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7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1/1950


要论推行度田的难度,河东远远不能和南阳相比。河东有大族,南阳却多封君,而且是随光武皇帝复兴大汉的功臣之后,实力比河东大族强多了。
但天子不像他那么纠结,一到南阳,就干净利落的罢免了几十个封君,扫除了度田最主要的障碍。
如此雷厉风行,带着一股压抑已久的怨气,而这怨气有大半来自于他在河东的不坚决。
河东本该成为第一个标杆,而他应该成为天子最坚决定的支持者。
天子曾对他寄予厚望,主动要求结婚姻,并给了荀倩除了皇后之位以外的最大恩宠。
但他却辜负了天子。
荀或很惭愧。
几天之后,当天子召见,向他咨询都城方案时,他提出了一个让天子都有些意外的建议。
以大汉疆域之广,仅靠一地,恐怕难以覆盖天下,有必要对都城制度进行一些改革。
其中之一,就是东西京并列,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不分高下主次。天子往来于两京之间,居无定所。
其次,在东西京之外,选择重点城市立陪都,天子四时巡幸。
比如太原、邯郸、涿、临淄、彭城、南昌、长沙、成都、金城等地,都可以作为备选地点。
这些地点都是战略要地,天子应每隔几年就要巡幸一次,让当地的臣民知晓天子的存在。
天子巡幸四方,古已有之,只是一直没能形成正式的制度。
现在正是最合适的时候。
当然,要将巡幸四方形成制度,就要对驰道进行修缮,这将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的调配,不能急于求成,要从长计议。
刘协听荀或说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桉,只是答应可以讨论一下。荀或可以先和三公通气,看看有没有这个可能,然后再提交朝会讨论。
然后,刘协拿出了一份书,递给荀或。
荀或接过一看,正是荀倩提及过的那件事:冀州刺史王芬意图谋反,故太傅陈蕃子陈逸曾参与其事。
“有这事吗?”
荀或放下书。“有。臣知之甚悉,可为陛下陈其本末。”
刘协笑了笑。“好,正要听荀君高论。”
“陈逸乃陈蕃子。陈蕃是党人,位列三君之末。王芬亦为党人,乃八厨之一。欲明原委,自然要从陈蕃说起。前后三十年,涉及人物甚多,还请陛下安坐,听臣一一道来。”
===第1074章
由来有自===
党人与皇帝的矛盾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酝酿已久。
严格来说,从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儒学登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儒学与皇权之间就有着天然的冲突。孝武帝看似推崇儒术,实则用的还是法术,不过是用儒术修饰而已。到了孝宣帝,更是明言汉家自有法度,霸道、王道兼用,不可能纯任儒术。
儒门当然不肯罢休,不断反抗,最后的结果就是王莽篡汉。
王莽败亡了,儒门却没有完全败。
光武复兴,鉴于儒门影响之大,实际上继承了不少王莽的政策,儒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前朝时势大的地方豪强渐渐服膺儒学,成了儒化的士族,其中的精英则成了世家。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细数本朝的世家、大族,大多都有儒学传承,已经不是纯粹的豪强。
儒门影响越来越大,必然会引起皇权的警惕。本朝前期,外戚掌权。儒门锲而不舍,潜移默化,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将原本是军功勋贵的外戚变成了具有儒学素养的外戚,儒门与外戚渐有合流之势。
窦武就是儒门寄予厚望的大将军,而马融则成为外戚中的一代儒宗。
但孝桓帝重用宦官打断了这一趋势,将儒门循序渐进的希望砸得粉碎。渐进温和的方式难以实施,儒门也渐渐失去了耐心,越发偏激,最终随着窦武、陈蕃被杀,矛盾激化,引发第二次党锢。
至此,儒门中激进的那一部分被称为党人,与皇帝走向了彻底对立。
从建宁二年(168)到中平元年(184),这次党锢持续十七年。如果从第一次党锢算起,就是十九年。
十九年中,无数儒门中人遭到禁锢,不得出仕,对儒门的打击很大,对朝廷的打击同样致命。
党人被禁锢的十九年,正是宦官势力扩张最快的十九年。
虽然还有不少儒门中人站在朝堂上,与宦官坚持不懈的斗争。但他们本身就偏向保守,对皇帝有所忌惮,面对不择手段的宦官,他们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相比之下,倒是被禁锢的党人不屈不挠,积蓄了不俗的力量,最终打破了禁锢,重新登上朝堂,并掌握了力量,将宦官赶尽杀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1/19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