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朱熹译注)第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89


[1]赋也。皇,大。临,视也。赫,威明也。监,亦视也。莫,定也。二国,夏商也。不获,谓失其道也。四国,四方之国也。究,寻。度,谋也。耆、憎、式廓,未详其义。或曰,耆,致也。憎,当作“增”。式廓,犹言规模也。此谓岐周之地也。〇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此其首章先言天之临下甚明,但求民之安定而已。彼夏商之政既不得矣,故求于四方之国。苟上帝之所欲致者,则增大其疆境之规模。于是乃眷然顾视西土,以此岐周之地与大王为居宅也。
[2]赋也。作,拔起也。屏,去之也。菑,木立死者也。翳,自毙者也。或曰小木蒙密蔽翳者也。修、平,皆治之使疏密正直得宜也。灌,丛生者也。栵,行生者也。启、辟,芟除也。柽,河柳也,似杨,赤色,生河边。椐,樻也,肿节,似扶老,可为杖者也。攘、剔,谓穿剔去其繁冗,使成长也。檿,山桑也。与柘皆美材,可为弓干,又可蚕也。明德,谓明德之君,即大王也。串夷载路,未详。或曰串夷即混夷,载路谓满路而去,所谓“混夷駾矣”者也。配,贤妃也,谓大姜。〇此章言大王迁于岐周之事。盖岐周之地,本皆山林险阻,无人之竟,而近于混夷。大王居之,人物渐盛,然后渐次开辟如此。乃上帝迁此明德之君,使居其地,而昆夷远遁。天又为之立贤妃以助之,是以受命坚固,而卒成王业也。
[3]赋也。拔、兑,见《绵》篇。此亦言其山林之间道路通也。对,犹“当”也。作对,言择其可当此国者以君之也。大伯,大王之长子。王季,大王之少子也。因心,非勉强也。善兄弟曰友。兄,谓大伯也。笃,厚。载,则也。奄字之义,在忽遂之间。〇言帝省其山,而见其木拔道通,则知民之归之者益众矣。于是既作之邦,又与之贤君以嗣其业。盖自其初生大伯、王季之时而已定矣。于是大伯见王季生文王,又知天命之有在,故适吴不反。大王没而国传于王季,及文王而周道大兴也。然以大伯而避王季,则王季疑于不友,故又特言王季所以友其兄者,乃因其心之自然,而无待于勉强。既受大伯之让,则益修其德,以厚周家之庆,而与其兄以让德之光,犹曰彰其知人之明,不为徒让耳。其德如是,故能受天禄而不失,至于文武,而奄有四方也。
[4]赋也。度,能度物制义也。貊,《春秋传》、《乐记》皆作“莫”,谓其莫然清静也。克明,能察是非也。克类,能分善恶也。克长,教诲不倦也。克君,赏庆刑威也。言其赏不僭,故人以为庆;刑不滥,故人以为威也。顺,慈和遍服也。比,上下相亲也。比于,至于也。悔,遗恨也。〇言上帝制王季之心,使有尺寸,能度义,又清静其德音,使无非闲之言。是以王季之德能此六者。至于文王而其德尤无遗恨。是以既受上帝之福,而延及于子孙也。
[5]赋也。帝谓文王,设为天命文王之词,如下所言也。无然,犹言不可如此也。畔,离畔也。援,攀援也。言舍此而取彼也。歆,欲之动也。羡,爱慕也。言肆情以徇物也。岸,道之极至处也。密,密须氏也,姞姓之国,在今宁州。阮,国名,在今泾州。徂,往也。共,阮国之地名,今泾州之共池是也。其旅,周师也。按,遏也。徂旅,密师之往共者也。祜,福。对,答也。〇人心有所畔援,有所歆羡,则溺于人欲之流,而不能以自济。文王无是二者,故独能先知先觉,以造道之极至。盖天实命之,而非人力之所及也。是以密人不恭,敢违其命,而擅兴师旅以侵阮而往至于共,则赫怒整兵而往,遏其众,以厚周家之福而答天下之心。盖亦因其可怒而怒之,初未尝有所畔援歆羡也。此文王征伐之始也。
[6]赋也。依,安貌。京,周京也。矢,陈。鲜,善。将,侧。方,乡也。〇言文王安然在周之京,而所整之兵既遏密人,遂从阮疆而出以侵密。所陟之冈,即为我冈,而人无敢陈兵于陵,饮水于泉,以拒我也。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焉,所谓程邑也。其地于汉为扶风安陵,今在京兆府咸阳县。
[7]赋也。予,设为上帝之自称也。怀,眷念也。明德,文王之明德也。以,犹“与”也。夏、革,未详。则,法也。仇方,仇国也。兄弟,与国也。钩援,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所谓云梯者也。临,临车也,在上临下者也。冲,冲车也,从旁冲突者也。皆攻城之具也。崇,国名,在今京兆府鄠县。墉,城也。《史记》:崇侯虎谮西伯于纣。纣囚西伯于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赐之弓矢鈇钺,得专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归三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〇言上帝眷念文王,而言其德之深微,不暴著其形迹,又能不作聪明,以循天理,故又命之以伐崇也。吕氏曰:“此言文王德不形,而功无迹,与天同体而已。虽兴兵以伐崇,莫非顺帝之则,而非我也。”
[8]赋也。闲闲,徐缓也。言言,高大也。连连,属续状。馘,割耳也。军法,获者不服,则杀而献其左耳。安安,不轻暴也。类,将出师祭上帝也。祃,至所征之地而祭始造军法者,谓黄帝及蚩尤也。致,致其至也。附,使之来附也。茀茀,强盛貌。仡仡,坚壮貌。肆,纵兵也。忽,灭。拂,戾也。《春秋传》曰:“文王伐崇,三旬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〇言文王伐崇之初,缓攻徐战,告祀群神,以致附来者,而四方无不畏服。及终不服,则纵兵以灭之,而四方无不顺从也。夫始攻之缓,战之徐也,非力不足也;非示之弱也,将以致附而全之也。及其终不下而肆之也,则天诛不可以留,而罪人不可以不得故也。此所谓文王之师也。
灵台
《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1]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2]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3]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4]
