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1355

  这一次是对李和的产业的一个汇总,他已经拥有了很多的优势。地大集团、金鹿集团、远大集团,包括其他乱七八糟的产业,如果整合起来,将是一个总资产900亿美金,年利润为16亿美金,拥有13万员工的超大型托拉斯。
  它的资产负债表极佳,它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各个方面:从皮鞋到汽车,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的很多产业,李和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他名下怎么会有造纸公司,怎么会有装修公司,甚至还有打火机厂子,添加剂厂、扑克厂、养殖场。
  “怎么会有13万名员工?”这才是李和最大的不解,难道他旗下的房产公司的工人都算上了?可也没有13万啊!他问的很小声,让人听见了挺丢人的。
  郭冬云笑着道,“这只是控股产业的员工,你是不是忘记我们与政府国企建立的合资厂了?光一家扬洲机械厂就是一个万人大厂了。如果我们再把不控股的投资产业算进去,员工还会更多。”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忍不住窃窃私语了,随着麦肯锡的人梳理的越详细,在场的人看李和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
  这将是怎么样一个巨无霸企业!
  而掌控这个巨无霸的人才刚刚30岁!
  要不是有保密协议的约束,他们就要出门大喊,新的世界首富诞生了!
  特别是麦肯锡的人都不肯相信,他们接受的项目会是一个全球第一大的公司,而且还诞生在中国!
  这简直是一个国际玩笑了!
  哪怕这些资料都是他们亲手整理的!
  其他的先不说,当他们看到托管在高盛、莱茵的dell、IBM、苹果这些500强的股票托管凭证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立马就崩溃了,必须是承认这一事实了!
  当然,这是一家很大,但是跟强壮都不沾边的企业联合体,什么乱七八糟的企业都有,他们相信眼前这个男人,一定是个投资狂人,不论企业好坏,反正捡到篮子都是菜。
  而且更令他们不敢相信的是,这家联合体的人力资源结构,也是相当的草率,许多高层居然是小学文化、初中文化!
  天知道他们的内心有多崩溃!
  终于他们开口提到了这家大杂烩的企业的弊病,这次轮到一位高挑金发碧眼的女孩子陈述,“如同很多企业的通病,不管是金鹿集团、远大集团内部拥有太多的管理层级,这是一个草率而又庞大的官僚机构,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从生产的工程到董事长的办公室之间隔了13个层级。光一个金鹿集团有130多名管理人员拥有副总裁或者副总裁以上的头衔。”
  “我的错。”李和喃喃自语,他曾经让于德华放手经营,不必事必躬亲,请专业的人士来操盘。可是他没想到,于德华会请这么多的经理人,而且都是堆砌在一起。
  当他听到金鹿集团有76个业务部门的时候,更是一阵叹息。可也是理解的,毕竟金鹿是靠出口起家的,从纺织鞋帽类到搪瓷缸能日用品都有,基本是一类产品一个部门。
  接下来他又听到了对远大集团的分析,远大集团在一年内居然出台了70多项企业内部制度!这些都是为了防堵制度漏洞而定的制度。
  李和终于觉得还是企业的制度有问题。
  也许这就是历史规律吧,钱穆老先生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于是,有些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越容易失去效率。
第0470章
演讲
  李和这边在开会,于德华却不时的敲门进来,因为现在来参会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国资局的主任,有航天航空部的副部长,有中科院的领导,有冶金工业部的总经理,有石油总公司的书记,铁路工程总公司的总工程师,不下二百多家的公司负责人。
  他们都是新加入的合作方,李和苏联之行的成果,都是超大型的国有企业。
  于德华看李和的眼神更加不一样了,他一直自誉为交游广阔,许多国企老总,政府负责人都是认识的,可是也没法让这么多大佬一起来拜访的本事!
  如果他之前对李和的钦佩是八成,现在已经是实成十了!老大出马就是不一样!他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跟李和的巨大差距!
  “赶紧出去招待下,我会尽快过去。”李和催促于德华赶紧走,然后对麦肯锡的人道,“再给你们五分钟时间,捡重点的说。”
  “李先生,目前你名下控股的子公司已经有152家,这其中不包括像香港中基路桥这样的5家上市公司、非直接控股的238家二级子公司,以及与中国国企合作的像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一样的不具有控股权的79家合资公司、45家民营合资企业。这是一个严峻的管理问题,如果按照通常情况,我们会首先想到调整组织机构,实际上一般组织机构调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能解决问题,管理就变得太简单了。臃肿的组织机构会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反应能力下降。但是组织机构精简过度会导致许多管理职能难以履行。”
  “我们认为,你名下的企业只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始终无法更上一层楼。阻塞脉络的阻塞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我们希望你的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是市场上的第一名或者第二名,假如做不到,就必须‘整顿、出售、或者关闭’,然后大量兼并、收购、重组全球优质的业务。”
  麦肯锡的人依然说的滔滔不绝。
  李和的眉头越皱越深,至于出售或者关闭,这些话他也就听听,比如付霞的家具厂肯定不是全球第一,连中国第一都算不上,难道也要关闭?
