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锤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1097


如果这样玩的话,把他现在正在研究的论文到也能给拆分了。不拆多了,水个十篇论文问题不大,如果操作得当,他还能跟三月轮换着来当一作来发表。三月的论文就挑四大数学顶刊去投,而他的论文则可以选择《科学》又或者其他顶级期刊。
如果要更进一步,还可以用三月的名义发理论成果,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在各大计算机会议跟期刊上投应用成果,这是完全可以的。毕竟目前他研究的内容是针对三月主程序的各种理论还原。除去支撑三月运行的最核心代码外,其他后续添加的各种模块都能拿到论文中进行论证,提供给学界讨论。
至于他现在的拔尖青年课题也不成问题,将其中比较关键的点作为论文基础,形成一篇论文再写篇报告就能交差了。两边都不会耽误。
最终效果大概是他跟三月在两个领域为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技术奠基,而且这样做,就算等到未来三月的真实身份曝光了,也说得过去。毕竟三月的确也是这些数理论文的贡献者之一。当然,如果外界一定要理解为他怕继续被数学四大顶刊拒绝,假借三月身份发稿也无所谓。
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都是先研究出数学理论,然后才会具体应用到技术上。
想到这里,宁为瞟了自家闺女一眼,说道:“来来来,接下来就是以你的名义发论文了,你可别想偷懒,我把论文主体完成,你来负责润色,要做到一个语法错误都让人挑不出来,懂了吗?”
是的,如果说开创性的研究,三月还无能为力,但对于人类已经制定了具体规则的领域,三月却是能做到最好。比如各个期刊明文列出的各种格式跟规定,只要给三月限定了具体的规则,在算力充足的情况下,这还真不算什么难题。
“喵……”三月仰头回应了一声,然后扒拉了聊天框,回应了一个摸头杀的表情包。
宁为瞪了三月一眼,在桌上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把之前的论文选取出来了一节,然后开始命题跟撰写摘要。命题很简单《a
atheatical
odel
of
nsess
based
on
isoorphis》,接下来是撰写摘要。
“目前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但对于现阶段人工智能基础的深度学习来说,对数据的认知跟事物之关联,仍然深度依赖于复合函数拟合,没有确定的数学原理支撑,导致的结果便是要实现所谓深度学习功能便只能依靠人工调整参数。”
“本文以同构论为基础,深入描述了一种通过纯粹数学原理,构建机器意识模型的方法,并证明了对类人学习模式可逆计算的可行性,这一发现旨在对未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功能发展方向在数学原理方向指出一条新的可行道路。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这样写论文当然是极快的,因为接下来论文主体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毕竟这篇论文本身可以理解为就是一篇宁为准备之后发布的大论文中一个已经证明的一个定理。
之所以宁为之前没想过要把整篇论文拆分,是因为光是解决这一个问题,没有配套的各种神经网络架设基础,对于现实人工智能的指导意义并不算太大。
但现在既然要为三月刷名声,当然也顾不上那么多。就这样,半个小时功夫,洋洋洒洒数万字二十多页同时也是三月的第一篇论文便横空出世。宁为考虑了片刻,一作跟通讯作者都署上了三月的名字,二作依然留给了余兴伟。
这些到都是小事,到确定通讯单位的时候把宁为难住了。
要想让三月的神秘身份可以继续隐藏下去,还真不能留燕北大学,毕竟作为华夏顶尖学府,燕北大学研究类似方向的教授就那么些个,想藏拙这都不是一座适合的院校,不留通讯单位总感觉有些亏了。
宁为到是已经不太在乎论文发表后那点奖励,比如丢给江晨霜的那张卡里,就不止是他博士跟助教的补贴,还有他在stoc大会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后学校给的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现金奖励,总计三十万,这笔钱对他而言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但这事不光是钱那么简单,学校为什么肯拿钱奖励高质量论文作者,还不是因为这些优秀论文可以对学校起到极好的宣传作用。所以宁为思索再三后,决定把这系列荣誉暂且送个自己曾经的母校——江城大学。
虽然之前还是有些不愉快,但自己受了委屈时,起码数学院的领导们还是站在他这边的,他的论文还没发表时,李秋实就告诉过他,有院领导亲自出面去跟研究生院那边交涉,解决问题。
