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7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6/1950


在天子提倡四民皆士,尤其是重视医匠,改医匠为医士、医师之后,类似的称号已成习惯,现在不过是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也不算改易。
为了防止别人联想到军功爵,贾诩还将范围扩展到所有以技艺立身的人,比如农士、医士等。
方案拟定后,贾诩先和刘协商量。
刘协觉得可行。
这个方案其实和职称差不多,区别只在于没有涉及到退休待遇。军中校尉的俸禄是比二千石,正好卡在有退休待遇的标准以下。
这就给了朝廷恩赏的空间,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对将士来说,这样的制度解决的是在职的待遇问题,以及荣誉,有利于吸引真正的精锐留在军中,成为朝廷的常备兵。
刘协随即与贾诩商量,对常备的规模和驻地进行统一安排,彻底将军权从州郡剥离出来,由专业的将领负责。
常备兵不负责治安,只负责超出治安范畴的军事行动,所以规模不用太大,以营为单位,二千人以下。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朝廷下诏,调动周边的力量进行支援。
考虑到军事与民政的脱离甚至相背,边远地区的防务更重要,也更辛苦,所以在升迁制度上要有所倾斜。在边境担任过职务的优先提拔,比二千石以上的军职,只能从边军将领中选择,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
想靠着家族关系,在富庶地区混资历,最后位至公卿,这条路必须堵死。
将帅必出于行伍。
贾诩接受了诏书,随即与杨彪、周忠等人举行三公会议。
与此同时,杨彪也将选举制度的方案提了出来。
他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考试科目分两类:
一类是必考,比如经史和算学。不管你想考什么职位,这两门都必须考,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一类是选考,根据职位的不同具体选择。比如你想考铁官,治金学就是必考的。你想考医官,医学就是必考的,以确保选出来的官员都具备相应的技能。
刘协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心情大好。
一方面,他是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这看似科举,其实更接近考公,考试范围不局限于儒学,而是兼顾实学,与他的方针吻合。
另一方面,他是真没想到杨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务实的官员,也不缺乏有胆有识的老臣。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指出正确的方向,他们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选择。
实际上,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杨彪这样的就算是放在后世,一样是能臣、名臣,吊打一众因循守旧的官僚。
当然,杨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是否要统一考卷的问题。
是各郡自行拟题,还是由朝廷统一拟题,这个问题大有争论。有人说,既然是朝廷统一安排,那就应该统一拟题,以示公平。也有人说,各郡文教水平不一,统一拟题看似公平,其实对贫穷地区很不公平。
再说了,你统一拟题,难道考得好,就可以异地任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异地任职。
在此之前,不管是州郡还是县,都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即主政官员由朝廷统一调遣,比如州牧、刺史、郡国守相、县令长,
禁止本地人任职,以实现朝廷的意旨。而府中掾属则大部分由本地人出任,利用他们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以便推行具体的政务。
这么做的好处是朝廷和地方取得了平衡,但缺点也很明显,朝廷派来的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往往被当地人左右。在经学取士大行其道后,这种情况更是严重,主政官员只有虚名,实权尽归当地掾属,朝廷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有限控制。
如今朝廷弃虚务实,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善,却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地人才如果太多,没有足够的职位安排,是不是可以到人才不足的郡县任职?
毕竟郡县府寺的规模不会因为当地人口少就变小,职位数量还是差不多的。
可是如此一来,对当地人才是不是公平?如果统一拟题,异地任职,他们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听了杨彪提供的反馈后,刘协也有点头疼。
程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统一答案,二十一世纪都是争论不下的难题。在这样的问题上,他并不比杨彪更擅长。
反复商量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选两个州试行。五年之后,看哪个方案的综合效果好,再推广哪个方案。
他还提出了两个备选州:冀州和荆州。
===第1097章
理性萌芽===
刘协之所以选荆州和冀州作为试点,是因为这两个州有两个共同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6/19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