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48


高百龄所言故大司马,就是数年前河阳战死的高敖曹。
北魏东西分家以来,高敖曹便始终担当东魏方面大将,之前数次大战从无缺席,自然让西朝人事仇恨怨望。作为其兄长的高仲密失势来附,遭到打压报复也是在所难免。
李泰本来是不好意思再拖累高仲密的生活,打算带着士伍另谋生计,听到高百龄这么说,反倒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我与阿叔,俱是失亲失乡,相依为命,应有之义。有手有脚不失活计。眼下只是世情不通,困扰只是短时。且先整备今晚的餐食,不需厚治,饭后我再与阿叔商讨该要如何共克时艰。”
李泰想了想之后又说道,无论是与高仲密相依为命,还是自立门户,手下这么多人的饮食生存,也是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晚饭时,邸中供给的食物较之昨晚便寒酸得多,李泰好歹还有一碗粳米饭并两勺菹酱佐餐,但那些部曲士伍则就只有一些麸饼糠饭聊作果腹。
其实这才是西朝生活的常态,关中大乱经年、入治未久,又新遭邙山惨败,物用更加的捉襟见肘。
哪怕权豪大户,对部曲士伍的供给也都苛刻得很,私曲甲兵和主要的劳动力或还能混上一日两餐,妇孺老弱一日一餐乃至更少都是司空见惯。
也就是这些人遇上了不知物力维艰的高仲密,再加上昨晚心情颇佳,才豪奢一把,邸中男女老少都白面笼饼管够。结果这一顿饭,就吃空了家中大半的储备。
高仲密仍是胃口不佳,一边抱怨无酒,一边捧着一碗酪浆啜饮,当听到李泰讲起家事如何维持时,便大手一摆说道:“户中自有长者,家计不需阿磐伤念。西奔时虽然仓促,但也还有些许重货储备,简朴维生,也足以支当年余。”
听到高仲密这么说,李泰也略微松了一口气。意识到生计问题后,晚饭前他也算了一笔账。
眼下家中人口着实不少,高仲密本有亲兵将近二十人,大行台又赏士伍奴婢百口,再加上李泰带回的三十多名部曲以及若干惠赠送的五十名士伍,这就是将近两百多张嘴。
下午时道逢贺拔胜,也说要送他一些士伍,还保证数量绝不逊于若干惠。以大数计,那就是需要维持三百人的饮食开支。
一个成年人单以主食论,每天起码也要进食五两以上。北朝计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但一斤只相当于后世二百二十克左右,以此约数计算,一人一天的口粮起码就要今时一斤,一石粮食则可以维持一人一季的口粮。
但这是极端苛刻的情况,李泰刚才都没有心情吃饭,那一碗米饭都起码超过了二百二十克,这还仅仅只是晚饭。
所以一石粮食真的不经吃,特别在从事一些消耗体力的劳动时,每人每天起码也要两到三斤的主食量,那么一石粮食顶多也就维持两个月。
刚才李泰草草一览,邸中人口比例还算健康,壮卒丁力便有将近一百,妇孺老弱同样此数。如果明天贺拔胜送给部曲一百,比例同样此数的话,壮丁足食、妇孺略减,两个月就要将近三百石的粮食消耗。
除了人的消耗,厩中还有马二十多匹。马的饲养不像人可以丰俭由时,如果给料不足,良马都要被养成劣马,因此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单单眼下的部曲人势规模,想要维持住的话,每年起码也要数千石的粮草消耗。
李泰还打算着拉起一支部曲私军,那所需要筹措准备的粮草,最少每年也得数万石计!
“今既立足关西,需作长远计议。短年维持,或可有继,但若计议长年的话,还是要做更周详的谋算啊!”
尽管高仲密言之笃定,李泰也想搞清楚他们现在究竟有多少家底。
高仲密闻言后便笑道:“我是颓年苟活,不望长远,但阿磐你却不然。难得有此营事之心,咱们叔侄就筹计一番。”
说完这话,他便招手将高百龄唤入,吩咐道:“家中事物计簿,都付阿磐。以后开支计定,也不要再来扰我。”
高百龄点头应是,转头便捧来一本账簿递给李泰。
李泰只扫了一眼便觉头大,这计账本就竖列繁体,更兼都是收支掺杂的流水账,各种物料种类杂乱记载,实在大大有违他的阅读和计算习惯。
为了让自己核计的更清楚,他便又要来纸笔,勾划表格,列明收支存余,各项物料分别记载,再将数字填写到表格中。
“阿磐竟然如此善算,早前你阿耶却还常常责你无术!”
高仲密见到李泰埋头整理计簿速度极快,不免啧啧称奇,踱步案旁垂首望去,又指着纸上李泰用阿拉伯数字所列算式好奇问道:“这又是什么符划?”
“我从小厌文好斗,最是讨厌繁笔文字,所以常常简笔代之。”
李泰随口回答一句,他记忆中鲜少埋首经卷的记忆,被父亲追打着劝学画面倒是挺多,现在老爹也不在关中,信口胡诌倒是不必担心露馅。
这些基本的数字加减运算起来倒也不复杂,高百龄送来的筹算工具,他既不会用,也没有用的必要,很快就把账簿梳理计算清楚。
“据此看来,库内仍有钱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余,金十三斤又七两,米八斗六升,面……”
李泰捧着那表格说道,高百龄见到这一幕也惊得瞪大眼睛:“十三郎何止善算,简直就是神算!旧事我在东州户里也掌计簿,自负可称善算,但昨晚至今用了几个时辰才算定家数,十三郎却只用一刻钟有余!”
其实根本没用一刻钟,李泰大半的时间还是用在造表和写字上,小学水平的计算量根本就没花多少时间。这计簿只是记录的方式不对,所涉的出入数量却不多。
家中最大进项,还是来自宇文泰的赏赐,钱五十万、即五百贯,绢一百匹,谷米杂类两百斛、即两百石,其他各种物料杂类还有许多,变化不大。
至于金子,则就是高仲密自虎牢西行时带了五十斤,但又辗转流失加上一些花销,到现在只剩下了这些。
这么粗略看来,家底倒还算厚实,单单钱就有四十多万,金子也有十几斤,绢则仍是一百匹未动。
但钱数是多是少,终究还是要与物价匹配。荒年斗米千钱乃至万钱,富人怀抱金玉饿死,史书上也是常有记载。
“明天采买,我同六公一起入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