  这个他不能认同。
  当然,关于并购的思路,是契合他心思的,他一心学通用的韦尔奇,郭家学、孙宏斌这些人,做个‘并购狂魔’。
  “我要你们的完整报告,大概要多长时间?”李和没有时间再继续在这里听下去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这个小会议室待了四十多分钟。李爱军、付霞他们会着急成什么样子先不说,何况还有其他单位的领导呢。
  天知道,这帮人从哪里得了消息,今天一窝蜂似得聚在了这里!
  “大概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麦肯锡的一个带队的董事,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复。
  “行,我等你们。”李和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他站起身,对林正夫等人道,“几位,你们先在这里休息,如果不着急,大家可以一起吃个便饭。”
  吴市场笑着道,“郭经理可是给我们布置了任务的,我们先走,下次一定有机会。”
  他握着李和的手都有点激动,他今天终于见证了一个奇迹,他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会出现一个人物和这样的一个企业!
  吴淑屏拉开了会议室的门,李和把他们都送了出去。
  “李老师,就这里吧,你可是日理万机。”到了电梯口,厉股份拦住了李和继续送,再次握紧手道,“再见。”
  “招待不周,招待不周。”李和直到电梯门合上,才停止挥手。
  旁边的另一部电梯门打开了,于德华出来道,“快点吧,我招架不住了!”
  来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而且级别都是只高不低,boss都是最后才出现的。
  李和赶紧进了电梯,上了12楼的大厅会议室。
  刚出电梯,就听见有人喊,“李董事长来了。”
  “李先生,来了。”
  “李老板。”还有人在走廊跟李和握手打招呼。
  李和只能握手笑着应付,因为一个都不认识。
  不过许多人不以为意,还是不断提醒,“我们在莫斯科酒店认识的。”
  “在布拉格我们一起合作拆分了布拉格纺织厂。”
  “我在基辅和你一起并购的乌克兰达尔齐农机厂!”
  “你好,你好。”李和脸上的肌肉就没松弛过,笑容是不能落下的。经过不断的提醒,他对这些人算是有了一点记忆。
  “你也来了?”李和朝仰勇握手,又叹了口气。
  仰勇说,“你放心吧,我们目前已经消化了阿罗汽车的全部技术!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按照计划展开,新车下线要比原计划提早半年!”
  阿罗汽车是罗马尼亚惟一一家生产吉普车的工厂,自从被李和收购并入仰勇的宝马汽车厂以后,全部的生产线、技术资料和大部分的工人都被运到了萧山。
  宝马简直是如虎添翼,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李和没时间跟他多聊,在没进会议室之前,朝里面张望了一下。
  于德华道,“放心吧,袁部长说知道你性子,他们就只带了内部机关报的两个记者。”
  他更了解李和,什么事都要躲着藏着掖着。
  “行。”
  李和大踏步的走进了会议室。
  原本吵闹的会议室,安静了下来。
  突然全体起立,爆发出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如破竹,如响鼓,如惊雷。
  李和吓得没敢迈出下一步,见是大家鼓掌,松了一口气,向大家挥挥手,大声说道,“谢谢你们,谢谢。”
  这句话,再次点燃了大家鼓掌的激情,如雷的掌声,几乎将会议室挤爆。
  在坐的这些人,要么是在苏联找李和借过钱的,要么是一起合资的,有民营,有国企,要么是一直跟李和混的,是受李和恩惠的。
  “欢迎,欢迎。”李和一上主席台,不待袁明等人迎过来,就三步并作两步的过去了。
  袁明笑着道,“今天你是主角,请!”
  “你请,你请。”李和一看演讲台有点发蒙,他可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啊!他根本就没搞明白今天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快点吧,大家可都是等了很长时间的,就等你讲话了。”财政部的王一乾部长也来了。
  “那我不客气了。”李和推脱不过了。
  他调整呼吸,醉醺醺,轻飘飘地踏着掌声站上了演讲台,居高临下的看着底下坐着的三四百号人,有点紧张。不过他还是自我安慰,大不了把他们当做学生,把会议室当做阶梯教室,做老师的还能怕讲课?
  他清了清嗓子,咳咳了几声,话筒震荡,音响清晰的回声在会议室环绕。
  会场彻底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谢谢大家的光临,谢谢大家的厚爱。”李和终于说出了第一句。
  掌声雷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1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