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风曲(精校)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313

  吕风刚走到早朝大殿前的时候,就听到朱棣拍打龙案、附带着大声呵斥的声音了。他回过头去,看看身后的三部尚书、几十个侍郎、将军、大学士等人,诸人同时缩了缩脖子。
  这大明朝的早朝啊,越来越不象话了。朱棣往往是第一个跑到大殿上坐好的,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好的精神――感情他修道到了妙境,夜里不需要睡觉了。这下可好,先来的臣子们,也不敢让朱棣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大殿内等着,于是乎就是谁先到了皇宫谁就进大殿里候着。好吧,要是吕风这等受宠的臣子先到,那朱棣还能喜笑颜开的和他们扯几句。要是另外一些刺头大臣先到了大殿,肯定就从大清早开始吵闹,一直吵到晚上。
  说起来,这朱棣上朝也有他父亲的风范。看到哪个大臣不顺眼了,刚开始还能保持一点做皇帝的威严和庄重,只是出声呵斥几句。可是到了最后,一管不住火气了,立刻就‘狗日的’、‘操你娘’的全冒了出来。毕竟是军伍中出身的皇帝,一辈子又喜欢和武将厮混在一起,如今到了朝堂之上,朱棣的德行比起以前,也就改了一点点而已。
  水元子嘻嘻哈哈的一脚踢开了半掩不掩的殿门,扭着脖子的走了进去,笑嘻嘻的恭喜到:“哎呀,解缙大学士,又是你在挨骂啊!好像这半个月来,每天早上都是你来得最早,挨骂也最多啊!真稀奇,整个朝廷里年纪最大的大臣来的最早,那些年轻的一个个还缩在后面不肯动身哩!想必是夜里操劳过多,腰肌劳损得大了,这大清早得爬不起来了。也就你这样得老头子,嘿嘿,有心无力啊,枕边凄冷啊,所以呢,爬起来的时间也早啊!”
  狠狠的把整个大明朝的文武重臣们都损了几句,水元子往自己的座位上一屁股坐下,翘起了二郎腿,看都不看满脸尴尬的解缙一眼。那跟着吕风身后鱼贯而入的文武大臣们一个个脸色也是难看到了极点,这水元子说话实在太难听了,什么叫做‘夜里操劳’过多?莫非我们就不能是心忧国事,以至于夜不能寝么?
  朱棣吹了口气,把颌下胡须吹得飘动了几下,接受了文武大臣们的朝拜之后,这才说到:“水仙长说得有理,如今春天到了,野猫子野狗的也都发春了,诸位卿家夜里还是要少操劳才是。”话一出口,朱棣的脸上就是一片的赤红,差点没跳起来踢水元子一脚。气死了,气死了,简直就被那水元子给气死了。自己怎地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这是身为皇帝的人所应该说的么?
  朱棣掩面,装作整理头上冠带的样子,文武大臣们也是个个狼狈,连忙低下头去,装作自己没有听到皇帝说了什么。吕风横了水元子一眼,朝着他丢了个‘闭嘴’的手势过去。水元子咧开嘴无声的笑了笑,干脆盘膝坐在了那太师椅上,眯着眼睛冥思起来。
  好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朱棣这才放下手,低沉的说到:“诸位卿家,今日朕有几件大事要和诸位卿家商议。第一乃是朕要御驾亲征,兵发北方草原,为我大明解除边患。这件事情,数月前朕已经下令由兵部和五城都督府办理了,此乃关系国本的大事,这仗不打是不行的。朕不在朝中的时候,将由朕之长子朱僖在应天府总理国务,诸位卿家万万不可懈怠。”
  一个大学士出班奏到:“陛下之意,臣等都明白。大殿下掌管朝政,臣等都是放心的,臣等也会尽力辅助大殿下,在陛下离京之时,稳固朝纲。但陛下,如今我大明四处用兵,天下百姓负担日重,若是……”
  朱棣手一挥,沉声喝道:“朕已经有了主意,这仗,不打是不行的,卿无须多言,只要留在朝中好好的辅助大殿下就是。哼,百姓们的负担重,这也是没奈何之事。若是不把元蒙鞑子彻底的给打怕了,打绝种了,日后他们再次南下侵掠,怕是这负担比起今日来,要更甚十倍、百倍了。以一时之苦,换取万年的稳固基业,这笔买卖,合算。”
