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官途(精校)第17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8/2365

  张扬道:“说吧!”吃人家的嘴软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吃了贺庆桩的大公鸡,张大官人也不好意思对他疾言厉色了。
  贺庆桩道:“公安局抓了俺们村不少人,虽然这些人贪财有错,可是俺们毕竟都是乡下人,没什么见识,觉着俺村地里的东西就是俺们自己的,还望张书记对他们能够网开一面。”
  张扬道:“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件事,会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为衡量标准,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当然,也会考虑到你们村的实际情况。”
  记者对这类新闻无疑是敏感的,这场暴雨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新闻的嗅觉,还是有不少的记者闻讯来到了这边,采访关于墓葬被抢的情况。
  张大官人避无可避,被几名记者堵住了,张扬想了想还是决定正面回答他们几个问题。
  有记者问:“张书记,您能对今天墓葬被抢的骚乱事件发表一些看法吗?”
  张扬冷冷看了那名记者一眼:“你是哪个单位的?谁给今天的时间定性为骚乱事件?是你吗?”
  那记者被张大官人咄咄逼人的目光吓得不敢继续追问,的确他的发问有些不善。
  张扬道:“今天当着这么多的媒体记者,我必须要说一件事,我相信我们的媒体都是善良的媒体,公正的媒体,对社会抱有公德心,你们对于新闻的报道会尊重事实,尊重良心,我对大家关心的事情做几点声明,第一,土山古墓保存完好,虽然墓室的入口遭到了一些破坏,但是并没有人进入古墓内部,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二,今天没有发生任何的骚乱事件,我承认,的确有人想趁机争抢文物,但是我们的公安武警战士及时到来,制止了他们的这种行为。第三在今天少数民众的纠纷过程中,并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伤亡,我希望大家尊重事实,不要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而捏造报道,在舆论上误导公众,谢谢!”
  又有记者问道:“张书记,我听说平海第一座保税区即将落户滨海,这件事不知是不是真的?”
  张扬微笑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接到上头的正式通知,你说的这件事我也很期望,我也希望是事实,只要是对滨海有好处的事情,我都持双手欢迎。”目前正式通知没有下达,张扬当然不能在公众面前承认这件事。
  有记者问道:“张书记,这次的暴雨是北港从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请问滨海的受灾情况如何?有没有关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具体数字?”
  张扬道:“暴雨虽然很大,但是我们滨海的领导团队在暴雨面前表现出了卓越的应对能力,以许县长为首的干部第一时间深入抗涝第一线,指挥这场对抗自然灾害的战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暴雨造成更大的灾难,到目前为止,我们滨海全境范围内并没有关于任何人员伤亡的报道。至于财产的损失还在统计之中,我相信这次的灾害不会对滨海良好的经济形势造成任何的影响。”
  土山发现古墓这种事情在目前的北港是不会引起太大反响的,一场暴雨让北港这座城市现了原形,内涝严重,城区多处受淹,进出城区的立交桥全都灌满了水,还差点发生有人溺毙的事情。
  市里的领导全都出去第一线指挥抗洪排涝,中午的时候雨停了,一直到下午五点钟,市委领导才陆陆续续的返回,市委书记项诚顾不上休息就把这些常委叫到会议室开会。常委们从项诚阴沉的脸色都猜到项书记的心情不好,大家落座之后,没有人主动说话。
  项诚道:“去年市里专门拨了一笔款子,改造主城区排水系统,没整治之前,北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内涝,整治之后反而出了毛病,我想问一问,这钱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啊?谁能告诉我?”项诚气得敲起了桌子。
  市委副书记蒋洪刚开口道:“项书记,这件事还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去年市里虽然拨款对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可是只是用于疏通和维护,这次的暴雨突如其来,不到一天的时间内,降水量就达到100毫米,这在北港建国以来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组织部长孟启智也跟着发言道:“是啊,项书记,我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暴雨,天空跟瓢泼似的,咱们北港靠海,排水系统比起其他城市还算得上先进的,正是因为短时间内降雨量太大,我们的排水系统来不及将降水全部排入到大海里,才造成了这场内涝。”
  项诚道:“我们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面前,不但暴露了北港的排水系统存在缺陷,也反映出我们的干部队伍在这种突然到来的自然灾害面前缺乏准备,缺乏应对的手段,所以才造成了城市的混乱。我希望这件事过去之后,大家都要进行深刻的反省。”
  蒋洪刚觉着有些奇怪,今天的事情虽然造成了北港城区的混乱,但是,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总体来说,城市的损失不算太大,而且在灾情发生之后,所有的干部都及时冲上了第一线,在他看来,大家的应对措施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很多人也都是从昨晚一直忙活到现在,觉都没有好好睡过,项诚非但不提出表扬,反而把所有人都批评了一通,这对干部队伍的士气是有不良影响的,蒋洪刚道:“项书记,根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今晚可能还会有大到暴雨。”
  项诚道:“那就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我不管你们采取什么办法,我不管大家付出多少的努力,一定要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说到这里他感觉到有些不舒服,捂着腹部,脸色有些发黄。
  所有常委都看出有些不对,有人起身忙着要去给项诚叫医生。
  项诚摆了摆手道:“不用,老毛病了,胃溃疡,我中午还没吃饭呢。”一句话凸显出这位市委书记品格的高尚,项诚是在告诉所有人,为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他可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
  会议进行到这里,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蒋洪刚没有马上走,他看着项诚吃了胃药,然后道:“项书记,感觉好点了吗?”
