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470


至于孔子,他更穷了。如今的北地百废待兴,他还靠着王诩这个狗大户支持呢。
当然,即使是最穷的孔子,稍微努力一下,一年也不止四百万两,只能说过去的大明朝,财政制度已经不是出问题、有漏洞了,而是和没有差不多。
至于生产力,墨子更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不仅仅是大明第一,还是世界第一。
“据我所知,关中之地已经开始建设轨车了。”熊岩忽然说道。
轨车,是木制的,而不是后世的铁路。
但是,轨车和铁路是极其相似的,甚至完全可以将之看做并夕夕版火车,只不过都是木制的。
轨车,运输极其方便。
轨车建设之前,一百石粮食从关中运到京城,可能就只剩下十石、二十石了,其他的都在路上被消耗掉了。
轨车建设之后,一百石粮食乘坐轨车从关中到京城,起码还能剩下八十石,九十石也有可能。
而轨车,不仅仅可以运输军粮,还能运输军队!
有了轨车,哪怕是原始版本的木制轨车,军队一日一夜也能前进五六百里,这样的行军速度,对于没有轨车的军队而言,简直是碾压!
解释了轨车的概念之后,孙膑忽然问道:“可是,墨翟师叔哪来的这么多钱?在我的印象之中,关中之地自从崇祯四年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就一直在动工,一直是大规模动工,每年动工的人数都不少于一百万。”
“正是如此高频率的动工,才生生的建设除了一套遍布整个关中之地的超级水利工程,硬是在北地年年大旱的时候,还能保证关中之地平均亩产不下于一石半。可是,哪来的钱呢?”说到这里,孙膑就看向了熊岩。
在封建时代,百万级别人数的大工程,一不小心就会亡了国,或者成为亡国的直接导火索。也就是墨子经营关中整整十六年,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墨者,否则,关中百姓早就造反了。
“关中之地土地国有,每年光是产出就有上亿石粮食,这些粮食之中的一半,都归属秦国公府所有。每年,关中都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一系列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
说到这里,熊岩撸起了袖子,露出了呆在胳膊上的机械手表:“我手上的这款,据说是墨翟道友亲自制作的机械手表,乃是早已绝版的,一年只售十款,质量精良,在外边一款的价格不低于一万两,有大量的豪商争着买抢着买。”
“寻常的机械表,也不便宜,一块低的几两银子,高的几十两几百两银子,都很常见。”
“冬天常见的煤炉,关中每年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通过价格战,直接打的市面上只有关中一家生产煤炉,其他的商人尝试之后就不做了,因为赔钱,因为他们不可能把成本降的比关中还低。”
“通过这一系列手工业品、关中每年从外界赚取大量的银两,这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说到这里,熊岩就自豪的笑了笑。
关中能发展到今天,固然和墨子以及他麾下的高素质墨者分不开,但和自己这位关中计划经济之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中的百姓都居住在平民居舍之内,他们种地是大规模种地,以百亩为单位,如今关中的农夫只占总人口的一成,剩下的九成,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工程队、工厂。”
“加入工程队的,满关中的跑,建设水利工程、修路,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加入工厂的,生产大量的手工艺品,在整个大明朝卖钱,甚至都卖到海外去了。”
让百姓做工,给百姓发钱,然后再通过大量的手工艺品,从百姓那里回收金银,以免金银泛滥。通过割韭菜,割大明朝有钱人的韭菜,来积累金银,进行货币改革,铸造墨大头、朱大头。
如今的关中,都开始使用特定纸币了。
关中有今日,很大程度上是把大明乃至于整个世界当成了韭菜,否则,光是关中一地,根本就没法消化关中生产的那么多工业品。
其他人或许不清楚以上这些变化背后的意义,可熊岩能不清楚吗?如今的关中,都快成工业化社会了,还是城市人口高达九成的那种!所以熊岩对于关中,对于墨子的信心,比墨子本人还要大。
“咳咳,如今墨翟道友确实领先了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夫就要停步不前。如今,就是改革的好时候。”孔子乐观的道。
差距有,正视即可,没必要太过惧怕。
“如今的大明朝,问题仍然存在,而且不少。不过好在李闯已经被彻底消灭,北地初步平定,朝廷的大患也只剩下东虏一个,只要准备妥当,东虏也不足为虑,如何改革,怎么改,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等到平定东虏,没有后患之后再去改,那就太慢了。”
“下面,老夫先说说自己的想法,科举一定要改,而且是大改。科举本身,当然是很好的,制度没有问题,它拥有表面的公正,即使是最普通最贫穷的百姓,也有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是普通百姓,也有机会通过科举,坐在此地,决定大明朝未来的走向。”
“所以,制度本身是很好的。但是,过去之时,由于君主、文官们厌恶武力,不断的削弱民间武力……”
科举存在的问题,前人难道就看不出来?
以往的文官,比如张居正、徐阶、高拱、于谦这样的,难道就不知道科举不合适,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太差?
他们当然清楚,但是他们是谁?
他们也是文官!
你能让文官去挖文官的根吗?
就算他们想挖,一个人也不是全体文官的对手啊。
“科举本身没必要改,我们只需要稍微改一改考试内容,就可以让天下英豪尽入彀中。之所以如今的秀才们,大都手无缚鸡之力,这不是他们本人的问题,这是过去的皇帝老子们,不断削弱民间武力的结果。”祁欣拿着自己的小本本大声念了起来。
“皇帝老子希望全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去死读书,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四书五经之上,这样天下间的豪杰,就会被科举当官的未来而利诱,然后就会把全部精力投入科举之中,这样他们就没空练武,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方面的事情。”
说到这里,祁欣放下了手里的小本本,面色严肃的道:“过去的科举,与其说是选择民间之才,还不如说是朝廷用来维稳,用来维持自身统治的必要工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