  那大学士默然无语,退回了班列中。几个文官的首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眯起了眼睛,不吭声了。反正北伐元蒙,已经打过一次了,再打一次也无妨。虽然文臣们害怕战争日久,让武将座大,但是他们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这仗,还是先打了再说。
  朱棣看了看这些臣子的模样,满意的点点头,说到:“第二,就是朕以前提起过的,朕想要把都城迁往北平城。以北平城为中心,建起数十个卫所,则就算北伐失利,日后元蒙势大,却也能护住我大明的疆土安宁。以北平为都,北可御元蒙,东可当女真、高丽,更可以渤海为我水师核心,东御扶桑。此乃大利国家之事,诸位卿家以为……”
  话刚说到这里,‘刷刷刷’的七八个文臣就冲出了班列,跪倒在地上大声说到:“陛下,迁都之事,再也不用提起。自古以来,迁都者,祸乱之源也。祖宗规矩,这是万万不能违废的。洪武皇帝定下了应天为都,陛下若是强行把都城迁往北平那弹丸小城,天下振荡啊!民心不稳,怕是立时就要生出祸乱来。”
  解缙更是爬着上前了几步,厉声喝道:“陛下,若说迁都北平,可以稳固北方,那中原、南疆,莫不就不重要了么?如今南疆战事正烈,天南一带,百姓人心惶惶,陛下若是迁都了,百姓心中如何做想?他们莫不以为,陛下舍弃了大明的南疆国土啊。”
  朱棣的手扬了起来,然后慢慢的放下了。他盯着不断磕头的解缙,半天没吭声。大清早他刚从密室出关,带着一众内臣到了大殿上,就看到解缙缩手缩脚的在大殿里转悠,似乎有点挡不住清晨的那丝凉气。当下朱棣就和他就迁都一事辩论起来,吵闹了一刻钟,那解缙是油盐不透啊。朱棣说出多少条迁都的好处,解缙就能搬出数十倍迁都的害处来,辩得朱棣是哑口无言,最后只能以敲桌子骂人为结束。
  如今看到解缙这老家伙又跳了出来,朱棣不由得一阵的头疼,这些臣子怎么就这么认死理呢?朱元璋定下了应天府为都城,不过是因为应天的繁华富庶罢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整个天下的局面来。自己可是认定了,要想彻底的平复北方,或者是起码能让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轻易的南下,这北方必须有一座重镇掐在那里才好。
  什么样的重镇才是最强的呢?无非就是都城了。把都城设在北平,就可以放心的驻军数十万在那附近,还怕北方的那些浑身臊气冲天的蛮子作甚?朱棣心里寻思到:“哼,按照你解缙的说法,可以继续保留应天府为都城,把北平建为一座军镇,设立百万大军,以王族之人守之……哼,哼,你们这些作臣子的放心了,朕还不放心呢。把百万军权交于他人,岂有此理?”
  他阴沉着脸蛋看着那十几个引经据典,不断的说迁都害处的大臣们,心里一阵的恼怒,但是却又是一阵的无奈何。他也清楚,这些文臣,是再也不能杀了。再杀下去,这大明朝的朝廷上,就要空缺出几十个官位找不到人来作了。他不由得看了吕风一眼,心里无奈的苦笑到:“听了这小子的主意,那些敢批驳朕的文人倒是杀了个干干净净,却没想到整个天下的文人都在骂朕纂位,结果天下士子,杀了九成,剩下的一成也是不堪重用之人!奈何,如今想换几个听话的臣子,也是没有人选了。”
  那些文官们,整日里埋在经书堆中,尤其解缙参加了那《永乐大典》的编著,如今每天就泡在了那自古以来的所有流传下来的典籍之中,一条条的经典典故那是潮水一样涌出,辩得朱棣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从董卓专权迁都开始,到王莽新政乱国,总之他们就体现了一个意思:“稳定才是大明朝发展之途,若是破坏了这个稳定,大明朝的天下就不安稳了。”
  吕风站在旁边默不作声,丝毫不敢参合进这事情里去。怎么参合啊?拔出兵器来架在解缙等人的脖子上,威吓他们不许再反对么?他们一定会得意洋洋的伸长了脖子让你砍,以成全他们的千秋功名,这些酸腐文人,是不怕死的。放开了嘴皮子和他们争吵么?天啊,天下有几个人能吵得过他们?吕风除了道经外,正经的典籍就没有读过什么,哪里是这些鸿儒的对手?
