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锤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1097


所以这些日子,宁为都是在啃书中度过的。
方法上的似然函数、非参数跟半参数统计推断到贝叶斯统计……
这些天里,统计学理论已经在他脑海中搭建出了一个轮廓。
只是论文选题依然没有头绪。
就这样过了一周,眼看着到了三月底,江城的天气也开始明显的升温,华为跟实验室也终于把所有合作详细章程都谈妥,专门把宁为叫去签了个合同。
大概章程就跟之前商量的差不多,只是落实到了一条条的细节。
江大两位专攻合同法的博士师兄花了一个下午,将一条条合同约定都仔细解释了一遍,基本上涉及到他的各项合同内容,跟宁为之前要求的差不多。
他作为一个自然人,将手中的专利权授权给华为跟实验室,简单而明了,反正就是通过授权获取自己的报酬。
比较复杂的是湍流算法的硬件部分,因为是先授权给了eda软件,间接授权给华为,所以关于这块的描述以及各方利益比较繁琐。
但其实说白了就一句话,以后这一块要是授权给别的网络设备公司,最多只能跟授权给华为的价格持平,不能更便宜,如果更便宜了,那么华为这边给的授权费用也自动下降。
毕竟他们也要参与eda的研发,不能说辛苦做事,最后给同行做了嫁衣。
至于实验室跟华为那份合同内容就多了,宁为大概看了一眼,起码有六、七厘米厚。
当然,他也并不关心这些。
反正签完这份合同之后,不出意外,等到正式到燕北大学数学院读研时,就是妥妥的亿万富翁了,就是在燕北大学附近买两套房,把老宁跟宁妈接到京城去住,问题也不大。
当然,前提是两位老人家同意。
之前做足了心理建设,真的签约了反而没了那种兴奋的心情。
等到全部签约完成后,大家简单庆祝了一下,随后陆昌斌把宁为单独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宁为啊,华为这边第一笔会支付大概六千万,作为eda软件项目从立项到合作前的补助。这笔钱我是这么想的,之前我们总计投入了大概500万的样子,这部分留作实验室未来其他项目的经费。还有五千五百万,其中一部分要上交给学校,留下一部分作为项目组成员的奖金,剩下应该还有4000万左右,回头实验室收到这笔钱后会直接打到你的卡上。不过要先扣去税费,没问题吧?”
===130
好巧的毕论选题===
4000万人民币么?
好像挺多的,但宁为并没有什么感觉。
不对,并没有这么多,扣完税大概只剩两千多万了,其实也不算很多。
飘了
其实宁为的心神却没完全放在钱的问题上,考虑着EDA项目终于找到归宿,他想起了这个项目刚立项时跟余兴伟一起立下的宏愿,等到他们证明这款EDA软件有现实意义了,再把那位韩教授请回来,让他码代码到秃头。
现在他马上要离开项目组了,再不提这个要求,大概没机会了。
一念至此,宁为便开口说道:“钱的事您看着办就行,到是我之前挑中的那位韩教授,不知道现在还能让他再回到咱们项目组吗?”
“老韩?哦,到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主要是他现在自己申请了一个项目,正在忙着,估计没有时间来这边。”陆昌斌答道。
“哦?韩教授申请了个什么项目?能说来听听吗?”宁为挺好奇的问道。
虽然当时这位韩教授挺不给他面子,但宁为却对这位教授观感其实还不错,也的确挺好奇这位教授选了个什么项目。
“你对老韩的项目感兴趣?你等等啊,我找一下他的开题报告。”说完,陆昌斌站起身,来到身后的件柜,开始寻找。
很快韩教授的开题报告被陆昌斌找了出来,递给了宁为。
宁为很仔细的看了一遍,果然很务实。
韩教授的开题是一个关于缩短随机行走算法时间的课题,跟人工智能的方向也有联系,比如这类算法就涉及到机器学习模型中的采样速度问题。
但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命题恰好跟一个困扰了数学界多年的一个几何问题重叠。
这个几何问题用日常语言简单描述就是如果有一个西瓜,用什么方法能把它平均一分为二,且还能让它更长时间的保持新鲜度?
要让果肉尽可能长时间新鲜,起意思就是要让果肉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最小,也就是这一刀下去,要让切片的面积最小,这当然是可以实现的。
但这又可以引申出一个更高级的问题,那就是三维的这一结果在高维空间是否也能成立。
用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一个任意维度的凸体,如果用低一维的平面去平分,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常数
c,让凸体至少存在一个切面的面积大于
c。
这就是在普通人群中并不算太著名但却极具实用价值的KLS猜想问题。
生活中的三维空间这个命题其实很好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10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