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1/1806

[17]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1927—1937年:财政和经济记录》,第75、147页。
[18]李友华:《地区和国家:中国政治斗争中的桂系,1925—1937年》,第117页。
[19]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第15页。
[20]《中华年鉴,1931—1932年》,第529页。
[21]同上书,第530页;雷啸岑:《三十年动乱中国》,第205页。
[22]多梅斯:《推迟的革命》,第439—444页。
[23]此日期有误,应为3月7日。——译者
[24]罗家伦编:《革命文献》第18卷,第10—11页;多梅斯:《推迟的革命》,第295页;钱端升:《中国的政府与政治》,第96页。
[25]H.欧文·查普曼:《中国革命,1926—1927年》,第232页。
[26]《中华年鉴,1929—1930年》,第629页。
[27]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17—18页。
[28]复兴社重要发起人之一的康泽,在《复兴社的缘起》一文中说:“复兴社自始至终就是复兴社,并无其他名称。后来社会上有蓝衣社的传说,它的由来是这样的:
“南昌行营……主任秘书是刘健群……于1932年3月间到南京来……由我和桂永清两人介绍他参加复兴社。……蒋介石……任命刘为军委会政训处长……筹办了军委会政训班……开课以后不久,我发现他个人野心特别突出,有自成一个系统的倾向。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叫《我对党的一点意见》,主要的内容是要把国民党起死回生,挑选一批优秀党员组织 ‘蓝衣社’,一律着蓝色制服,以区别于普通党员……对于他这本小册子,蒋介石和复兴社南京总社看过之后,未加可否。他没有取得蒋介石和南京总社的同意,就擅自印发给学生。(复兴社总社)训育组知道后,报告总社,才制止他发。
“1932年10月……蒋介石决定成立华北宣传总队,命刘为总队长,率队北上。刘到北平后,又大量印发他所写的那本小册子。原来华北方面已经风闻有个法西斯组织,但不知究竟,看到这本小册子之后,就传说是 ‘蓝衣社’,并有人认为 ‘蓝衣社’的头子就是刘健群。他也乐得以此作为自我宣传而出名。不久,先在广州,后在全国各大城市都传开了 ‘蓝衣社’。南京总社知道这种情况后,曾下命令给他,要他收回这本小册子,但已收不回来了。”见台湾《传记文学》第59卷第4期。——译者
[29]《自述研究革命哲学经过的阶段》,《蒋总统言论汇编》第10卷,第50页。
[30]钱端升:《中国的政府与政治》,第139—145页。由于政府形式上隶属国民党,由于实际权力常常在党、政府和军队的不确定的关系之中,本章常常宜于使用国民党政权而不使用国民党政府。使用政权一词并无贬义。
[31]行政院下面未设过商业部,曾设工商部和实业部。——译者
[32]何廉曾任行政院政务处长。——译者
[33]何廉:《何廉回忆录》,第160页。
[34]美国,国务院文件893.00/12824,高斯致约翰逊,1934年9月16日,第1页。
[35]易劳逸:《夭折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年》,第221页。
[36]王成(音):《国民党:道德堕落的社会学研究》(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53年),第150页。
[37]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第424页。
[38]约翰·伊斯雷尔:《中国学生的爱国心,1927—1937年》。
[39]《北华捷报》1930年5月20日,第297页。
[40]刘振东:《中国出路问题》,《国闻周报》第10卷第24期(1933年6月19日),第2页。
[41]例如,见何幹之:《中国现代革命史》第1卷,第119—123页;小巴林顿·穆尔:《独裁和民主的社会根源:现代世界发展因素中的土地和农民》,第187—201页。
[42]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第98、507—508页。
[43]小帕克斯·M.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第161—207页。(译者按,此书有中译本,题为《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李臻校,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一项最近的研究详细地表明,上海地区纺织厂主对于国民政府绝非无能为力,但是他们也不控制政府。见里查德·布什第三:《国民党中国的工业和政治:国民党政权与长江下游的中国纺织厂主,1927—1937年》。
[44]盖泽特:《权力与社会》,第167—242页;孔斐力:《民国统治下的地方自治:控制、自治和动员诸问题》,转载于魏菲德和卡罗林·格兰特合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第284—298页。
[45]陈敦正:《动乱的回忆》,第29页;陈少校:《黑网录》,第290—291页。然而,陈立夫否认这样一个团体的存在。见淑文:《陈立夫谈CC》,《新闻天地》第20期(1937年2月1日),第13页。
[46]见前译者注:康泽:《复兴社的缘起》。
[47]《蓝衣社之组织及反满抗日之实例》,载《蓝衣社资料》,第11页。
[48]中华复兴社仅在1935年后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及大学学生中发展成员;童子军限于初中和小学学生参加,中华复兴社未在初中和小学学生中发展成员。——译者
[49]没有军事调查统计局,应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按: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前后成立过两次。第一次成立于1935年,下设三个处:第一处由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处改组而成,第二处由戴笠所控制的中华复兴社特务处改组而成,第三处为丁默村控制的邮检处改组而成。第二次成立于1938年8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在武汉进行改组;该局所属第一处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通称的“中统”),该局所属的第二处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通称的“军统”)。——译者
[50]史量才为《申报》总经理,不是编辑。——译者
[51]刘健群访问记,台北,1969年5月27日。
[52]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之要义》,《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12卷,第110页。
[53][日]岩井英一:《蓝衣社调查》(日文),第37—38页。
[54]蒋介石:《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12卷,第111页。关于新生活运动,见阿里夫·德里克:《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意识基础:反革命研究》,《亚洲研究杂志》第34卷第4期(1975年8月),第945—980页;易劳逸:《夭折的革命》,第66—70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