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7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9/1950


能够上书的大臣肯定不会这么蠢,这是有人看不惯陈宫,看不惯这些离经叛道的思想,故意来找茬。
把战火引到皇帝本人身上,向来是打击政敌的最佳手段。
因为皇帝就是皇权制度中最不合理的软肋。种种矛盾,皆因皇帝而生。
他享受了最大的好处,却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人,任何一点冒犯都会引起他的不安和恐惧。
如果他想保住自己的尊严,就应该对陈宫这种有影射嫌疑的言论进行严厉打击。
宁可杀错,不能放过。
如果他保持宽容,不加理睬,那很快就会有人趁势而上,大肆发表更为激烈的言论,甚至由暗戳戳的影射变成明火执仗的攻击。
如果他处罚上书之人,那更是惹了马蜂窝,会有无数人以此为理由,指责他忠奸不分。
说白了,这只是一个试探而已。
刘协压下了弹劾的上书,没有任何反应。
不管来多少,一概留中。
留中对双方都有压力。
陈宫知道有人上书弹劾他,自然要考虑有被天子惩处的可能,不能肆无忌惮的发言。接下来的言论会有所收敛,防止再被人抓住把柄。
弹劾陈宫的人不知道天子是要欲擒故纵,还是无动于衷,目标又是谁,自然也不敢乱来。一两人试探,就算是受到惩处,损失也有限。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却有被天子一网打尽的可能,不能不防。
但陈宫已经发表的言论没有被天子否认,却给了不少人鼓励。
至少天子是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肚量的,哪怕是有冒犯的嫌疑。
讨论渐渐深入,小心翼翼地触及了敏感区——皇帝的责任。
皇帝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具体到孝灵皇帝的事例而言,他十二岁登基,三十四岁驾崩,在位二十二年。前期受制于宦官曹节等人,后期掣肘于大将军何进,宫里还受到母亲董太后的影响,真正能做主的时候有多少?
如果说他不胜任,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初将他推上这个位置的人有没有责任?
在孝桓皇帝驾崩,又没有嗣君的前提下,将作为旁支的孝灵皇帝推上帝位的是当时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如果要追究责任,他们就是最大的责任人。
偏偏窦武和陈蕃就是党人的领袖。
转来转去,追究到一直觉得自己最冤的党人头上了?
再者,重视天子的责任,还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是垂拱而治的理想还要不要追求?
二是如果治理天下就是天子的责任,那如何才能使嗣君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之前的天子都曾有太傅、少傅之类的儒生教导,却没有几个是真能胜任的,如今儒道又受到质疑,以后谁来教导嗣君,用什么学术?
这时,司徒长史祢衡提出了一个观点:以一人治天下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疆域远不如现在广大的商周,也是天子垂拱,大臣理事。如今疆域十倍、百倍于过去,还希望一人统领全局,显然不可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的办法:天子掌兵,大臣理政。
至于为什么要由天子掌兵,祢衡的理由也很直接,大臣掌兵,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平衡。
===第1086章
文武分途===
祢衡的发言很大胆,也激起了不少的反对声。
但反对的声音不是支持天子的,而是想从天子手中取走兵权的老臣。
他们认为,兵权也不能留在天子手中,应该归于大臣。天子就应该完全放手,才是真正的垂拱而治。
杨彪虽然没有明说,但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听到祢衡的观点之后,第一时间找到祢衡,询问祢衡的真实想法。
你是因为现状如此,选择向天子妥协,以求巩固现有的成果,还是真的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祢衡直接说,大臣掌兵,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平衡。
军队是国家的根基,这样的力量控制在任何人手中,都会让其他人不安。就算天子愿意交给大臣,谁又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大将军掌兵就好吗?从过去的几任大将军来看,绝对不是好事。那些人不是威胁到皇权,就是挤压了其他大臣的空间,更不乏公器私用,图谋不轨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如将兵权留在天子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9/19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