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7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6/1950


以益州而言,巴蜀文明最初也是益州的一部分,四面的大山就是宇宙的尽头。如今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融为一体,秦岭、大巴山都成了大汉腹地。
历史如长江之水,滚滚向前,没有人可以阻止。
大巴山曾经阻挡在他的面前,却挡不住流水的冲刷侵蚀,最终形成了三峡。
听到刘协这些话,张松显然格外兴奋。
他能感觉到,刘协对益州没有歧视,也没有因为他的相貌而虚以委蛇。
这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天子,一个不以貌取人的明君。
刘焉、刘章父子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张松也将自己的方案和盘托出。
既然是交融,就应该是双向的。
一是派儒生进入边远地区,推行教化,让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够接触文明,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不受其他人的蒙蔽;二是将各地的优秀人才纳入朝廷的系统,让他们有机会到各地做官、游历,增广见闻。
交往多了,闭塞自然会打开。
总的来说,张松的方案并无新鲜之处,与文翁的教化有相似之处。
若说区别,只在于他是双向的,而且更近一步。
文翁当政时,益州的基础还很薄弱,只能吸引中原文明,无法输出。如今的益州今非昔比,已经可以向外输出人才了。
张松说的是益州南部诸郡,但他要代表的却是整个益州,或者说,是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州腹地的利益。
他们急切的想融入朝廷,甚至愿意做教化益州南部的急先锋。
将来能够进入益州南部山区的,肯定还是益州北地的士子为主。
刘协理解这一点,也乐见其成。
他也早就有这个想法。
要想边远地区融入华夏文明,支持朝廷,自然要相应的给一些优待。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这会挤压中原地区士族的利益,毕竟官职总数是有限的,边远地区的人多一些,中原地区的人就会少一些。
但现在不同,观念改革使人才分流成为可能,制度改革则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可以在不伤害中原人的情况下,招揽更多的边远地区人才进入系统,扩大统治基础。
刘协与张松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
张松回到司徒府,带着天子的手诏。
杨彪多少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天子会留下张松,留在身边做个尚书或者侍中。
但他不反对这个安排,司徒府的确需要人,更准确的说,是需要人才。
随着新政推行,司徒府的事务与日俱增,比以往几乎翻了一倍,他根本忙不过来。天子曾让他增加吏员数量,减轻工作负担,他却以老臣特有的沉稳婉拒了。
他认为很多新增的事务都是临时的,比如度田,忙过了就没了。现在增加了人手,将来怎么办?
每增加一个人,都要多支出一份俸禄,对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朝廷财政来说,就是增加一份负担。
朝廷永远都缺钱,开源很难,节流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杨彪来说,他更愿意选择优秀的人才,以一当十,以弥补人力的不足。
将来这些人还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遍历郡县,最后回到司徒府,主持大局。
《剑来》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得到张松,杨彪很满意,就像当初培养祢衡一样,先安排他处理一些小事,考察他的能力,再逐渐加大压力,付以更重要的任务。
张松表现得很好,短短几天时间,就赢得了司徒府上下的认可。
其他部门也知道了,司徒府来了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短小,却能力过人的益州人。
天子和司徒都很欣赏。
谁说益州没人才?是刘焉、刘章父子不会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6/19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