  吕风阴沉着脸蛋站在那里,武将们抚摸着‘咕咕’乱叫的肚子愁眉苦脸的站在那里,朱棣微微的歪着脑袋,两只眼睛也不知道看到了哪里,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整个大殿上就听得十几个文臣在那里相互呼应,把迁都一事辩驳的体无完肤,似乎只要迁都了,大明朝立刻就要亡国了一般。每个文臣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一副国之忠臣的德行,口水滔滔,自觉口中所言,字字珠玑,那劲头就更大得没边了。
  漫长的等待,吕风低着脑袋,仔细的数着自己皮靴子上有多少个孔隙,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两个时辰。终于,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文臣们也累了,喘息了几声停了下来。解缙沙哑着喉咙,有气无力的拱手说到:“陛下,为臣等都是为了我大明的天下着想啊。这迁都一事,自古少闻,那是万万不可的……陛下要震慑北疆,那就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就是,哪里需要迁都呢?”
  吕风猛的呼出了一口气,吞了口吐沫下去。他看了看朱棣,示意到:“这些老家伙,总算是说完了。”
  朱棣也是呼出了一口气,无奈的看了看吕风一眼,慢吞吞的说到:“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驻军百万,倒也无妨。但北平那边驻军百万了,这应天府却又如何办呢?朕再在应天府放上百万兵马?那全国上下,就这两座城池,就要有两百万兵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两座城池里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诸位卿家,朕从哪里派遣兵马去剿灭呢?”
  一个大学士傻乎乎的说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万大军就是,应天府么,驻军三五万也就够了呀。”
  朱棣差点气死,那些武将一个个面色古怪的看着那个大学士,半天没吭声。朱棣是个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会放心把百万军权放在北方,自己手头上只保留三五万兵马么?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终都是朱家的子孙做统领,恐怕日后这‘靖难之役’就要时不时的打上一场,皇帝轮流做了。为什么?谁叫那王爷手里有百万大军,你皇帝手里只有三五万兵马呢?
  不管从哪里来说,对于如今的情况来说,大明朝迁都北平城都是最好的选择。皇帝手中的大军可以直接威吓东北的女真,也可以防御北方的元蒙。粮草兵马就地征集,若是要对北方用兵,那是方便得很了。如果还是把都城放在应天府,朱棣是绝对不会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马的,那万一元蒙再次南侵,这北平城是万万抵挡不住的。
  北平城抵挡不住了,就要应天府发兵支援。可是从应天府调集兵马、粮草赶去北方,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后,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定那元蒙大军早就把北方给屠戮一空,抢了个干净,兴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上分赃准备过年了。
  所以大臣们心里晓事的人都清楚,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铁了心了要迁都的。大明朝只能有一个地方拥军百万,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应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那就必须把都城往北方挪,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解缙这些文臣的头目,用什么传统道理之类的说法来阻拦朱棣,那是没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实际的军事上的利益。而解缙他们所看重的,仅仅是那虚无飘渺的传统啊、威严啊这等事情。
  奈何天下百姓,还真的就和解缙他们一样,看重这些玩意。只要朱棣迁都,百姓们还真的会疑神疑鬼的,这天下很太平啊,你皇帝迁都干什么呢?莫非要有什么大变了不成?这样人心惶惶之下,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朱棣如果在朝堂上都无法说服这些文臣的话,如何能让天下百姓放心呢?偏偏这些文臣的话,又最得百姓们信赖啊!百姓们就喜欢听夫子说书,这是没奈何的。
  吕风咳嗽了一声,出班奏到:“陛下,迁都一事事关重大,若是迁都,则百官衙门也要迁徙,百官眷属更是要迁往北方。无数公文、档案、典薄,乃至库银、作坊等等,怕不是要迁走百万人马?此事慢慢商议则可,毋庸动气……解缙大学士年纪大了,陛下还让他在地上跪了两个时辰说话,怕是他老人家担当不起了。嘿嘿,迁都一事,慢慢的商议,慢慢的商议啊。等商量得十几二十年的,怕是大家的意见也就统一了罢?”
