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宗师第6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0/1061


只见传单其上文章,作者署名为马晋,并后面带着“老饕”二字,这是马晋打算日后用来写美食杂谈的新笔名,这次用本尊露个脸,之后的文章都以老饕署名。
没办法,身为朝廷官员,马晋多有不便,以笔名示人掩人耳目,虽然完全就是脱裤子放屁,但有时候,穿着裤子总比光着腚好看些。
………
这次的传单,开头是一段短文。
“《中庸》有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其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又有俗语云,民以食为天。
晋少幼爱食,曾创鼎香楼之数百菜式,色、香、味、形均是精美,广受食客好评,今在《杂志》立美食杂谈一刊,每刊评点京中特色酒楼餐馆,推荐优良菜式,论诉食单菜谱。
诠说食论,阐释食道,愿与诸道同好共勉。”
除了这百余字的介绍外,马晋又把鼎香楼的菜单给挂上去了,恬不知耻的号称马家菜,也算给自己美食评论家的资格正名,亦也是给鼎香楼打个广告。
好在马晋还不是太不要脸,没有把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在菜单最后,写了一句携徒包宝,共同研制。
………
连续两份传单,把京城的百姓搞懵了的同时,也越发对《杂志》好奇起来,琢磨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是有小说又是有菜谱的。
于是,不少人对七月初一这天,开始甚为期待………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七月初一,不见不散===
不论百姓怎么想,《杂志》的宣传还在继续。
一日后,六月二十六,新华又发了一章传单,同二十四日的美食杂谈不同,传单上的宣传重点,又变了。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
同之前一样,开篇把韩愈那篇《医说》给放上了,没什么特殊的意思,显示医道逼格,顺便引起下文。
《师说》之后,就是详细宣传《杂志》的板块“医论”。
传单上说,这个板块日后每刊会登上一篇和医药有关的文章,或医学常识、或药膳养生,或阐述药性、或分辨药材、或警告药食忌讳、或教授一些方便实用的小偏方………
种类不一,林林总总,大致的方向是普及医学,用以便民。
所登文的作者,几乎都是京中或大乾各地的名医圣手,另聘“医仙”诸葛逸为该板块的名誉主编,并不定时亲自发文。
七月初一,就由诸葛神医,在《杂志》简论骨伤,即教授大家如何保养自己的骨骼经脉。
在传单最后,还附赠了一个四君子汤的秘方汤歌,此汤补益之剂,算个小福利。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同时这也会成为“医论”板块的一个小特色,即每篇文章后都会附一个类似的小方子,当然,马晋也不是那种做事丝毫不求回报的性子,他打算在方子的最后,悄悄添上一句。
其上药材,在京城同仁堂各大药铺均有销售………
………
《杂志》的医论板块,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并未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响,只是对《杂志》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花样,报以更大的期待。
但在很多和医有关的人们眼中,“医论”的出世,仿佛骇世惊雷一般,拨开云雾见天日。
要知道,在大乾当医者郎中,并不是什么好职业,虽然赚的不少,但社会地位远不如后世那么高。
医者虽不算贱役,但要和富商官员相比,哪怕是普通的读书人都比他们舒服的多。
就是他们其中混的最好的太医,看着风光,其实就是皇家的仆人,或者好听点叫私人医生,差事干的好自然没事,稍微出点差错就砍头抄家的罪名。
医者,苦啊!
………
诸葛老头为什么想写出一本医家著作,除了能流传医史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借此增加自己名望,整合医道力量,护全自己的同时,看看是否能够提高一些医者的地位。
别看诸葛老头如今名满天下,医术无双,但压服众医不等于折服。
说到底,老头医术高,受大家尊敬这是正常的,但老头医术再高,于整个大乾医道无关,因为其并未对医道有过什么贡献,尊敬可以,但臣服从此其号令却做不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0/10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