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锤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1097


“所以不要觉得耽误个一年毕业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真的也就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你才有机会在学习的年纪接受到那些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资料,掌握这个星球上面向未来的技术,没有宁院士指路,你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这些,懂了吗?”
傅洲再次点了点头,只是喃喃的指出了老师口中一点小错误:“不过张导啊,那不是宁院士,是宁博士。”
“嗯?”张元愣了愣,然后若有所思的喃喃自语道:“院士?博士?院士!博士!对啊!”
说完,张元一拍大腿,把站在旁边的学生吓了一跳,随后猜到了一个可能,不由下意识的问道:“张导,你该不是想推荐宁博士去竞选院士吧?”
“怎么?人家的成就不能竞选院士吗?”张元看向傅洲反问了句。
“可以是可以,但网上介绍的显示宁博士才24岁啊,24岁去竞选院士……”
“从什么时候开始竞选院士要看年纪了?那是数学物理学部喜欢干的事!咱们是技术学部,不多提拔年轻人难道先干等个十几年?行了,你该干嘛干嘛去,别在这里碍眼。之前的学习资料都消化了吗?好好去研究一下d架构!去去去!”张元挥着手说道。
“啊……”傅洲想说点什么,但看到导师不耐烦的模样,只能把话咽了回去,默默的朝门口走去,这时他身后的导师已经迫不及待的拿出电话拨了出去……
“喂,老钟啊,我突然想到一个事情,你说啊,以宁为的成就咱们是不是该推荐一下了?……推荐什么?还能推荐什么?当然是推荐成为院士啊……这也就是新规定要求被推荐人要有三名以上院士推荐,还要有两名本学部的推荐,不然我都懒得给你打这个电话……”
“啥?早了?还太年轻?我说老钟啊,动动你的脑子想想,他可是老田那个死不要脸的学生!你觉得咱们等他博士毕业,老田会给咱们机会?人家数理部凑不出几个人来?我是这么想的,咱们还得给工程部那边几个朋友打声招呼,好感度先要刷起来对不对?”
“对对对,我们两边先都给推荐上,我都已经打开增选系统准备开始写电子推荐书了,我们得先把人拉倒咱们这个阵营来啊。不管成还是不成,那个孩子总得念着咱们的好对吧?以后请他来所里教个学,指导一下,或者精力稍微倾斜一点,也好意思开口不是?”
“就是这个意思,你别看他研究出了这芯片,你还要记得他去年刚拿了陈省身数学奖跟沃尔夫数学奖啊!老田那人你还不知道?肯定都安排好了,咱们就是要出其不意!行,那就这么定了,你赶紧写推荐书,顺便在你们所里多找几个人一起推荐,我这边也找几个朋友,工程院那边我来联系。”
“嗯嗯,好,这事先不要传出去,免得让老田知道了也有动作。你想想啊,如果成功了,老田是院士没错,宁为也是院士,我看那老家伙还好意思继续当宁为导师不!那先这样了啊!挂了!”
站在门口偷听的傅洲此时已经目瞪口呆。
不得不说自家导师脑洞开的足够大啊。
不但自己拉了一票人要推荐宁为成为今年的华夏科学院候选院士,还打算找华夏工程院的朋友同步推荐宁为成为工程院院士?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活生生的推上去了一位24岁的两院院士?
此时傅洲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院士们开会时的场景。放眼望去大都是60多岁的大佬,一位24岁的小年轻隐藏在其中,那得是多酷炫的场景。代入感极为强烈,爽感很足,唯一的问题是,可惜主角不是他。
更可怕的是,这么做只是为了抢人,可以想象以宁为目前在数学界的成就,未来评一个科学院数理学部的院士大概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想着想着,傅洲突然有些想哭。
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那位宁博士估计自己都没想过这么年轻就可以去申请院士,一帮大佬先帮他想到了!想到每年院士名额之争有多么激烈,人家都是差不多到了年纪削尖了脑袋的想钻进去,然后这位却什么都不用作,不但有人主动搭起了台阶,还有人想直接把他背上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真要取得了宁为那样的成就,谁又不想要争一把呢?如果宁为知道自家导师正在帮他做的事,大概真会很感动吧?