  朱棣眼神一闪,心里会意。没错,这反对迁都,就是解缙你们这几个老家伙带头。得,朕说不过你们,朕也就不和你们争论,过得几年,等你们老死了,我看还有谁敢反对朕的决定。当朕不清楚了,那些武将,也是不愿意迁都的,毕竟南方风流繁华,没人愿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嘿,不过武将们是不敢说自己不愿意迁都的,朕就当作不知道。
  反正公开反对迁都的,就是你们这群老不死的文官头目,朕和你们慢慢的磨,磨死了你们,这事情也就太平了。不过呢,莫非还真的要和你们磨上十几二十年不成?这么长的时间,要虚耗了多少粮草,北方又要遭受多少损失啊?还有辽东那万里平原,要是不早日拿在手中,可就便宜了那群只会挖人参的高丽蛮子了。
  朱棣缓缓点头,沉声到:“诸位卿家请起,这事,我们慢慢计议罢!”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了。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又看了吕风一眼,心里很是不舒服:“朕居然还要从这小子以前献上的计谋中,才能想出对付这些臣子的办法,唉……早知今日,靖难之役后,就要少杀几个文士了。要是那时候留下数百有才名的文人,解缙他们几个老家伙敢和朕罗嗦,就先抄了他们满门。”
第383章
所谓祥瑞(下)
  解缙他们听得朱棣不再坚持一定要迁都了,立刻山呼万岁,奉承朱棣的确是圣明之主。可是等到他们想要爬起来的时候,这可就麻烦大了。跪了两个时辰,他们嘴巴里面说得快活,倒也没有注意到自己大腿、小腿全部都麻木了,刚要起身,就一骨碌的翻倒在了地上。大明朝的规矩就这点不好,臣子们奏请事情,都要跪在地上才行。
  吕风阴笑,故意装作没看到解缙他们就翻在自己身边呢,自顾自的起身站回了武将的班列。然后他才回头,大惊小怪的说到:“哎呀,诸位大学士,你们怎么,怎么……”
  朱棣暗笑,眯着眼睛发狠到:“好啊,这主意也不错,日后朕就和你们天天吵,你们就天天跪着罢。哪天吵得朕心烦了,就让你们跪着吵上三天三夜,迟早磨死你们这群老家伙。”当然了,这话是绝对不能说出来的,他温和的说到:“哦,诸位卿家怎地这般模样?吕总管,派几个人送他们回府休息罢……唔,诸位卿家不要这样看着朕,朕是不会在诸位卿家走后,还讨论迁都一事的。”
  解缙死死的咬着牙齿,在几个太监的搀扶下在大殿里走了几步,顺了顺血脉后,这才硬挺着说到:“陛下,无妨,臣,臣支撑得住。这早朝议事,臣怎么能先走呢?这不是为臣的应该做的事情!唔,陛下还有什么事情,还请说出来,由臣等商议则可。”
  朱棣可有可无的点点头,寻思到:“好,是你们自己要受累,可和朕没有半点关系。”当下他笑吟吟的看着解缙他们,点头称赞到:“解卿家果然是国之栋梁,忧心天下呀。唔,朕也就长话短说罢。马和,你先说说罢。”
  马和从朱棣身后转了出来,微微躬身后说到:“回禀陛下,臣奉命督造宝船,已然有了结果。年前臣和吕大人率领水师东渡扶桑,测试了一番水师宝船的威力,果然是天下无人可当。开春后,就这两月之间,又有十八艘大小宝船下水,已然达到了陛下要求的数字。如今我朝水师,一次可以运载万五千名水师战士,数千军马,无数火炮。横扫大洋,并不是难事。”
  满朝大臣们看着朱棣,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却看到朱棣站了起来,扫了文武大臣们一眼,沉声说到:“朕数年前就命令马和督造宝船,以做为我朝水师下西洋之用……自古以来,我中原号称天地中心,万国朝奉。如今我大明国力日盛,正是向天下万国显露我天朝天威之时。我水师长剑所向,蛮夷俯首,这是何等的威风啊?”