而且江大数院的教授们其实真的相处下来,都还是很可爱的。留个江城大学的名字,一帮教授们相互怀疑对方是论文原作者,想想也是挺逗的。也算是他毕业之后跟曾经的母校开个大概率没人会介意的小玩笑。
确定了这些之后,宁为把论文丢给三月进行审核跟检查,修改了几处小毛病之后,宁为开始考虑这篇论文到底是投哪个期刊了。
考虑片刻后,宁为决定把论文发给《数学年刊》,怎么说呢,当初虽然就是《数学年刊》拒了他的稿子,但康纳森这位主编的人还是不错的。
想到如果不是这位主编直接拒掉他的稿子,还给他发了那封邮件,而是选择把他的论文拖上一年半载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毕竟在数学领域,一篇重要论文被学术大佬们讨论个一、两年也不算太过分的事情。既然现在康纳森还在主编的位置上,那么这家刊物应该还是可以信任的。
轻车熟路的将三月的这篇论文投出去后,宁为看了看三月,说道:“继续审你的稿子吧。保持速度,不要懈怠,爸爸说了给你换大房子,肯定不会骗你的,不过你也要努力啊!让你能支配更多的算力可不是让你调皮的!”
“喵……”
……
什么是顶级学者的排面?大概就是投顶刊论文时,都会被各大顶刊的投稿系统标记,以保证这些大佬的论文在投递之后第一时间就能被主编看到。
比如宁为,他的名字就已经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名单之中。现在宁为如果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论文必然会优先审查。
三月当然还并不拥有这种排面,但三月现在却是数学圈冒起最快的名人,而且她的名字很奇怪,对于华夏姓氏有过研究的人就会发现san,这个拼音在华夏所代表的的姓氏都属于小众中的小众,比如有伞、散、三,三个姓氏人口加起来可能不到十万人。
说白了,在见识了三月的毒舌之后,还是有很多主编把三月的名字编入了自家投稿系统的。正如宁为想的那样,谁还没点逆反心理了。见识了三月对那么多篇论文的毒舌评价,谁还不想看看这位大佬自己本身的水平如何?
更别提做学术编辑本就是件很苦逼的事情,每天要在电脑前坐六、七个小时,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审稿,剔除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投稿文章,剩下的时间则要为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找到合适的审稿人。
每天都要读无数乱七八糟的论文,心情多焦躁可想而知。碰到一篇精彩的论文,那感觉可不逊与中了彩票带来的惊喜。能亲手毙掉一篇毒舌评审的论文,大概更能让人舒爽一整天。
不过康纳森把三月纳入自家投稿系统重点人群的原因跟以上都不沾边,他单纯就是因为宁为在给他的邮件里推荐了三月才决定把这个名字加入到重点关注名单的。
毕竟如果真照着宁为描述的那样,这位三月真有那么强的能力,那么当她决定要出山的时候,发布的论文质量想来应该是极高的,反正只是随手为之的事情。
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真的在三月这位新崛起的名人被讨论最汹涌的时候,真的收到了她的论文。
按照审稿惯例,先看论文题目《一种以同构法为基础的数学意识模型》,怎么说呢,这一类的研究似乎跟宁为的研究有些重合,都是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方向的,对此康纳森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不是两人研究方向重合的话,两个人大概率也不可能认识并在一起探讨,最终让宁为发现了这位宝藏。
现实也能佐证这种巧合,比如宁为是在stoc大会之后,回到华夏国内之后,才在邮件中回复三月这位数学大拿的存在。所以康纳森便也认为大概是宁为在stoc大会上那篇206页论文,引起了正在研究同领域三月大拿的兴趣,于是两人开始交流……
当然这些都是康纳森基于他所获得信息的推论。毕竟作为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康纳森的脑洞可不像宁为那么灵活,总是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中,不断考虑着怎么才能跟学术界开个大玩笑……
于是康纳森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时间仔细阅读了这篇论文,要知道这可不是常有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作为期刊主编,他最多只是把论文摘要阅读一遍就会决定是否退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10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