  项诚点了点头道:“舒服多了,我这胃都是喝酒喝出毛病来了。”
  蒋洪刚深有同感道:“身体要紧,项书记不能整天忙于工作,也要注意锻炼身体啊!”他心里可不这么想,项诚这个人对养生还是很看重的,在喝酒方面一直都控制的很好,这和他的位置有关,身为北港一把手,至少在北港这一亩三分地上,没有人敢硬灌他喝酒。
  项诚喝了口热茶,感觉胃部的疼痛缓解了许多,他掏出手帕,擦去额头的虚汗。
  蒋洪刚从项诚动作的细节中判断出,项诚的健康情况的确有些问题。据说人的身体状态不好,会影响到情绪,项诚的心情明显不好,蒋洪刚忽然想起了前往东江至今未回的市长宫还山,也因此而想起了一件即将发生在北港的大事,国务院已经特批在滨海成立保税区,难道真正让项诚感到不爽的是这件事?蒋洪刚在心中默默猜度着。
  项诚对蒋洪刚表示出的关心还是有些感激地,蒋洪刚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对自己一味奉承,在北港常委之中,蒋洪刚算是很特别的一个,他从不和项诚唱对台戏,也不会和项诚走得太近,换而言之,项诚对他并不是特别了解,他知道蒋洪刚也有些背景,比如他和省驻京办主任郭瑞阳的同学关系,又如他的岳父曾经是云安省前宣传部长,项诚认为蒋洪刚藏得很深,这种人很难向别人摊开心扉,比起蒋洪刚,他更喜欢的是宫还山,更愿意宫还山成为自己的接班人,这件事早已不是秘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诚对蒋洪刚更加抱有戒心,他当然清楚蒋洪刚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官场中的每个人都是有野心的,自己的天平偏向宫还山,蒋洪刚自然会因此而抱怨自己,甚至会仇恨自己,虽然他表面上一直都做得很好。即使项诚明显的偏重于宫还山,即使所有人都看好宫还山,连宫还山自己也以项诚的接班人自居,但是蒋洪刚的心态依然保持的很好,过去什么样子,现在依然是什么样子,他没有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待项诚仍然是不卑不亢。
  项诚对蒋洪刚如此表现得评价就是沉稳,他绝不相信蒋洪刚会主动放弃,他认为蒋洪刚仍然在默默努力着,自己一天没退,宫还山一天没有正式接班,蒋洪刚心中的希望就仍然还在。
  公平的来说,宫还山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如蒋洪刚老到,但是项诚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延续自己政治思路的人,他需要的绝不是一个一上台后很可能就会否定自己的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可以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延续多年,而今的政坛之中,拥有项诚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项诚道:“洪刚,我没事了,忙你的去吧!”
  蒋洪刚微笑道:“项书记,食堂那边已经准备饭了,我刚巧也没吃,要不咱们一起过去吃点儿?您要是觉着不方便,我让人回头给您送过来。”
  项诚听他这么说当然不好推辞了,他笑道:“我又不是不能动,走,去吃饭。”
  机关食堂的厨师对项诚这位市委书记的胃口摸得很清楚,项书记胃不好的时候喜欢吃面条。
  蒋洪刚也跟项诚一样吃起了面条,项诚吃饭的时候方才想起已经下班了,他向蒋洪刚道:“你不回家去看看?”
