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1/1806


[91]《大同书》,汤普森译本,第184页。
[92]同上。
[93]李三宝:《康有为对传统观念的攻击:其早期著作的解释和翻译,1884—1887年》,第14页。
[94]李石曾:《三纲革命》,载《新世纪》,11(1907年8月31日),第1—2页。
[95]何震:《论女子当知共产主义》,载《天义》,8—10(1907年10月30日),第229—237页。
[96]何震:《女子复仇论》,载《天义》,3(1907年7月10日),第7—23页;参见兰金《清末妇女的出现》。
[97]李石曾:《三纲革命》,第41—42页。
[98]刘师培:《人类均力论》,第25页。
[99]吴稚晖:《推广仁术以医世界观》,第148页。
[100]戴维·雷诺兹:《对传统观念的攻击、能动主义和学识:傅斯年思想中的“自发性”和“责任感”之间的紧张状态》,提交儒家研究地区讨论会的论文,伯克利,1977年6月4日。
[101]鲁迅:《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载《坟》,首次发表于《河南》杂志,1907年。
[102]褚民谊:《无政府说》、载《新世纪》,31—48(1908年1月21日至5月16日)。
[103]同上书,第158页。
[104]关于刘师复,除阿格尼丝·陈的《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外,参看爱德华·克雷布斯:《刘师复和中国的无政府主义,1905—1915年》,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73年。关于江亢虎及其党的讨论,见马丁·伯纳尔:《1913年以前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载杰克·格雷编:《现代中国对政治形式的探索》,第89—95页;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观点》,第207—210页。
[105]上海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公布(师复):《无政府共产党之目的与手段》,载《民声》,19(1914年7月18日)(香港龙门书店重印,1967年),第222—225页。
[106]江亢虎:《洪水集:江亢虎三十年以前作》。
[107]马丁·伯纳尔:《1907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第91页。
[108]校注:进德会为李石曾所组织。
[109]《民声》,1—33(1913年8月20日至1921年6月15日)。
[110]杨铨:《中国近三十年来之社会改造思想》,载《东方杂志》,21.17(1924年9月10日),第53页。
[111]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革命,1915—1924年》,第97—98、224—225页。
[112]《新青年》,1915年9月至1926年7月,重印本14卷(东京,1962年)。
[113]郭新同(音):《儒学的两种面貌: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和70年代反复辟理论的比较研究》,提交儒家研究讨论会的论文,加利福尼亚大学,1976年6月4日。
[114]关于陈独秀的科学主义,见郭颖颐:《1900—1950年中国思想中的科学主义》。
[115]陈独秀:《敬告青年》,载《新青年》,1.1(1915年9月),第1—6页。
[116]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载《新青年》,2.4(1916年12月1日),第297页。
[117]沃尔夫冈·鲍尔:《中国和对幸福的追求:四千年中国文明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118]陶孟和:《论自杀》,载《新青年》,6.1(1918年1月15日),第22页;参看陈独秀:《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载《新青年》,6.1(1918年1月15日),第25—26页。
[119]关于李大钊的全面研究,见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120]李大钊:《今》,载《新青年》,4.4(1918年4月15日),第337页。
[121]李大钊:《青春》,载《新青年》,2.1(1916年9月1日),第16页。
[122]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载《甲寅》,1.8(1915年8月10日)。
[123]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载《新青年》,第296页。
[124]李大钊:《新纪元》,载《每周评论》(1919年1月15日)。
[125]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首次发表于《湘江评论》,1919年7月21日至8月4日,见斯图尔特·施拉姆译注:《民众的大联合》,载《中国季刊》,49(1972年1至3月),第88—105页。
[126]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革命,1915—1924年》,第218—222页;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第105—112页。
[127]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第140—154页。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