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朱熹译注)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9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3]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4]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入此室处。[5]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6]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7]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8]
朱熹云:《周礼·籥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即谓此诗也。王氏曰: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
[1]赋也。七月,斗建申之月,夏之七月也。后凡言月者放此。流,下也。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则下而流矣。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一之日,谓斗建子,一阳之月。二之日,谓斗建丑,二阳之月也。变月言日,言是月之日也。后凡言日者放此。盖周之先公已用此以纪候,故周有天下,遂以为一代之正朔也。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褐,毛布也。岁,夏正之岁也。于,往也。耜,田器也。于耜,言往修田器也。举趾,举足而耕也。我,家长自我也。馌,饷田也。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〇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蒙朝夕讽诵以教之。此章首言七月暑退将寒,故九月而授衣以御之。盖十一月以后风气日寒,不如是则无以卒岁也。正月则往修田器,二月则举趾而耕。少者既皆出而在田,故老者率妇子而饷之。治田早而用力齐,是以田畯至而喜之也。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2]赋也。载,始也。阳,温和也。仓庚,黄鹂也。懿,深美也。遵,循也。微行,小径也。柔桑,稚桑也。迟迟,日长而暄也。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今人犹用之,盖蚕生未齐,未可食桑,故以此啖之也。祁祁,众多也。或曰徐也。公子,豳公之子也。〇再言流火授衣者,将言女功之始,故又本于此。遂言春日始和,有鸣仓庚之时,而蚕始生,而执深筐以求稚桑。然又有生而未齐者,则采蘩者众。而此治蚕之女,感时而伤悲。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连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务。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厚,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后章凡言“公子”者放此。
[3]赋也。萑苇,即蒹葭也。蚕月,治蚕之月。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斧,隋銎。斨,方銎。远扬,远枝扬起者也。取叶存条曰猗。女桑,小桑也。小桑不可条取,故取其叶而存其条,猗猗然尔。鵙,伯劳也。绩,缉也。玄,黑而有赤之色。朱,赤色。阳,明也。〇言七月暑退将寒,而是岁御冬之备亦庶几其成矣。又当预拟来岁治蚕之用,故于八月萑苇既成之际而收蓄之,将以为曲薄。至来岁治蚕之月,则采桑以供蚕食。而大小毕取,见蚕盛而人力至也。蚕事既备,又于鸣鵙之后,麻熟而可绩之时,则绩其麻以为布。而凡此蚕绩之所成者,皆染之,或玄或黄,而其朱者尤为鲜明,皆以供上,而为公子之裳。言劳于其事而不自爱,以奉其上。盖至诚惨怛之意,上以是施之,下以是报之也。以上二章,专言蚕绩之事,以终首章前段“无衣”之意。
[4]赋也。不荣而实曰秀。葽,草名。蜩,蝉也。获,禾之早者,可获也。陨,坠。萚,落也。谓草木陨落也。貉,狐狸也。于貉,犹言“于耜”,谓往取狐狸也。同,竭作以狩也。缵,习而继之也。豵,一岁豕。豜,三岁豕也。〇言自四月纯阳,而历一阴四阴,以至纯阴之月,则大寒之候将至。虽蚕桑之功无所不备,犹恐其不足以御寒,故于貉而取狐狸之皮,以为公子之裘也。兽之小者,私之以为己有,而大者则献之于上,亦爱其上之无已也。此章专言狩猎,以终首章前段“无褐”之意。
