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公子第9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9/1696


李承乾在旁插嘴道:“父皇看了便知。”
说着,一个宦官便抱了一个瓷瓶来。
李世民微微抬头,远远观去,这一看,也不禁为之动容了。
显然这瓷器和宫中的瓷器确实是有些不同的,远远看去,这瓷器竟如羊脂玉一般,色泽格外的好。
李世民眼眸微微一张,诧异道:“这不是玉瓶吗?”
远远看去,确实像玉,这瓷瓶,表面上竟是没有丝毫的杂质,至少对于现今这个时代的瓷器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李世民一步步上前,这瓷瓶已越来越近了,可是哪怕是近看,也几乎看不到丝毫的瑕疵,且这釉面格外的夺目,巧夺天工一般。
“这是精工打制的吧?”李世民颔首,而后看着陈正泰道:“你倒是有心了。”
这样的瓷瓶,实为上等之上等了,即便宫中御用,和它也是天差地别。
不过李世民也并没有太吃惊,毕竟他是皇帝嘛,皇帝所用的御物,本就是最好的。
对于李世民的话,陈正泰却是微笑摇头道:“陛下,这乃是寻常烧制的。像这样的瓷器,儿臣这里还有很多。”
李世民一愣,忍不住道:“寻常烧制的?这是……”
“儿臣去年的时候,就在江南西道的新平县昌南镇发现了大量的瓷土,你说巧不巧,这瓷土的产地附近,恰好还有码头,当然,这也就罢了,于是儿臣便开了一个窑口,让人在那里试制陶瓷,谁曾想到……这话说出来,儿臣自己都不相信啊。”
陈正泰一脸夸张,李世民却只急着想知道后话,于是瞪着他道:“捡重要的说。”
陈正泰便微笑着继续道:“哪里晓得,自那昌南镇所烧制的瓷器,居然巧夺天工,后来通过匠人们儿臣才知道,原来那里的瓷土,品质极高,当地人称其为高岭土……”
其实陈正泰忘了说,这昌南镇,其实就是后世的景德镇,而高岭土,几乎是景德镇瓷土的代名词,以至于在后世,为了将高岭土和寻常的瓷土进行区分,特意将这本是地名的瓷土,冠以高岭之名。
在后世,高岭土几乎是顶级瓷器的代名词。
陈正泰继续道:“能制出这样的瓷器,不只是因为瓷土的品质高的可怕,儿臣还发现,那儿的水,烧制出来的瓷器,也几乎没有任何的杂质,于是……儿臣便在昌南镇兴建窑口,培育了一批匠人,这几日,恰好第一批量产的瓷器送来了长安,儿臣心想,有好东西,自当立即送给陛下才好,因而……便忙送过来了。”
陈正泰对很多事,都只是一笔带过,其实对于水质,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昌南镇的水,简直就是天然为制造瓷器所生一般。寻常的水,一定会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而在天下任何地方,若是有人烧水,这烧出来的水在水壶底部一定会残余水垢。
可这昌南镇得水源,厉害之处就在于,哪怕你拿一个铁壶,从那里取水,烧个十年,这水壶的底部,也是干干净净,绝无水垢。
而矿物质这玩意,可能对人体也有好处,毕竟微量的矿物质,便是矿泉水嘛。
可偏偏,这含有矿物的水,对于烧纸陶瓷而言,简直就是灾难,瓷器想要做到无暇,就必须保证纯度,而大量的矿物掺杂在高岭土里做成坯胎,等烧制出来,便满是瑕疵了。
这一点,即便是宫中的御用陶瓷,也不能免俗。
===第三百九十七章:娄师德凯旋===
昌南镇那地方,简直就是制瓷最得天独厚之地。
此后,这地方被改为景德镇,因而繁华,自古以来,天下的瓷器,大多出于此,以至于无数无良的商家,哪怕瓷器产自于其他地方,也需将这些瓷器送至景德镇,冒充这是景德镇出产。
再加上此地有码头,连接昌江,昌江乃是鄱阳湖水系的一条支流,自这昌江码头,可直接行船进入鄱阳湖,而后进入长江,长江与运河相连,通过江南数不清的水系,可将一船船的瓷器,送至大江南北。
此时,李世民的手摩挲在这瓷瓶上,不禁啧啧称赞:“这瓷器果然如玉脂一般,真是罕见,这当真是寻常烧制的?不费其他工本?”
“自然,所用的窑和匠人,都是寻常的匠人。”陈正泰老老实实道:“而且某种程度而言,那里的瓷土品质极高,坯胎弄起来也容易,儿臣早将这昌南镇的土地,和太子殿下一道,统统收购下来了,打算在那里建大小数十个窑口,为天下供应瓷器。”
李世民听罢,眉一挑,忍不住道:“这样说来,能生大利?”
一旁的李承乾傻乐。
陈正泰咳嗽一声道:“钱不钱的,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大规模的产瓷?
且是如此美轮美奂的瓷器,一方面可以供应百姓所需,除此之外?
那里只怕需要数不清的人力?
现在许多地方开始推广新粮?
尤其是土豆,将来粮产势必倍增,如此一来?
这天下将会结余出大量的劳力。陛下?
劳力若是没有出入,便会成为流民,若是无法安置?
则是天大的问题。招募大量人制瓷?
这些瓷器?
需无数人力去运输?
水运的增强?
又需许多人维护。除此之外?
朝廷可以借此征取大量的税赋,将来……等海运起来,还可将这些瓷器,直接用海船运送出海,现在朔方那里?
也在尽力的打通西域?
所为的?
就是重建当初的丝绸之路。太子殿下得知此事?
欣然愿意和儿臣合作,为的也就是如此。”
李世民心里则说,还不是为了钱吗?
只是这陈正泰说的天花乱坠?
却又不知到底能生多少利,倘若不打折扣,倒是真正的一本万利了。
除此之外,这个家伙居然只和太子合作,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还不如直接来寻朕呢?
李世民不禁生出几分郁闷,瞥了一眼兴高采烈的李承乾,目光深处,竟带着几分嫌弃。
不过……李世民还是颔首点头了,一脸赞许的样子:“如此甚好,只是海运?”
陈正泰便又继续道:“这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的特产,特产若是能互通有无,便可兴百利,有了利益,则百业兴旺。只是……当今天下,最难的恰恰的不是生产货物,而在于,如何将这些货物运输出去。这也是为何,朔方要建木轨,木轨修建之后,我大唐可以借此控制草原的原因。用利益驱使军民百姓深入大漠中去,使他们在大漠中开枝散叶,再用利益与胡人捆绑,若是不服,则征讨之,可若是顺从,便可将其容纳进朔方的贸易体系之中,唯有如此,统治才可长久。倘若只单凭朝廷源源不断的花费无数钱粮,将数不清的将士送入大漠,固然我大唐将士俱为精锐敢战之士,可一旦朝廷的钱粮不足时,朝廷就便会失去对大漠的控制,使这草原之中,诞生如匈奴、突厥这般的强权。”
李世民似乎对这一点,颇为认同,不断颔首:“嗯,朕现在也已知道了木轨的好处。”
陈正泰继续道:“只是陛下……这世上真正廉价的,乃是海运,将我中国的宝货运至海外,可谓是一本万利啊!大唐经略海路,一旦成功,那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天下归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9/16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