦地提供这种材料,以使读者了解正史中对某个事件的叙述。
对前汉的第一个世纪,两部正史经常包括完全一样或几乎一样的文字。虽然没有处处都提供《史记》和《汉书》的出处,但书中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读者能去参考两部正史中的每一种。如果某一卷已经出有译文,编者们举出译文所用的史料来源(例如,参考材料一般提《汉书》卷二四和斯旺的译文,而不引《史记》卷三十)。此外,有时优先用《汉书》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汉书》中卷的安排和结尾有时比《史记》中相应的卷更加完整和明确(例如,《汉书》的卷六一和卷九六比《史记》的卷一二三用起来更顺手一些。)其次,由于《史记》的记述结束于公元前100年以后不久,集中使用《汉书》似乎是可取的,因为一个贯穿于整个前汉的题目就可以根据同一种史料进行研究(如《汉书》卷十三至十九的世系表)。
上面所指的正史是近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虽然编者们意识到常常可以优先使用注释更加丰富的版本(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材料),但他们相信,读者们参考这些标点本更为有用,因为它们对那些希望由此进一步参考像泷川龟太郎或王先谦等人的校勘本的人来说比较容易。《后汉书》的卷数为标点本和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的卷数。《续汉志》的卷数另注以“志”的字样,以示区别。
除了秦汉史某些方面的专著外,还有大量论述秦汉史各个方面的学术论文。由于试图列出所有这些著作的全面的书目过分麻烦,本卷参考书目所列的著作和论文仅限于各该章脚注中所引的专著和论文。
鸣谢
我们编者乐于借此机会向本书的几位作者表示感谢,因为他们进行了亲密和严谨的合作并耐心地等待他们劳动的最后成果。编者们特别要感谢他们的批判性的评论和意见。编者们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毓铨教授的善意帮助,他仔细地阅读了本卷的前半部草稿,并提出了许多已经在文中采纳的改进意见。编者们还希望对下列几位助手表示最热诚的谢意。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就不会完成:史蒂夫·琼斯编制了译名对照索引;基思·黑兹尔顿和斯科特·皮尔斯进行了最后的编辑和为印刷进行电脑排版。
编者们还要感谢全国人文科学基金、百事可乐基金会和小罗伯特·博林先生等方面的慷慨——他(它)们的研究捐款和赠送,再加上普林斯顿大学慷慨的支持,使本卷的出版成为可能。编者们还要感谢乔治·艾伦和昂温出版社,因为它允许引用鲁惟一的《中国人的生死观》中的内容(第64—65、44—47、86和150等页)。
崔瑞德
鲁惟一
*
*
*
[1]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西汉的官衔》(堪培拉,1967)。
[2]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
[3]关于日期的换算表,读者可参见以下的这类著作:P.奥昂:《中国和欧洲年月的换算》(上海,1910);陈垣:《二十史朔闰表》(1925;1956年北京再版);董作宾:《中国历史年代表》(香港,1960)。
汉代的度量衡
等值[1]

在本卷文中的有些地方,“里”的用法是修辞性的,而不是表示精确的距离。
③ 汉武帝时期采用了6
×
240步的大亩。
*
*
*
[1]见德效骞:《〈汉书〉译注》(巴尔的摩,1938—1955)第1卷,第276—280页;南希·李·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普林斯顿,1950),第360页以后;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1937);鲁惟一:《汉代粮食的衡量》,载《通报》,49:1—2(1961)。
汉代的帝系
表1 前汉诸帝
注:除非另行注明,所有日期均为公元前的。表3至表9所列皇帝和皇后的时间是他(她)们实际在位的时期。与之有关的其他细节则另在表内作补充说明。

下列的皇帝是在成年时登基的:高帝、文帝、景帝、元帝和成帝。作为继承其父之子“正式”即位的皇帝有:惠帝、景帝、武帝、元帝和成帝(关于昭帝的即位的特殊情况,见《皇帝的作用和继位问题》小节)。
② 公元前206年为汉王;公元前202年称皇帝。

吕后把持朝政时期的少帝。

同上。

平帝死时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并在摄皇帝王莽摄政时期宣布为太子(公元6年);在王莽公元9年登基为新朝皇帝时被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