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6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5/1950


张昭便将从周瑜那儿听来的消息说了一遍。
只不过周瑜当时还有大量揣测的成份,并没有那么笃定。到了张昭口中,揣测的成份已经所剩无几,几乎可以肯定那些人就是商朝遗民,只需要孔融去做最后确定,就能发掘出一段遗失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连山、归藏,使三易合璧。
张昭说得如此肯定,情绪如此高涨,让杨彪、周忠都受到了感染,觉得这事意义重大,不容耽搁,否则就是儒门罪人。
如此一来,周忠再追究孔融就不合适了。
不仅不能追究,还要安排周瑜照顾好孔融,确保孔融的安全。
周忠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过想想孔融这一去就是几年,就算周瑜用心照顾,不让他出事,这冰天雪地里也不舒服,也就罢了。
说完商朝遗民的事,杨彪随即问起了渤海的上计。
张昭坦然地说道,渤海今年的上计情况肯定不如冀州其他郡国。具体原因,他一一道来,既不遮掩,也不夸大。
最后,他说了一件事:天子有意在徐州也设立这样的郡国,以便中原反对度田的士族迁居。
渤海毕竟还是太远了,气候也与中原有所不同。除了汝颍一带的党人迁来不少之外,其他郡国的人大多畏难,不愿意迁来。如果朝廷在徐州设立与渤海一样的郡国进行试验,那些人迁居的可能性会大得多。
对张昭来说,他关心的倒不是别的,而是这是否代表着朝廷要在中原强推度田,就像在冀州这样。
韩遂移驻中原,是否就是天子预先做的安排?
杨彪、周忠互相看了一眼。
他们也在担心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和天子正式商量,面对张昭的疑问,他们不方便透露任何信息。
“子布,你与天子见了几面,对天子印象如何?”周忠说道。
张昭疑惑地看着周忠。“司空的意思是……”
“你觉得天子是个沉稳的人,还是个急躁的人?”
张昭不假思索。“天子虽然年少,却沉稳大度,甚至比一些老臣都要稳重,何来急躁之说?”
“既然如此,那你又何必杞人忧天?且不说天子信任三公,凡事都会与三公谋定而后动。就算他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进,以至于无法收拾。”
===第997章
家族传承===
听完周忠的话,张昭的眉头皱得更紧。
他躬身一拜,诚恳地说道:“司徒,司空,我担心的并不是天子急躁,而是担心天子将度田作为成就王道的唯一手段。当初之所以决定在渤海取消度田,就是想证明德政也可以实现王道。如今刚刚试行一年,还没分出高下,就在中原强行推进,恐怕有失本意。”
他一声轻叹。“反对度田的人不是罪犯,渤海也不是流放之地,不应该成为天子排除异已的选择。天子年轻,未必会考虑到这么多。二公久经仕宦,又是天子心腹,理当提醒天子,不可授人话柄,无端生疑。”
杨彪、周忠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他们也觉得天子这么做有逼迫之嫌。
韩遂移驻中原就是明证。
虽然天子说,韩遂移驻中原,监领兖豫二州是协助各郡维持安定,防止有人生乱,但这个生乱究竟是指什么,却没有说明。
那郡国强行度田,有人不服,以部曲奋起反抗,算不算生乱,韩遂要不要出兵平叛?
很显然,韩遂会毫不犹豫的出手。
如此一来,不排作有些守相会迎合朝廷的意思,主动要求推进度田。
实际上,司徒府已经收到了不少类似的申请。
而年度上计还没有完成,度田是否有利于民生,又有多大的利益,有没有附带的影响,都没有确切的结论。
就算不说那些人是迎合上意,至少也可以说他们不够严谨。
如果不遏制住这种风气,那张昭在渤海试行德政还有什么意义?渤海不就成了张昭所说,是反对度田者的流放之地,而所谓的德政也不过是骗人的诱饵?
作为儒门子弟,杨彪、周忠绝对不能认同这个观点。
虽然没给张昭明确的答复,但杨彪身为司徒,却给了张昭一个承诺。
他担心的那种情况绝不会出现,渤海不会成为流放之地,只能是试行儒家德政的范本。
张昭满意而退。
看着张昭挺拔的背影,如翼的大袖,周忠忽然觉得压力山大。
想劝阻天子在中原强行度田,甚至要否决部分郡国主动要求的度田,这个压力可不小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5/19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