[5]赋也。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宇,檐下也。暑则在野,寒则依人。穹,空隙也。窒,塞也。向,北出牖也。墐,涂也。庶人筚户,冬则涂之。东莱吕氏曰:“十月而曰改岁,三正之通于民俗尚矣。周特举而迭用之耳。”〇言睹蟋蟀之依人,则知寒之将至矣。于是室中空隙者塞之,熏鼠使不得穴于其中,塞向以当北风,墐户以御寒气。而语其妇子曰:“岁将改矣,天既寒而事亦已,可以入此室处矣。”此见老者之爱也。此章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6]赋也。郁,棣属。薁,蘡薁也。葵,菜名。菽,豆也。剥,击也。获稻以酿酒也。介,助也。介眉寿者,颂祷之辞也。壶,瓠也。食瓜、断壶,亦去圃为场之渐也。叔,拾也。苴,麻子也。荼,苦菜也。樗,恶木也。〇自此至卒章,皆言农圃、饮食、祭祀、燕乐,以终首章后段之意。而此章果酒嘉蔬,以供老疾、奉宾祭。瓜瓠苴荼,以为常食。少长之义,丰俭之节然也。
[7]赋也。场圃同地,物生之时则耕治以为圃而种菜茹,物成之际则筑坚之以为场而纳禾稼,盖自田而纳之于场也。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禾之秀实而在野者曰稼。先种后熟曰重,后种先熟曰穋。再言禾者,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同,聚也。宫,邑居之宅也。古者民受五亩之宅,二亩半为庐,在田,春夏居之;二亩半为宅,在邑,秋冬居之。功,葺治之事也。或曰,公室官府之役也。古者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是也。索,绞也。绹,索也。乘,升也。〇言纳于场者无所不备,则我稼同矣,可以上入都邑,而执治宫室之事矣。故昼往取茅,夜而绞索,亟升其屋而治之。盖以来岁将复始播百谷,而不暇于此故也。不待督责而自相警戒,不敢休息如此。吕氏曰:“此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8]赋也。凿冰,谓取冰于山也。冲冲,凿冰之意。《周礼》“正岁十二月令斩冰”是也。纳,藏也。藏冰所以备暑也。凌阴,冰室也。豳土寒多,正月风未解冻,故冰犹可藏也。蚤,蚤朝也。韭,菜名。献羔祭韭而后启之。《月令》“仲春献羔开冰,先荐寝庙”是也。苏氏曰:“古者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盛。夫阳气之在天地,譬犹火之著于物也,故常有以解之。十二月阳气蕴伏,锢而未发,其盛在下,则纳冰于地中。至于二月,四阳作,蛰虫起,阳始用事,则亦始启冰而庙荐之。至于四月,阳气毕达,阴气将绝,则冰于是大发。食肉之禄,老病丧浴,冰无不及。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札也。”胡氏曰:“藏冰开冰,亦圣人辅相燮调之一事尔,不专恃此以为治也。”肃霜,气肃而霜降也。涤场者,农事毕而扫场地也。两尊曰朋。乡饮酒之礼,两尊壶于房户间是也。跻,升也。公堂,君之堂也。称,举也。疆,竟也。〇张子曰:此章见民忠爱其君之甚。既劝趋其藏冰之役,又相戒速毕场功,杀羊以献于公,举酒而祝其寿也。
鸱鸮
《诗序》:《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恩斯勤斯,
鬻子之闵斯![1]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2]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予所蓄租,予口卒瘏,
曰予未有室家![3]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
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
予维音哓哓![4]
朱熹云:事见《书·金縢篇》。
[1]比也。为鸟言以自比也。鸱鸮,鸺鹠,恶鸟,攫鸟子而食者也。室,鸟自名其巢也。恩,情爱也。勤,笃厚也。鬻,养。闵,忧也。〇武王克商,使弟管叔鲜、蔡叔度监于纣子武庚之国。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而二叔以武庚叛,且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故周公东征,二年乃得管叔、武庚而诛之。而成王犹未知公之意也。公乃作此诗以贻王,托为鸟之爱巢者,呼鸱鸮而谓之曰:“鸱鸮鸱鸮,尔既取我之子矣,无更毁我之室也。以我情爱之心,笃厚之意,鬻养此子,诚可怜悯。今既取之,其毒甚矣。况又毁我室乎!”以比武庚既败,管、蔡不可更毁我王室也。
[2]比也。迨,及。彻,取也。桑土,桑根皮也。绸缪,缠绵也。牖,巢之通气处。户,其出入处也。〇亦为鸟言:“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则此下土之民谁敢有侮予者!”亦以比己深爱王室而预防其患难之意。故孔子赞之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3]比也。拮据,手口共作之貌。捋,取也。荼,萑苕,可藉巢者也。蓄,积。租,聚。卒,尽。瘏,病也。室家,巢也。〇亦为鸟言:“作巢之始,所以拮据以捋荼蓄租,劳苦而至于尽病者,以巢之未成也。”以比己之前日所以勤劳如此者,以王室之新造而未集故也。
[4]比也。谯谯,杀也。翛翛,敝也。翘翘,危也。哓哓,急也。〇亦为鸟言:“羽杀尾敝以成其室而未定也,风雨又从而飘摇之,则我之哀鸣,安得而不急哉?”以比己既劳悴,王室又未安,而多难乘之,则其作诗以喻王,亦不得而不汲汲也。
东山
《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君子之于人,序其情而闵其劳,所以说也。“说以使民,民忘其死”,其唯《东山》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