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将相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734


最终,有高达七成的墨者支持让少梁成为正义,变相地支持少梁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协助秦国讨伐魏国,以得到应得的利益。
这一日,钜子墨践在众墨者的围观下,在墨子的画像前,对墨家学说做了一番修改,继而支持少梁协助秦国讨伐魏国。
从这一日起,少梁之墨有区别于相夫氏、邓陵氏等其他各国的墨家派系,虽然依旧主张非攻、正义,但实际上已不抗拒用义战的方式对外用兵。
===第一百四十三章
合阳之战===
早在王廙回到少梁之前,驻军于合阳的韩军主将韩举便收到了新郑的命令。
他召集孔夜等将领,将新郑的命令告知他们:“齐、楚、宋、卫四国联军集结于睢县,欲在年后讨伐魏国,新郑命我等先撤回河东,静观后续。若韩魏联军将其击败,则继续留驻,否则便撤回国内。”
或有一将问道:“那这边的魏军怎么办?”
韩举冷哼道:“咱们撤咱们的,理他们做什么?”
不得不说,由于先前被公孙衍强迫驻军合阳,韩举心中亦是火大得很,只是不敢发作,谁曾想魏国在攻陷赵国邯郸后还没得意几日,却又遭到了齐、楚、宋、卫四国的讨伐,可惜公孙衍此刻不在合阳,否则他定要好好嘲讽一番,一报当日之仇。
话说回来,虽然韩举口口声声表示不管驻军合阳的魏军死活,但在准备撤军之前,他还是找龙贾、穰疵二将,向二人知会了一声。
由于此次韩举撤军,乃是魏国基于恳请韩国重新发援军支援睢县的妥协,再加上龙贾、穰疵二人也远不如公孙衍那般强势,以至于当韩举解释了撤军的原因后,龙贾、穰疵二将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韩举撤兵。
待韩举离开后,穰疵皱着眉头对龙贾道:“韩举撤了,那咱们这么办?”
龙贾沉默不语。
事实上,他二人此时也接到了大梁的命令,但不同于新郑下令韩举撤回河东,大梁却要求穰疵与龙贾死守合阳,毕竟等到魏韩两国赴睢县击败了齐、楚、宋、卫四国,下一个进攻对象就是河西,大梁自然不允许龙贾与穰疵撤退。
问题是,韩举那五万韩军一撤,单他们七八万魏军确切地说六万魏军,毕竟魏军在先前的仓城之战中付出了近两万人的伤亡代价,而这剩下的六万魏军,挡得住秦国与少梁的联军么?
“要不咱们也撤吧?撤回蒲阪?”穰疵与龙贾商议道。
龙贾沉思了片刻,摇头说道:“你也知道,年前联军之所以能夺回合阳,皆因少梁并未在此驻军,被我等所趁,但这等侥幸可一不可再,倘若你我退走,叫秦梁联军夺回了合阳,介时少梁必定会在合阳驻军,日后我等再想反攻河西,那就愈发困难了,光是建造营寨,少梁奇兵就不会轻易叫咱们建成。”
“那死守?”穰疵犹豫道。
“先守吧。”
龙贾捋着胡须说道:“好歹你我还有六万军队,甚至其中还有两万魏武卒,即便秦梁军队来攻,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尽管仍有些迟疑,但穰疵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此事。
正月十六日,应李郃的要求,驻少梁韩使申春只身前来合阳的韩军营寨,见到了主将韩举。
一看到申春,韩举就猜到了几分,笑着问道:“是少梁派你来问我几时撤军河东?”
“将军明见。”申春笑着点头,毫无隐瞒的意思。
见此,韩举思忖了一下说道:“下月吧,下月初一。”
说罢,他又暗示申春道:“少梁能保证我军不被秦军伏击么?”
申春笑着说道:“将军放心,少梁早已就此事与秦国的嬴虔达成默契,志在全歼河西境内的魏军,并不会威胁我国的军队。有李大夫在,将军大可放心。”
“那就好。”韩举满意地点点头,随即笑着对申春道:“替我转告少梁,此次我驻军合阳,踏足少梁境内,实是受公孙衍所迫,情非得已”
申春点头道:“将军放心,少梁知道怎么回事。”
“那就好。”韩举再次点了点头。
随后二人又聊了几句,申春这才告别韩举,立刻前往新城,将韩举的决定告诉了李郃:“韩举将军已决定于二月初一撤军返回河东,希望李大夫能确保他军队的安全。另外,将军还委托我对此次韩军踏足少梁境内向少梁与李大夫表示歉意。”
“韩举将军言重了。”李郃笑着摆了摆手,随即又问道:“那魏军呢?”
申春压低声音回答道:“据韩举将军所言,龙贾、穰疵二人似乎受命要死守合阳。”
“哦。有劳申使,申使且先到城内的驿馆歇息,我去见嬴虔。”
“好。”
二人谈了片刻,李郃便派人将申春请到了城内的驿馆暂住,而他则找到了嬴虔,向嬴虔透露了韩举以及龙贾、穰疵双方的决定。
不同于李郃想要重创魏军却与韩军友好,其实嬴虔更倾向于令那十几万魏韩联军遭到重创,不过他也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与其拖着韩军不许其撤离,激怒韩举,还不如放他们离开,专心对付龙贾、穰疵二人的六万魏军。
于是略一思忖后,他便点头道:“好,你叫那申春回覆韩举,他麾下军队大可撤离,我绝不派人截击。”
次日,申春便带着李郃与嬴虔二人的答复回去见了韩举,顺道返回少梁,而李郃、嬴虔等人则开始商量围困那六万魏军的计策。
转眼到了二月初一,得到李郃与嬴虔肯定答复的韩举,率领五万韩军从合阳撤离,沿他们先前渡河至河西的原路返回河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7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