  解缙第一个出班,花团锦簇一般,把这大明水师下西洋的意义说得天花乱坠。文武大臣们也是满口称善,同时舞蹈山呼,叩拜了下去,谄词如潮。人都好面子,偌大的水师下西洋,更是极有面子之事。文武大臣们已经想到了一个个浑身战栗的外国使节,规规矩矩的跪拜在大明的朝堂之前的宏伟景象了,这可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啊!如果有敢不来的,那就灭了他的国家就是了。
  文臣们是一串串的逢迎之词连串说出,而武将们则是不断的寻思着,看看自己的亲朋好友之中是否有善于水战者,以求能牟取这个下西洋的统帅之职。就算不能做主帅,能够做一员随行的大将也不错啊。这等勾当,必当是流芳百世,美名千古的事体,不在里面参合一手,岂不是辜负了堂堂男子汉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了么?
  却听得朱棣笑呵呵的说到:“马和督造水师有功,尤其近年来一直是他训练水师,对于海上事务,满朝文武没人能及得上他。朕今日就特命马和为大明水军都督,择日统领水师南下,直渡西洋。”
  不等文武大臣们反应过来,朱棣又用很凝重的语气说到:“另外,朕深知海上风险,飓风暴雨,各种不测实在是危害极大。所以朕恭请水元子仙长作为此次下西洋之护法国师,以阻海上风暴,不知水仙长可愿意否?”
  水元子猛的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包大揽的说到:“皇帝小子你就放心吧,到了海上,那就是到了爷爷我家里了。哈哈,只要不碰到四海龙神那档次的人物,要说起操纵风雨海浪,爷爷我说第二,就连仙界、神界也只有一个人敢说第一的。哈哈哈!放心,放心,只要爷爷我在水师舰队中,那万万不能出错的。”他笑得牙齿都快跳开来了,他高兴啊,下西洋,又有好玩的了。唔,很就没有到处跑过了呢!
  朱棣大笑,朝着水元子拱手到:“那一切就有劳前辈了。”他心里大定,有了水元子这等玄功高深,深不可测的人物在舰队中,怕是能让大明水师全军覆没的,起码在海上是不可能有了罢?尤其更妙的,是让这个无法无天的老家伙赶快出京,否则整个大明朝的体面都让他给败坏光了。这水元子啊,朱棣就感觉他是一个夜壶,实在是太臭了,偏偏还离不开他,所以只能放远点才好。
  文武大臣们看着满脸正气的马和,又看看满是嬉皮笑脸没有个正经的水元子,不由得在心里好笑:“这两人碰到了一起,看看这水师能闹出多少笑话来吧。哈哈,哈哈!”
  正在这般想的时候,朱棣突然看向了吕风,沉声说到:“朕深知,大洋之上,除了飓风海啸,还有那无数的海盗蟊贼。朕虽然派遣的是大明最精锐的水师,但是那海盗之中,尽有武功好手,尤其他们精善在海上的征战,普通士卒,万万不是他们的对手……有虑于此,朕想派遣一得力大将,率领数千高手,随舰队出征,不知哪位卿家自愿请缨啊?”
  几个武将面有喜色,就要出班奏请,可是朱棣立刻补充到:“诸位卿家可注意了,朕要的是武学上的高手,可不是战阵上的高手啊。要说战阵么,马和马卿家,可也是当世少有的猛将呢。”
  吕风心里清楚,这事情来了。当下他缓步出班,恭敬的跪在地上奏到:“陛下,微臣吕风,愿率领锦衣卫诸多好手,陪同马和马大人出征。”
  看到吕风出面了,那些武将立刻就收回了自己的脚步。开什么玩笑呢?第一个,他们深知自己打不过吕风。第二个么,他们也知道自己得罪不起吕风。不过他们也奇怪:“这下西洋是一件很辛苦的勾当,虽然能有一些虚名流传,更能捞点外快,得点蛮夷国王的供奉,但是也比不过你锦衣卫大统领在京城的锦衣玉食,威风无边啊?你吕风是什么身份,怎么自愿的去担当这等辛苦勾当?”