  蒋洪刚道:“家里没事,这场暴雨对北港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气象台说今晚还有暴雨,我这心里也不踏实。”
  项诚叹了口气道:“今天在会上,我发了一通无名火,其实大家也都很辛苦,我知道,可是我看到这次的内涝,心里还是存不住火,当时情绪没控制住,对不起大家了。”
  蒋洪刚道:“项书记,北港淹成这个样子,您身为书记,心里着急也是难免的,这不正体现出,您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自己的心上嘛。”蒋洪刚恰到好处的奉承了项诚一句。
  项诚的心情却没有因为他的奉承而见好,吃了几口面条,感觉心事重重,再也吃不下去了,他抽出桌上的纸巾擦了擦嘴道:“这次我可能对大家苛刻了一些,洪刚啊,你通知大家,除了值班人员之外,都回去吧,保持通讯工具畅通就行,我看这老天爷对咱们北港不会这么残酷……”他的话没说完,窗外就是一道闪电划过,随即又响起几声炸雷。
  项诚的脸色非常的凝重,他站起身慢慢走向窗前,推开窗户,外面很闷没有风,这让项诚感觉到有些压抑。
  蒋洪刚来到他的身边,也看了看窗外,其实他们都担心还会下雨,现在的北港已经承受不住另一场暴雨的侵袭了。蒋洪刚道:“项书记,您回家休息吧,今晚我留在这里。”
  项诚看了蒋洪刚一眼,他有些疲惫的点了点头:“洪刚,这边就拜托给你了,我今天真的有些撑不住了,老了!”
  蒋洪刚望着项诚的背影,反复咀嚼着项诚的最后一句话,项诚话后是不是还藏着什么潜台词?他和项诚之间始终都不是一路,项诚心中的理想接班人是宫还山,绝不是自己,蒋洪刚抬起头,望着黑漆漆没有一颗星的夜空,不知为何,他的心中居然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期待,他希望此时的北港能够再来一场倾盆大雨,希望这场大雨能够冲刷出这座城市的原形,洗去这座城市的所有伪装。
  蒋洪刚走在市委大院内,呼吸着雨后潮湿的空气,现在的他还不是这里的主人,将来也未必是,蒋洪刚忽然想到,如果这座城市真的不会属于我,那么我又需要为她做什么?
  虽然蒋洪刚的心里期望下雨,但事实让他的期望落空,事实也再次证明气象台的不靠谱。天气预报如是说,今天晚上到明天上午,大到暴雨,午后渐止。下午阴,局部地区小到中雨。
  既然没下雨自然谈不上什么午后渐止,更为讽刺的是,下午非但不是阴天,反而是一个大晴天,整个北港市范围内全都是晴天,包括各个辖县,没有一个地方下雨。
  连市委书记项诚也忍不住骂起气象台是扯淡,搞得他一夜都没睡好,搞得全城戒备。可到最后,雨点子都没有见到一个。
  宫还山就在这种众志成城,上下齐心对抗五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的氛围中回到了北港,身为北港市长,他本应该出现在抗洪排涝的第一线,可是当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北港的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和他走的时候没什么不同,应该说还是有些不同,城市好像洗刷的更干净了,天空更蓝了,不过街道上充满了臭泥的味道。
  宫还山回来之后首先去了市委书记项诚的办公室。
  宫还山虽然满肚子的话想说,可是他首先还是要对北港的灾情表示关注。
  项诚道:“还好,没出什么大问题,为了防洪排涝,这两天大家都很辛苦。”
  宫还山马上检讨自己道:“项书记,真是惭愧,在大家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身在东江,不能为项书记分忧解难。”
  项诚道:“没什么好惭愧的,你去东江也是为了公事,谁也不知道这场雨偏偏在你走的时候下。”
  宫还山道:“项书记辛苦了!”
  项诚道:“还好吧!”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低声道:“这次去东江都有什么收获啊?”
  宫还山心说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他叹了口气道:“项书记,我是满怀希望的去了东江,结果碰了个鼻青脸肿好不尴尬。”
  项诚喔了一声,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真不知道他是开心还是生气?
