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公子第6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1696


当然,也未必没有赞成的人,魏征为首的一批大臣,也表示了支持,认为这是寒门进身的道路,未尝不可尝试。
此后,一则则关于科举考试的章程开始昭示天下,科举舞弊将视为形同谋反罪论处,各州县官员,也确定了权责。
为了推进这项科举的工作,朝廷派出了大量的御史,开始巡视四方。
李世民连续举行了七天的朝会,第一天的时候,有上百人出班反对,李世民当殿责骂这些反对的大臣,并且将为首的人流放岭南。
第二日,反对的人就少了,只是旁敲侧击,表达了一些牢骚。
李世民又精神奕奕的当殿责骂了足足三个时辰,口若悬河。
到了第三日、第四日……
那些反对冒出头来的,纷纷被人弹劾,查出他们的过失,有的直接被罢官处置,有的则直接下狱治罪了。
直到了第七日,百官纷纷表示,科举有益于国家,实乃善政,此大唐与前朝之别也。
大家纷纷举例了历朝历代兴亡的得失,无不赞颂陛下的圣明,有此科举作为国策,大唐将兴。
群臣表示了欢欣鼓舞,当然……李世民觉得有几个家伙,虽也唱赞歌,却有阴阳怪气之嫌,于是又当殿大骂。
陈正泰也跟着大队,连续参加了七次朝会,七次啊,耳朵里尽都是恩师痛责大臣的话,从三皇五帝一直骂到了隋炀帝,上下三千年,举出无数事例,然后还要从别人的家族起源开始骂起,你杨氏当初不就是汉高祖击项羽,跑去分了项羽尸首才得了大功,被封了候的吗?什么诗书传家,若无当初这个立下了分尸战功的祖先,何来你们今日。你们王家……
陈正泰有点怀疑人生了,恩师充沛的体力,是这连续七场朝会的物质保证,似乎凡事他一旦铁了心,便决计不会容人质疑了,谁敢质疑,不但撕破了脸皮,当殿羞辱,还要想方设法寻找罪过,罢黜下狱。
果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从前温和的面貌都是骗人的,一旦触及到了根本的利益,恩师不会介意再来一次玄武门。
世俗的道德,根本不是评价帝王的标准。
陈正泰下了朝后,还是觉得自己的耳朵嗡嗡嗡的响着,恩师的那些厉声斥责似乎还在耳中缭绕,他也只好苦笑以对,这真的很刚哪,他也只能一个服字。
其实他倒是希望将科举的内容变成课本的内容的。
不过显然,哪怕李世民,也未必能真心实意的完全认同课本中的那一套。
上千年的积习,岂是说改就改。
能增加一些通识的题,就已算是很给脸了。
陈正泰回了二皮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教师们招揽来。
显然……朝廷改弦更张,学堂要生存,就不得不变了。
古人们表面上说话都很好听,其实和后世没有什么分别,虽然大道理,大家都能讲,可实际上大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就如现在求神拜佛很流行一般,可若是那些和尚和道人们说一句求神拜佛只是净化心灵,不能给你求子,不能保佑你发财,你就试试看,保准这天下的寺庙和道观的香火统统绝迹。
可见做任何事,都不能用爱发电。
那玩意是愚弄人的。
学堂想要发扬光大,就必须就实际出发,确保学子们获得足够的功名。
现如今科举的策略虽已出来,可应试的教育,毕竟还处于空白阶段,习惯了依靠举荐的世家子弟们,显然对于应试还一窍不通。
哈哈,这就是陈正泰的强项了,毕竟他是这个世上,唯一经历过残酷的应试教育的人。
因而,这些作为教师的,就率先要开始受培训一番,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如何做题,如何针对考题作文章,如何划重点,四书之中,哪一些肯定可能要考,如何背诵,如何反复的练习。
这些统统都是学问。
显然,陈正泰的这一套,很多人是不理解的,李义府就觉得不以为然,忍不住道:“恩师,这样能成吗?若只背诵,和反复写文章……”
“住口。”陈正泰其实早就想到一旦这样安排,势必引来很多人的不解,他可不觉得自己有给每一个产生疑问的人解释一遍的时间,有些事行不行,还是先做出了效果才是最直观的。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打断他道:“不许有任何的疑义,一切听我的布置就是了。”
这话很干脆,也很有霸王之气,李义府无语。
不过陈正泰怎么说,他也只能怎么办。
虽然心里有太多的疑问和觉得不合理的地方。
毕竟,他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从前学习的方法,不是如此,因而当陈正泰提出这些的时候,他是存着很大疑惑的。
可没办法,胳膊拗不过大腿啊。
陈正泰列出一个纲目来:“首先,是要做到四书的内容,完全能倒背如流。这一点必须做到,要反复的背诵和诵读,一字都不能错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16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