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7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5/1950


他听懂了诸葛亮的意思。
天子诚意拳拳,他们也该敞开胸怀,不能再固守之前的想法,否则君臣相处难以长久。
“周公此次入朝,必有大事要议。周公若能坚信天子诚意,坦然相对,就算有什么分歧,也是可以讨论,可以解决的。三十年后,太平至,盛世现,后人怀念今日,必有诸贤名号。”
周忠笑了,抚着胡须。
他已经想到了这一点。
天子向来不重礼仪,这次突然召大臣奉朝请,自然是有大事要商议。联系到皇嫡子的诞生,不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大概率是要立太子。
虽说天子还年轻,刚刚弱冠不久,但是立太子依然是一件大事。
唯一让人不安的是,少年天子立太子,在历史上往往没有好结果。
所以他也不知道如果天子要立皇嫡子为太子,他是应该支持,还是反对。
不过诸葛亮提醒了他。不管什么事,只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出于公心,都可以摆在明处,不必勾心斗角。
或许关于荀或之后谁任司徒这件事,也可以找机会和天子谈一谈。
毕竟在天子心目中,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是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天子不能不有所忌惮。张松虽然出身中小门户,却形容丑陋,无大臣之相。真要说起来,他的机会也许还不如祢衡大。
===第1070章
既虚且伪===
周忠一路南下,行经睢阳。
取道睢阳并不省路,但是省时间。睢阳已经成了兖豫最重要的重镇,四通八道,境内的道路质量也高,宽阔而平整,不少地方可供四辆马车并行。
这一切,归功于黄猗。
韩遂奉诏监兖豫二州,以睢阳为治所,以黄猗为长史,可谓是言听计从。黄猗遂提议,以韩遂麾下的两万西凉精锐为主力,召集民伕,修缮了以睢阳为核心的干路网。
这些干路网战时可以用来行军,平时则用于百姓行走,尤其是南来北往的商旅。
睢阳也因此成为商业重镇,四方辐凑。
渡河之后,周忠便亲身感受了这些道路带来的便利,也听到了不少对韩遂、黄猗的赞扬。
对韩遂的赞扬集中在治军。
以虎狼之师闻名的西凉军在韩遂的麾下不仅没有伤害百姓,反而成了铺桥修路的主力,每个秋汛还会上堤,保护一方平安,让百姓感激不尽。
对黄猗的赞扬则集中在能干。
很多人未必知道黄猗是讲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曾随狼骑出征塞外。但他们都知道黄猗主持修的路又坚实又平坦,每个的维护费用也少,方便了无数人。
就连桥蕤对黄猗也是赞不绝口,与周忠一见面,就夸个不停。
周忠与桥蕤是老朋友。之前任豫州刺史时,两人就经常见面。如今桥蕤赋闲在家,一对双胞胎女儿却在天子、皇后身边,潜力无穷。他没有做官,在家开了几个作坊,过得很滋润。
“秋收将近,秋汛很重要,连抚军大将军都亲自上堤去了。”桥蕤笑眯眯地解释道:“我是闲人,奉命为周公接风,陪周公四处转转。”
周忠摆摆手。“别的地方就不用去了,陪我上堤看看吧。我是司空,水土之事本是我的职责,岂能过而不问。”
桥蕤大笑。“抚军大将军知道周公必然上堤,不过不用急,今天先在睢阳住一晚,明天去堤上看看。”不等周忠回答,桥蕤又低声说道:“有人想见你。”
周忠很诧异。“谁啊?”
“荀悦,刚从泰山回来。”桥蕤咂咂嘴。“好像受了打击,来睢阳半个月了,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周忠恍然,没有再坚持。
荀悦去泰山的事,他也有所听闻,与诸葛亮见面时,还特地确认过此事。如今荀悦从泰山归来,既不回家,又不去宛城,反倒滞留睢阳,多少有些古怪。
“先去印坊看看吧。”周忠说道。
桥蕤笑道:“知道周公关心教化事,接风宴就在印坊。”
——
睢阳印坊规模并不大,至少不如冀州的几个印坊规模大,但运作极佳,井井有条,印出来的书籍清晰典雅,就算是以普通百姓为对象的历书、农书也颇有质感。
周忠原本觉得冀州印坊已经不错,看了睢阳印坊后,觉得还有些差距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5/19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