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乔安第29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6/3776


乔安可没有忘记自己的“监护人”职责,好说歹说,总算是把贪玩的卡斯蒂斯小姐带回家。
4月10日上午,当乔安和瑞贝卡终于回到莱顿港,却惊讶的发现就在他们离开的短短一个月里,莱顿城乃至整个亚尔夫海姆殖民地已然风云突变,正在爆发一场空前猛烈的政治风波!
这场风波的根源,还要从今年2月亚珊帝国当局正式宣布东征平叛说起。
1625年2月12日,帝国大军在恩格尔司令的统率下进驻“奥列维要塞”,正式对远东寇拉斯政府发动平叛作战。
发动这场战争之前,亚珊帝国推行三年的“改革运动”事实上已经失败,并且酿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纸币改革”演变成一场投机狂潮,最终导致帝国金钞全盘崩溃,一度沦为废纸。
“土地改革”导致境内中小地主纷纷破产,其后又遭遇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大量失地农民流离失所,频繁爆发起义。
身处内外交困的窘境,帝国财政早已不堪重负,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尚且捉襟见肘,谈何筹措军费发动远征?
1625年春,为了扭转财政困境,筹措东征军费,帝国内阁出台一部法案,试图向新大陆殖民地加征土地税。
克洛德首相及其阁僚,从未亲自踏上过新大陆,对殖民地的了解完全基于总督提供的报告和信件。
来自米德加德殖民地总督尼克尔斯爵士的公,通篇写满诉苦与求援。
自从去年春天发生“河谷镇血案”以来,米德加德的原住民与殖民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阿萨族各部落组成一个所谓的“解放者联盟”,拿起武器反抗殖民扩张,频繁袭击维穆尔河谷的殖民定居点,今天烧个村落,明天劫掠牧场,不少殖民家庭在冲突中惨遭灭门,就连头皮也被凶手割了去,当做战利品炫耀。
米德加德殖民政府当然不能容忍原住民日益猖獗的暴力袭击,在军方和议会的压力下,尼克尔斯总督不得不授权拉瓦尔男爵派遣驻军四面出击,向原住民发起血腥报复。
殖民者与原住民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明面上殖民地一方占据优势,但这并不是军事上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原住民居住区爆发了烈性天花,死于传染病的原住民远多于死于战争。
即便得益于天花病毒“助攻”,殖民地军方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一年下来伤亡的官兵数以千计,单单发放抚恤金就是一大笔财政支出!
===第98章
抗税运动===
在米德加德地区,殖民者们一度寄以厚望的“西进运动”,如今也被愈演愈烈的种族仇杀延阻下来。
很多在西部购置了大片土地的庄园主和开发商,这一年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产业被战火蹂躏,地价一跌再跌,眼瞅着就要投机失败,血本无归,急得坐立不安,频频游说在政府和议会中有影响力的朋友,对尼克尔斯总督施加压力,要求对原住民采取更严厉的打击措施。
尼克尔斯总督被逼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向母国政府求援,希望帝国当局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协助米德加德军方清剿阿萨族匪徒。
就在三年前,西格蒙特元帅曾经率领帝国骑士团渡海来到新大陆,联合米德加德驻军和民兵击退南下入侵的斐真人。
然而米德加德人指望帝国当局再次派遣军援,纯属一厢情愿。
首先,米德加德殖民地如今面对的敌人不再是斐真正规军,而是阿萨族原住民。
自从1622年那场战争结束后,帝国当局就以皇帝陛下的名义发布敕令,认同尼克尔斯总督与阿萨族部落签订的划界协议,禁止殖民者向维穆尔河以西扩张。
如今米德加德之所以重燃战火,根源就在于殖民者公然违抗皇帝陛下的敕令,撕毁与原住民达成的协议,跨界殖民拓荒。
尼克尔斯总督为了支持殖民西进扩张而向帝国政府寻求军事援助,其实就等于自打耳光。
他可以不顾颜面,帝国内阁和皇帝陛下却不能把1622年敕令当成擦屁股的手纸,出兵给米德加德殖民者撑腰、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名不正言不顺。
除了名义上行不通,帝国政府在事实上也无力支援海外殖民地的扩张。
远征远东的那支部队,已经抽空亚珊帝国的兵力和财力,实在没有余力跨越重洋,开辟另一处战场。
身为一位政坛老将,尼克尔斯爵士何尝不知自己的求援无济于事?
其实他根本就不指望来自母国的援助,在公中哭穷,只是表明一个姿态,暗示米德加德殖民地自顾不暇,实在是榨不出油水,帝国政府无法援助米德加德就算了,可不要指望从米德加德捞好处!
事实证明,尼克尔斯总督这种“想要开窗、先嚷嚷拆屋顶”的“破窗策略”的确很有效。
克洛德首相及其阁僚,一整年来不断的收到尼克尔斯总督的抱怨和哭穷,觉得他治下的殖民地已经惨成这样,索性放弃在米德加德殖民地摊派军费,把目光转向南方的亚尔夫海姆。
相比米德加德,亚尔夫海姆殖民地的境况的确是要好的多。
首先从地理环境上来讲,气候温和的亚尔夫海姆显然比寒冷干燥的米德加德更适合发展种植业。
北方的庄园主,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真要说起万亩良田,家大业大,那还是得看咱们南方的奴隶主老爷。
亚尔夫海姆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殖民者与阿萨族原住民的关系比较友善,偶尔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比起北方那种动不动就搞“种族灭绝式大屠杀”的对抗就显得不足挂齿了。
亚尔夫海姆人占了200多万平方里物产丰饶的风水宝地,再加上升平日久,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当地上至种植园主,下至自耕农和乡镇工匠阶层,生活普遍比较宽裕。
既然亚尔夫海姆人口袋里颇有两个闲钱,帝国内阁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忠诚的海外臣民,是时候为母国收复失地的光荣事业添砖加瓦了,于是发布了一项法令,试图向拥有100亩以上土地的亚尔夫海姆家庭,征收每亩1个银杜加的土地税。
如果这项法令能够推行下去,那么仅1625年一年,帝国政府就能从亚尔夫海姆殖民地获得不少于1000万金杜加的税入,极大缓解财政压力。
克洛德首相及其阁僚们认为,这笔税金并不算重,事实上,帝国本土居民需要缴纳的地租,远比这区区每亩1个银币的土地税沉重得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6/377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