  解缙等几个文臣却是猛然一怔,互相看了看,明智的闭上了嘴巴。他们心里清楚,什么事情需要动用锦衣卫呢?什么事情需要动用锦衣卫的大统领,这位天下人公认的,朱棣麾下最凶残的猎犬呢?除了那个生死不知的人,还能有谁?
  茹太素等几个心里清楚的人物互相看看,寻思到:“好罢,陛下是不杀那人万万不放心的了。中原找不到了,就派军攻打南疆,去南疆找。估计着如今在南疆也没有发现,干脆就派水师出海,去海外寻找了。果然是穷搜天下,也要找出那人来杀了!”不过很多臣子心里更有一份心思:“罢了,这吕家的魔王走了,怕是京城里这一段日子就好过多了罢?”
  却看到朱棣满脸欢喜,连声说到:“吕卿家愿意为朕分忧,朕心大慰啊。”当下又给吕风加封了一个华而不实的爵位,赐下了良田多少多少,骏马若干若干,金银如此如此……赏赐完毕后,朱棣这才笑着说到:“吕卿家此番陪同马和出海,一定要小心行事,万万要小心呀!”这话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把那朱允玟给放过了,一定要小心的找他出来,把他给砍了啊。”
  吕风微笑着跪拜到:“臣尊旨……陛下,臣另有重要事情奏上。”
  朱棣笑嘻嘻的说到:“准奏。”
  吕风眯着眼睛,眼里闪过了一道寒光,阴声说到:“臣此番出海,乃是作为马和马大人的副翼,护我大明水师安全的。可是臣身据重位,掌管锦衣卫监察天下之职,若臣离开太久,怕是陛下耳目闭塞,诚为不美。所以臣近日里苦思解决之道,终于有了主意……臣属下军师徐青,韬略高明,可为锦衣卫副统领。周处、吕安、蔺轼三人,对陛下忠心耿耿,更兼武艺高深,可堪重用。”
  当下吕风把自己想出来的,当自己不在京城的时候,锦衣卫应当如何行事,应该向谁负责等等,说了个清清楚楚。朱棣听得吕风的言语,顿时心里也清楚,吕风是害怕自己一旦出海,也许就要耗费年许、两年的时间,所以先把人事变动的权力都给分化好,省得有人去阴占了他的权位啊。如果锦衣卫的大权,都是他的心腹掌握,再得到了皇帝的令谕,那就万无一失了。
  当下朱棣满口应诺了吕风的提议,为了表示自己对出海一事的重视,表示自己对吕风的宠信,表示对锦衣卫的赞赏,他干脆又给徐青等锦衣卫如今的头目加封了二品、三品直到四品将军的称号。这手笔可就大了,吕风出海还没有见到成效呢,这锦衣卫已经开始全面的升官发财了。按照锦衣卫头目中如今拥有将军称号的人数,要是锦衣卫按照军制扩军,立刻就是一支拥兵十万的大军。
  吕风心满意足的退回了班列,朝着满朝文武笑了笑,点了点头,蕴意深远啊。他的意思是说:“看,就算我吕风不在京城了,这锦衣卫还是我说了算,你们还是得给我小心者,得给我夹着尾巴做人啊。千万不要相互勾结,想要谋算我锦衣卫。”
  吕风耳朵边传来了水元子不解的问话:“小子,你怎么会答应这皇帝出海呢?你就不怕,你一出海,立刻有人博取了皇帝的欢心,取代了你的位置么?诶,那朱僖小子身边的小李子,不是奉旨弄了个东厂出来么?你就不怕么?”
  眯着眼睛笑着,吕风没有回答水元子的话。谁能取代自己的位置呢?锦衣卫内,几乎都是自己的徒子徒孙,百官衙门,也有自己的忠心弟子潜伏呢,想要取代自己,那是万万不可能有人做到的。留在京城,也不过是和如今一样,受皇帝宠信而已。可是如果自己能够趁着出海的时候,立下几件功劳,例如斩杀了朱允玟之类,那等自己回到了京城,自然地位会更加提高啊。
  更何况,吕风想到了自己很多次冥思的时候,所看到的那种种异象。这脚下的大地,真的是一个圆球不成?骨子里面,吕风还是一个修道之人,他对于自然奥秘的追求,这种热忱也是极其强烈的。出海,去见识更多的东西,也许是提高自己修为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道?道就是这个自然!只有跻身于自然之间,才能最终领悟大道。吕风可不认为自己成天在京城里阴谋陷害他人,能够让自己的道境的修为提升多少。如今黄龙门、冥龙会,军队、锦衣卫之中,他的势力稳若泰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更大的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实力变得更强一些,再强一些呢?