朱熹云:东莱吕氏曰:前二章乐文王有台池鸟兽之乐也。后二章言文王有钟鼓之乐也。皆述民乐之词也。
[1]赋也。经,度也。灵台,文王所作,谓之灵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之所为也。营,表。攻,作也。不日,不终日也。亟,急也。〇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也。文王之台,方其经度营表之际,而庶民已来作之,所以不终日而成也。虽文王心恐烦民,戒令勿亟,而民心乐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来也。孟子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此之谓也。
[2]赋也。灵囿,台之下有囿,所以域养禽兽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处,不惊扰也。濯濯,肥泽貌。翯翯,洁白貌。灵沼,囿之中有沼也。牣,满也。鱼满而跃,言多而得其所也。
[3]赋也。虡,植木以悬钟磬,其横者曰栒。业,栒上大版,刻之业如锯齿者也。枞,业上悬钟磬处,以彩色为崇牙,其状枞枞然者也。贲,大鼓也,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镛,大钟也。论,伦也。言得其伦理也。辟、璧通。雍,泽也。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故曰辟雍。
[4]赋也。鼍,似蜥蜴,长丈余,皮可冒鼓。逢逢,和也。有眸子而无见曰蒙,无眸子曰瞍。古者乐师皆以瞽者为之,以其善听而审于音也。公,事也。闻鼍鼓之声,而知蒙瞍方奏其事也。
下武
《诗序》:《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1]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2]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3]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4]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於万斯年,受天之祜。[5]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於万斯年,不遐有佐![6]
朱熹云:或疑此诗有“成王”字,当为康王以后之诗。然考寻文意,恐当只如旧说。且其文体亦与上下篇血脉通贯,非有误也。
[1]赋也。下,义未详。或曰字当作“文”,言文王武王实造周也。哲王,通言大王、王季也。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在天,既没而其精神上与天合也。王,武王也。配,对也。谓继其位以对三后也。京,镐京也。〇此章美武王能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而有天下也。
[2]赋也。言武王能继先王之德。而长言合于天理,故能成王者之信于天下也。若暂合而遽离,暂得而遽失,则不足以成其信矣。
[3]赋也。式、则,皆法也。〇言武王所以能成王者之信,而为四方之法者,以其长言孝思而不忘,是以其孝可为法耳。若有时而忘之,则其孝者伪耳,何足法哉!
[4]赋也。媚,爱也。一人,谓武王。应,如“丕应徯志”之“应”。侯,维。服,事也。〇言天下之人皆爱戴武王以为天子,而所以应之,维以顺德。是武王能长言孝思,而明哉其嗣先王之事也。
[5]赋也。昭兹,承上句而言。兹、哉声相近,古盖通用也。来,后世也。许,犹所也。绳,继。武,迹也。〇言武王之道昭明如此,来世能继其迹,则久荷天禄而不替矣。
[6]赋也。贺,朝贺也。周末秦强,天子致胙,诸侯皆贺。遐、何通。佐,助也。盖曰岂不有助乎云尔。
文王有声
《诗序》:《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
遹求厥宁,遹观厥成。
文王烝哉![1]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文王烝哉![2]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王后烝哉![3]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
四方攸同,王后维翰。
王后烝哉![4]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四方攸同,皇王维辟。
皇王烝哉![5]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皇王烝哉![6]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
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武王烝哉![7]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8]
朱熹云:此诗以武功称文王。至于武王,则言“皇王维辟”、“无思不服”而已。盖文王既造其始,则武王续而终之,无难也。又以见文王之文,非不足于武,而武王之有天下,非以力取之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8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