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航空第7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7/805


宋老的态度,也是其他人的态度,因为这三滴油,大家都再次地忙碌起来了。
从二战中期开始,很多飞机就放弃了木材,采用铝合金结构了,铝合金有好处,强度高,质量小,简直天生就是为航空而准备的,但是,铝合金也有劣势,比如说,铝合金的焊接就相当的困难。
所以,对战机来说,铝框和外面的蒙皮,不是焊接起来的,这样也不方便修理,它采用的是铆接的形式,不管飞机怎么发展,这种技术是永远存在的,不铆接,难道要靠胶接吗?
虽然是铆钉,也有区别,苏联的飞机,看起来就相当的粗犷,哪怕是苏27,外面的铆钉也是清晰可见,这是因为他们的是露头的铆钉,铆钉是外露的,而西方的战机呢,就相当的光滑了,甚至不仔细看,上了油漆之后,都看不到铆钉头了,这就是沉头铆钉,铆钉上去之后,和蒙皮是平的。
这样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同时也是为了降低飞行中的阻力,没错,就连铆钉也是会有阻力的。
歼十战机虽然使用了三姨夫发动机,但是,它的整个体系标准,是西方的,比如1553b数据总线,机体寿命等等,当年失败的和平典范工程,也是有其他的好处的,比如说,让中国的飞机设计师接触到了西方的工业体系标准,按照他们的来!
现在,技术人员开始拆蒙皮了,没有任何一个人说不同意,仅仅三滴油,那就算了?这当然不行,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种航空人追求的职业精神!
任何的一个疑点都不能放过,不管这个疑点有多小!
油是从蒙皮里面渗出来的,按说拆开蒙皮,就能找到是哪里泄漏的了吧?
但是,当拆开之后,所有人都皱起来了眉头,这里根本就没有液压管路,这里是电子设备的位置,这些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油不是从这里渗漏出来的,是从其他的位置流过来的,我建议,我们可以用一张纸贴在上面,找到油液的泄漏的痕迹!”一名工程师说道。
油液是顺着蒙皮漏过来的,现在这块蒙皮已经拆开了,那么,只要在蒙皮上铺一张白纸,看看油渍的痕迹,就能顺藤摸瓜了。
“没错,就这么干!”趁着油液还没有干,可以试试,找找到底从哪里泄漏出来的。
一夜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接着是第二天的白天,大家在继续寻找,不能盲目地拆卸,飞机现在的状态是最好的,盲目拆卸装备的话,可能会导致飞机出现意外的故障,一个小小的接头松动,都可能会酿成大错。
先分析,判断,有了十足的把握才能动手,就这样,白天又过去了,晚上接着找!
找不到漏油的地方,谁都睡不着,就这样,六天的时间过去了,六个黑夜过去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终于,眼睛通红的一名技术人员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是这里的问题!”
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且已经不漏了,但是现在,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大家的心中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到了,下一架飞机,这里的设计要改进一下,就可以防止出现这种状况了!
“好了,大家去睡觉吧。”宋老说道,几天来的连轴转,所有人都疲惫到了极点。
“不,我们要先把飞机装起来!”
虽然很疲惫了,但是拆下来的零件,必须要装回去,把飞机再次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才能放心地回去睡觉。
秦风也跟着在一起找了六天,当看到问题终于解决的时候,他不由得感叹了一句:“宋老,咱们对缺陷是零容忍,这架飞机,咱们已经把它做到了最好,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就咱们这种工作态度,飞机肯定是能万无一失地进行首飞的!
对咱们的飞机,我有充足的信心!
===第八百零一章
顶不住压力===
时间已经进入了1998年,随着试飞的工程的不断展开,首飞,就在眼前。
清晨,宋老沿着那条熟悉的小路,慢慢地向着会议室的方向走去,就在路过训练器材的场地的时候,看到了几名试飞员正在那里做着每天的例行训练。
一天不练,手生脚慢,作为一名试飞员,必须要不停地训练,让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最标准的状态,才能够迎接各种飞行中的挑战。
现在,正在不停地滚转的,就是秦风,秦风在这些年来,从未放松过对身体的训练,现在,完成了三组训练,他从上面下来,就看到了宋老。
“宋老,来试试?”秦风笑着问道。
宋老赶紧摇头,这个东西,我可受不了,在飞行器最初研制的年代里,工程师就是试飞员的,但是随着飞行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师的身体绝对是受不了飞机的过载的,必须要专门的试飞员才可以。
秦风用毛巾擦了擦汗,然后一路慢跑,跟着宋老,宋老一边走,一边望着远处的跑道,说道“沈阳那边的情况,你知道吗?”
“沈阳那边?知道一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他们应该就可以下线第一架国产化的歼十一战机吧?”
当初第一次购买苏27的经历,依旧是历历在目,费劲心思,终于把首批的24架苏27买回来了,当时因为资金不够,还是以货易货的方式,但是,第二批24架的购买,国家的腰包就已经鼓起来了,全部都用外汇的方式结算,这几年,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相当迅速的。
第二批购买完毕之后,国内就开始讨论引进技术生产的问题了,开始的时候,俄罗斯还不愿意,想要继续出售整机,但是国内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就是要购买生产线,自己生产。
在经过了一连串的谈判之后,俄罗斯终于同意了,签订了二百架的生产协议,虽然是在中国的生产线上生产,但是,他们还是要很多的材料的,照样可以赚取利润。
比如,最初的一批,那就是来件组装的方式,他们把零部件生产出来,交给中国,由国内自己组装,然后,逐步地过度,增高国产的零件的比例,最终达到完全的自主生产,但是呢,俄罗斯人还是留了一手。
就是发动机,不管怎么谈判,他们也绝对不会授权中国在国内自己生产三姨夫发动机。
以前引进苏联的各种战机,都是全套的,包括机体,也包括发动机,只有引进苏27的时候,打破了这个惯例,没有同步引进发动机。
这样,国内要生产,始终就得求助于俄罗斯方面,没有他们的发动机,己方的飞机就上不了天,而另一方面,国内的涡扇十发动机,在继续研发之中,所以,国内有替换的产品,就这样,发动机最终没有引进。
引进了协议之后,具体的生产,就交给了沈阳,一方面,沈阳离俄罗斯远东地区更近,从共青城生产的零部件,很容易运输过来,另一方面,就是国内的军机研发机构,成都已经在忙着歼十项目了,沈阳虽然口口声声说歼八就够用了,空军也是不放心的,就这样,将苏27的国产化任务,交给了沈阳,而国产化的苏27,被命名为了歼十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7/8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