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470


憧憬了一会儿未来,熊岩接着写道:“这六年来玄门带给天下的变化自不必说,今日,我想说的主要是对大明未来走向的部分预测。”
“熟悉我的道友都知道,我不像老聃道友那样,精通于周易,可以直接以易学手段,预测未来。以下预测,均来自大量数据。本中的数据,皆以玄门为准。一石为一百斤”
“虽然道人我已经尽了全力去预测,但可以预料的是,此次预测,十有八九是不准的。但只要大趋势正确,便足以给诸位道友以参考。”
“在此次预测之前,我需要先向诸位道友讲述几个概念。第一,是大明朝一年的土地总收入。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江南六县、关中五县、南北直隶四县、辽东两县、岭南两县、成都三县、福州两县等共计三十九个县的详细情况。”
“在诉说调查结果之前,先在此对给本次调查提供帮助的道友表示感谢。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墨翟、王诩、孙武、吴起、阖闾、老聃、南子”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明朝共有土地约十二亿亩,其中,江南平均亩产为四点四石,北地平均亩产为一点五石最终,大明朝一年田地总产量为二十七亿石,平均亩产为两点二五石。”
写到这里,熊岩停了下来,喝了口茶,给毛笔蘸了蘸墨水。
“二十七亿石的粮食总产量,意味着即使未来某一年发生了全国规模的天灾,导致全天下绝收的超级天灾,也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
“从数学上讲,大明朝缺的从来都不是粮食,而是合理的分配方式!理论上讲,只要有一个足够强力的朝廷,只要这个朝廷有足够强大的执行能力,有深入每一个乡、每一个村的强大行政能力,那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天灾,都无所畏惧!”
“就像墨翟道友所在的关中,天启七年之时,关中大旱,这是一场遍布整个关中之地,前所未有的超级大旱。若是没有墨翟道友,那关中之地肯定是饿殍遍野,估计此刻都已经有人造反了。”
“然而,由于墨翟道友的存在,整个关中之地的水利工程都被他改造了一遍,虽然仍旧比不上江南,但在整个北方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所以,哪怕面临这种超级旱灾,导致关中许多地方绝收,但整个关中之地的平均亩产,仍然有一石之多!”
“大旱发生之时,墨翟道友带着华山弟子,整个关中的救灾。不仅仅解决天灾的问题,墨翟道友还杀死了六位知府、三十七位县令,三百五十八个乡长,上千位村长!”
“墨翟道友所过之处,可谓是人头滚滚!然而,正是他的大杀特杀,才使得关中之地的官吏保持了高效、廉洁。你可以说墨翟道有杀性太大,眼里不把官吏当人看,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正是墨翟道友的举动,才保证了偌大的关中之地,竟然只饿死病死累死了数百人,前后数月时光,一次造反都没有发生过!”
写到这里,熊岩的脑海中就出现了大明朝其他地方的官僚现状。皇权不下县,地方乡绅自治,士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官员贪婪,小吏残酷
“我曾经亲自走访调查过大约六百三十二位底层农民,调查结果如下:自耕农有自家土地、农具,每年的收入是七三分,土地之中七成收成归自己,三成归朝廷、小吏、官员。佃户三七分,三成归自己,七成归老爷土地主人、朝廷、小吏、官员。”
“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他们每年吃的食物都是极其稀少的。农忙之时,他们才舍得一天两顿干饭。其余时间,往往是一天两顿稀饭。一些特别穷的,连两顿稀饭都无法保证。”
“故此,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都是有病的!小病他们咬着牙扛着,大病就只能家破人亡。死后也只是草席一卷,就地掩埋。这就是大明朝,最底层最卑微最老实最无奈的草民!”
“而大明朝的总人口,大约是一万万两千万之数,九成以上都是底层农夫,他们的口粮少的可怜。而他们每年劳动的产出是二十七亿石粮食,只需拿出七亿,不,五亿,不,哪怕只有三亿石粮食,也能够让他们每天两顿稀饭,也足够让他们吊着命不造反!”
“然而,大明朝廷的岁入不过四百万两,即使加上各种实物,也不会超过两千万两。这便意味着,以大明朝廷的财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养活大量灾民的!”
“即使朝廷愿意付出,也没有这么多银子去收购粮食让灾民饱腹。即使朝廷通过抄家等方式,获取了大量银钱,考虑到当前大明朝的行政效率,漂没、火耗、人祸之下,我依然不看好大明朝的未来。”
“朝廷无法养活大量灾民,那么当灾民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会做什么?他们会怎么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写到这里,熊岩沉默的喝了口茶:“天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当底层百姓连最后的温饱都无法保证之时,人士绅却还在流连于歌舞楼台之中,这样的大明,又岂有前途可言?”
===第一章
可惜===
崇祯十六年春
距离当年的那场京城闹剧,已经过去了足足十六年!
孔子一个人坐在窗户附近,晒着太阳,呆呆的愣着神,一动不动,就像是一个上了年纪喜欢回忆过去的老人一样。
当年玄门诞生之时,孔子刚刚三十出头。王诩血火北京城的时候,他就三十六岁了。而今年,他已经是一个五十二周岁的老者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百岁期颐之年!
说起来孔子也早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除了某些极其不要脸极其不负责的年龄划分之外,怎么看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人了。
不过孔子修为高深,不仅仅气血之道上臻至极限,达到了无漏圆满,还自开了心灵之道,还兼修了老子开创的炼神之法、庄子开创的炼气之法……
所以,虽然今年孔子已经五十二岁了,但他的外貌却依然很是年轻,没有任何老态,额头上也没有丝毫皱纹。
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或许是最近的政事很让人急躁、担心,所以今日的孔子又开始回忆过去了。
锦衣卫指挥使王诩血火北京城之后,朝廷将此事定性为权阉魏忠贤欺上瞒下,造化弄人之下,导致忠臣良将与朝廷离心。
为了不让忠臣流血又流泪,所以王诩就被敕封为镇海公,专司和大海有关的一切事物,并将东宁岛敕封给他作为封地。
而崇祯在回归京城之后,也顺利的在某个隐秘之地,得到了上千万两白银,那时一切的一切,看着都很好!
至于熊岩当时做出的预言,孔子并未将之放在心上,因为他觉的,自己一定会和崇祯联手,改变这一切的!
只要上下一心,任何灾难都将难不住大明!
所以在钱谦益等人纷纷升官发财的时候,孔子则是仍旧回到了翰林院,开始创办翰林学报——新儒生!
通过这份报纸,孔子启发了很多秀才、举人,孔子改革儒家的理念,也获取了很多读书人的支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