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乔安第30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3/3776


斐真本土传来的消息表明,当局对殖民地暴民种种目无法纪的行径已经忍无可忍,内阁首相诺斯爵士、殖民大臣以及议会的相关委员会正在谋划向新大陆增派驻军,并将授权驻军指挥官采用“必要的手段”镇压抗税暴民!
此时的约顿海姆,就好比一口密封的蒸锅,锅中沸水生成蒸汽无处排放,继续增压就有可能爆炸。
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是暂缓施行《殖民地印花税法案》,避免继续刺激约顿海姆人敏感的神经。
然而大洋对岸的斐真政府,却还陶醉在“日不落帝国”的虚荣当中,非但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反而秉承一贯的傲慢态度,采取高压政策对付殖民地的抗税运动,授权温斯洛普总督从“河口要塞”调遣一支千人部队,浩浩荡荡进驻新阿瓦隆城,用意不言自明。
斐真驻军的到来,好比往炉膛里添了一把干柴,炉灶上那口本来就不堪重压的密封蒸锅,就此开启了“爆炸”倒计时。
1626年新年刚过,两桩大新闻相继传遍瓦雷斯世界。
1626年1月1日,远东王子罗兰·寇拉斯在首都寇拉斯堡登基加冕,与此同时,“远东王庭”各个加盟邦集体宣布并入寇拉斯王国。
这场宣告“寇拉斯帝国”正式诞生的加冕典礼,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那位创造了一个新帝国并且引领新时代的年轻君主,则被海内外无数崇拜者们满怀敬意的尊称为“罗兰大帝”。
旧世界的人们为“寇拉斯帝国”的强势崛起感到欢欣鼓舞或者惶惶不安,而在大洋对岸的新大陆,约顿海姆的抗税运动也在年后步入高潮。
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新阿瓦隆,总督罗尔斯·温斯洛普伯爵与殖民地议会的斗争,已经激化到势不两立的程度。
温斯洛普家族祖孙三代,统治约顿海姆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任何对自由怀有一丝美好憧憬的约顿海姆人都无法继续忍受独裁专横的“温斯洛普王朝”。
新年刚过,新阿瓦隆议会就公然造起了总督大人的反,公开向斐真国王乔治三世提交请愿书,主要提出三项诉求:
其一,废除“印花税”;
其二,撤离城内驻军;
最后,罢免罗尔斯·温斯洛普,改为任命一位更得民心的总督。
……
温斯洛普伯爵立刻做出反击,亲自带领卫队闯进议会大楼,公开宣布解散新阿瓦隆议会,全城进入戒严状态。
罗尔斯·温斯洛普专横霸道的行为,无疑坐实了议会对他的指控,斐真内阁首相威廉·诺斯勋爵却认为一位雷厉风行的铁腕总督对于维持殖民地的秩序是必要的,反而在国王面前替这位老朋友说了不少好话,尽力维护他的威权。
斐真议会也裁定温斯洛普伯爵解散被暴徒裹挟的新阿瓦隆议会不失为明智之举,还进一步授权温斯洛普伯爵可以在他认为恰当的时候,动用驻军镇压抗税暴民。
消息传回新大陆,引起约顿海姆人极大愤慨,诺斯勋爵沦为众口谴责的“奸臣”,斐真议会也成了人们眼中的“万魔殿”,世间一切罪恶的源头。
很快就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斐真议会上下两院,没有任何一位出身于新大陆、代表殖民者利益的议员,当然不会在意殖民地居民的死活。
反之,既然斐真议会不允许殖民地派出代表担任议员,那么约顿海姆人民就没理由承认这个不公正的议会,更没有义务服从斐真议会制定的法案。
这篇政论文章迅速传遍约顿海姆各地,米德加德和亚尔夫海姆的各大报刊也争相转载,作者的观点被总结成一句话,“无代表不纳税”,成为殖民地抗税运动当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宣言!
新阿瓦隆的议会大楼已经被温斯洛普总督亲手锁上大门,贴上封条,还部署了一支卫队持枪巡逻,杀气腾腾。
但是被他驱散的议员们并未就此屈服,转入城外一座庄园,继续开会,领导抗税运动。
在约瑟夫·亚当斯的主持下,议会和民众将斗争矛头转向暴政的帮凶——军队。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亚当斯和其他议会领袖们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在传单和小册子上,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不把斐真驻军赶出新阿瓦隆誓不罢休。
此类文章好比“指挥棒”,“自由之子”们很快就把传单上的口号当成“行动纲领”,把城里那些穿军装的家伙当成猎物,逐步展开试探性的袭击。
从最初的借酒撒疯,吐痰辱骂,再到背地里扔雪球、丢石块,城里斐真官兵受到的骚扰越来越频繁,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升级。
为免激化矛盾,新阿瓦隆驻军司令康华利将军明令禁止手下官兵以暴制暴,哪怕被暴徒当面羞辱也不得做出还击,只能强压怒火,忍气吞声。
===第75章
新阿瓦隆“大屠杀”===
事实上,这些从斐真本土来到约顿海姆服役的年轻士兵大多出身贫寒,除了当兵别无出路,否则谁又愿意远离气候温暖湿润的故乡,跑到干燥寒冷的约顿海姆来挨冻遭罪,还要遭当地人的白眼,受这份闲气。
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过的日子,可不像他们的军装制服那么光鲜气派,微薄的薪水还不够养家糊口。
很多士兵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周末休假就脱下军装,跑到码头上兼职装卸工。
这些士兵索要的薪水,比当地码头工人的平均工资更低,干活又卖力,因此很受雇主欢迎。理所当然的,也引起了当地码头工人的怨恨,把这些当兵的视为抢走自己工作的祸害。
码头恰恰是“自由之子协会”的势力范围,而搬运工则大多是协会的成员,现在除了“无代表不纳税”和“不自由毋宁死”等崇高却略显空泛的政治口号,“自由之子”们的切身利益也受到威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采取报复行动。
1626年1月13日,火炉上的那口蒸锅,终于迎来砰然炸裂的时刻。
这天傍晚,一个叫休斯·怀特的斐真士兵结束一下午的装卸工作,脱下工装,换回军服,离开码头货栈,去海关大楼接替另一位年轻官兵的岗位。
两个装卸工打扮的男人,一直在暗中盯着怀特,尾随他来到海关大楼门外,找茬辱骂这位正在站岗的斐真士兵。
怀特年轻气盛,忍无可忍之下试图赶走这两个无赖,结果引来对方粗暴地推搡,进而演变成拳打脚踢的殴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3/377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