……
很明显,傅洲想岔了。
如果宁为此时知道这件事,大概率不会觉得太感动,只会觉得麻烦。就好像此时的网络上,已经闹成了一片。但这真还不能怪网友们,实在是他在获奖感言透露出的那些消息的确太惊人了。
动不动就把原本180纳米的工艺直接推进到65纳米,这特么逆天了啊!要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做事情要循序渐进,搭积木也得稳好了根基,才能堆得更高。
虽然对于网络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说甚至还没搞清楚d架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所谓的三维硅通管芯片技术又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溶液是如何制备的,碳纳米管又是如何排列来以达到需要芯片需要的性能,毕竟这些技术细节到目前为止根本没有渠道公布出来。
但是许多人懂得查资料啊,找到现成的脉络可寻,然后科普啊!
比如2001年当时的芯片制程是130纳米,当时英特尔的代表产品是奔腾3处理器。三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才到了90纳米元年,那一年的奔腾4处理器率先采用了90纳米制造工艺,当年的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以及联电和台岛积电大概同步拥有了这种技术。到了2006年,英特尔跟ad才推出了65纳米的制造技术。
换句话说,回顾曾经硅芯片的发展史,全世界将芯片制程从130纳米推进到65纳米,用了整整五年时间。而且这个进展可不止是芯片制程进展的历史,2002年台岛积电的一位工程师提出了湿法的概念,让光刻机技术从曾经的干式光刻机突破到了浸润式光刻机,到2004年台岛积电跟阿斯麦共同研发出第一代浸润式光刻机,这才让芯片制程向前推进了一个时代。
现在换到宁为这儿,从他上次在央视新闻上露脸,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华夏有个数学博士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芯片架构,能够颠覆半导体市场,到昨天他在沃尔夫颁奖典礼上发言声称将新芯片工艺制程突破到65纳米,还不到一个月。
这足以让大多数人觉得不可思议,到底什么情况?或者说什么情况下,能让一种新技术用不到一个月时间,走完了之前全世界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技术飞跃?不是说好了,技术主要是靠累积的么?
更可怕的是,制造这种新芯片的相关仪器跟设备也没听说过有什么革新啊?生产这种新芯片的设备是哪家公司?有没有上市?这些问题都被提了出来。甚至宁为的那番发言到底是不是信口雌黄?这些问题都在网上被提了出来。
上一次这种新结构出炉,当天就上了央视新闻,昨天宁为宣称突破了65纳米制程,有没有检测结果支撑?
也不能说网友们好奇心重,毕竟很多行业内的人事都对宁为的话抱有疑问,更别提还有许多网友正等着一系列的消息公布,好去抄底未来的潜力股。
毕竟是被央媒报道过的新技术,还有华科院的国宝级院士站台,未来必然会重点发展相关产业。这个时候曝出新芯片的上下游供应链,足以点燃所有华夏股民的热情。金融圈的人士都分析过了,最保守的估计,未来涉及到新型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那些企业,股价短期内上涨个三到五倍,完全不成问题。
尤其是在宁为宣称已经解决65纳米制程的情况下,这一类公司连续股价连续暴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次金融圈人士的分析是相当靠谱的,目前国内跟制造生产碳纳米管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之前就已经集体迎来了一**涨。也就是宁为发言的时候是在周六晚上,第二天依然是休市状态,但可以预见的是,宁为的话又是相关产业的重度利好,如果结果真被证明,等到周一开盘相关公司的股价估计又能直接涨停……
这也就宁为的办公室里没有摄像头,不然将他周日早上跟英特尔总裁交流时的画面跟对话内容传到网络上去,估计对于整个华夏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又是一波重大利好。
所以此时网络上的讨论已经不仅限于是出于科技爱好者,或者一般人对华夏科技进步的关心了,更涉及到许多人的经济利益。各种小道消息已经开始疯狂在网络上流传,比如宁为研究芯片实验室的设备是谁谁谁家提供的,这家的工程师连续加班了好几周,只为达到宁为提出的技术标准,又或者生产这种芯片的硅基底材料谁谁谁家提供的,走的是竞标采购的路子……
也不管有些半导体公司其实主营业务只是做led的……
当然也有人说其实实验室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来自于欧洲、美国等等高端仪器、设备制造强国,所有小道消息都是想要骗人入局割韭菜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10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