  而且,西洋之上,会有多少的珍奇宝物?若是自己能把那些宝物都搜罗在手中,就算对自己的用处不大了,对自己的门人还是有好处的。吕风可不想再和上次一样,为了几颗奠基的灵丹,弄得自己愁白了头发。这次有水元子随行,自己正好去西洋列岛上大肆搜刮,就算出手抢夺又怎么样?先把那边的宝贝搜刮光了再说罢!
  朱棣又说了些什么,吕风都没有用心去听了,想必就是一些大家齐心协力,让大明朝如何如何的废话罢!倒是朱棣最后让自己留下的话,吕风听了个真切。要自己留下?干什么呢?难道朱棣不知道自己要有很多的首尾事情处理么?
  文武百官散去了,直到所有的官员都出了皇宫,这才和声说到:“马和、吕风,这次你们下西洋……除了朕交代的,寻访那人的事情放在首位外,宣扬我大明的天威,也是重任一件。不过,除此之外,你们……”朱棣有点不好开口的样子,但是迟疑了好一阵子,他才有点赧然的说到:“如果能在西洋碰到一些珍禽异兽,不妨多多的带了回来。”
  吕风、马和、水元子都呆了一下,这皇帝说什么呢?他怎么对珍禽异兽产生兴趣了?
  却听得朱棣解释到:“朕本有心,请水仙长去抓捕几匹真正的仙禽回来。但是朕寻思着,朕身为帝王,修习天道,已经是逆天之事,如今每日里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擅越,哪里还能做出这等事情来?想那天界的仙禽,都是有主之物,就算水仙长能捉来,怕是也大干天嫉,不是什么好事。”顿了顿,朱棣摊开双手说到:“但是,此事却又必须有珍禽异兽相助,才方便行事啊。”
  他眯着眼睛笑道:“那些臣子,总是以天下气运来劝说朕,说迁都一事,万万不可。那,朕就以上天的旨意来驳斥他等。若你们能带一些中原见所未见的珍禽异兽回来,朕就宣扬它们是上天赐下的祥瑞,上天有旨让朕迁都哩。如此以来,朕还怕压服不了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呢?满朝文武,谁又还敢和朕罗嗦?”
  吕风、马和对视一眼,偷偷的挑了个大拇指,这皇帝,高明!当下两人没口子的说到:“陛下圣明,臣等敢不尊旨?”
  水元子懒洋洋的靠在了椅子上,胡乱的扯着自己的一缕长发到:“唉呀呀,皇帝啊,你要祥瑞是不是?很容易嘛!爷爷我舍出命来,去天上抓一个仙官下来,让他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宣读上天的旨意,让你迁都就是了,怕甚么?怕甚么呢?”
  朱棣咳嗽了一声,看都懒得看水元子一眼。你是法力无边,不怕上天的惩罚,可是朱棣害怕啊。越是修炼道法到了精深处,朱棣就越是察觉天威难测呢!要是他修炼道法之前,说不定还真的同意水元子这般胡作非为了。
  也不敢再提这个话题,只要吕风和马和记住就是了,要是说多了,这水元子真的兴起,没来由的又跑去天界骚扰一番,说不定仙人震怒,拿他朱棣出气,那就真的是飞来横祸了。当下他偏转话题到:“朕要迁都,这也是为国为民之事。奈何满朝文武,除了两位卿家,怕是没有人会支持朕的举措了罢?唉,南地风流,北地苦寒,若非朕是这个皇帝,也是不愿意去北方的。”
  他仰面看着天,沉声说到:“不过,为了天下气运,为了黎民百姓,朕是一定要迁都的。哼,他们倒是想留在应天府风流快活,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要是让这些大臣们在南方待久了,怕是根子都要烂掉了罢?……秦淮风月,嘿嘿,秦淮风月……”
  吕风和马和不敢多说,看到朱棣也没有什么要交代的了,吕风磕头行礼之后,拉着水元子出了宫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