  宫还山道:“宋书记已经明确告诉我了,国务院特批在平海成立保税区,省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保税区落户在滨海。”
  项诚道:“滨海也是北港的一部分啊。”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很不是滋味,他相信宫还山也不好受,不过宫还山已经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了,而项诚还在掩饰。
  宫还山知道项诚心里肯定不爽,但是他在自己的面前还要装出大局观十足,作为北港市长,其实宫还山也应该表现出大度,可是他此次的东江之行实在是被憋得够呛,原本抱着去竞争保税区的事情过去,却没有想到闹了个笑话,保税区从一开始就是张扬筹划出来的,而省委书记宋怀明在这件事上顶他的态度很明确。
  宫还山尴尬在一无所知,身为北港市长,他竟然对发生在自己辖县的事情毫不知情,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成了一个大笑话,他叹了口气道:“项书记,张扬这个人欺上瞒下,申请保税区是好事儿,他能够争取到也是他的本事,可他不该一点风声都不透露,我们身为他的上级领导,对这件事毫不知情,我还巴巴地跑到宋书记面前去争取,这让别人怎么看?让领导怎么看?领导会以为我们的领导能力不行,和下属缺乏沟通,别人会认为我们之间有矛盾,过去我一直都认为张扬只是年轻,可现在看来,这个人的思想很有问题,他缺少大局观,好大喜功,眼中只盯着政绩,局限在滨海,而忘记了他是北港的一份子,滨海是北港的一部分。”宫还山愤愤然道。
  项诚笑了笑,他的笑容带着些许的无奈,虽然他能够理解宫还山的心情,他自己的心里也不比宫还山好过,可是这件事已经成为事实,对于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他们无力改变,保税区落户滨海,终究还是在北港的地面上,滨海得到发展,以后经济收入提高,也会计算在北港的一部分。项诚道:“对张扬这种年轻人,还是放开一些,给他的自由度更大一些。”项诚说出这句话是无奈地,一开始时,他一样想将张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可后来才发现,抓的越紧,反抗就越凶,以张扬的能力,自己很难将他掌握在手中,既然如此还不如给他更多一些自由度。
  宫还山道:“项书记,您对他太宽容了,我担心上行下效,以后别的干部都跟他学,那么对我们以后开展工作不利。”
  项诚道:“保税区确定落户滨海,意义非常重大,因此而带来的长期利益是不可估量的,滨海必将成为北港发展最快的一环,同样,滨海的发展也会带动北港的发展。”
  宫还山道:“保税区可能会为滨海撤县改市奠定基础,滨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岚山?”
  项诚没说话,心中却已经明白,滨海撤县改市已经成为定局,张扬来到滨海之后,正在朝着他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着,自己控制不了他,给他更大的自由空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程润生教授也听说了滨海发现土山汉墓的事情,他专门从京城打来了电话,过几天会来滨海实地看看。
  张扬在文物保护方面一直都很重视,特地把县文物局局长赵子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了解情况。
  赵子文将这两天汉墓的维护情况简略地向张扬做了一个汇报,他笑道:“墓道很深,根据我们之前对汉墓结构的了解,应该有三道门,大雨只是把第一道门给冲开了,老百姓冲进去的也是这道门,里面的殉葬品和文物相对较少,经过这两天的思想动员工作,当天参与哄抢文物的百姓大都将手头的东西上缴,现在我们已经将墓室的入口进行加固,公安机关也派人专门值守,不过我们县里的挖掘水平有限,正在联系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总局,这周专家就会到来,至于墓室是不是进行考古挖掘还是等专家来到后,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说。”
  张扬点了点头道:“你们文物局的同志辛苦了。”
  赵子文道:“我们不辛苦,考察文物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滨海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重大的考古发现,如果土山真的是一个大墓葬,规模一定不会小。”
  张扬微笑道:“挖掘考古要放在其次,保护要放在第一位,如果不具备考古条件,宁愿将这座汉墓保护起来,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原因而损坏这些历史遗产。”
  赵子文道:“张书记您说到我心里去了。”
  此时傅长征打电话进来,却是有记者想要采访他。
  张扬道:“我不是说过了吗?最近不接受记者采访。”
  傅长征道:“张书记,您不知道自己又上报纸头条了?”
  张扬微微一怔:“什么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8/2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